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精准扶贫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精准扶贫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6-18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22;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3.002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调研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确保到2020年如期脱贫。“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常规农业的弊端,为了规避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纷纷发展了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综合上述说法,在山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精准脱贫,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是其最好的选择。

  1相关概念

  生态农业兴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有些农场开始进行生态耕作,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世界各国较为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建设生态农业是其必经之路。生态农业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农业: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使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指针对不同贫困的区域和农户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以扶持贫困人群的治贫方式。

  2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不利条件

  2.1 优势因素

  2.1.1地貌类型众多,气候类型多样 云南省坝区面积狭小,仅占6%,山地是其主要的地形,面积广大,约占84%左右,高原、丘陵约占10%,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傅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高低起伏特征明显,差异显著,地貌类型众多。气候类型有高原气候、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为多种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温床。

  2.1.2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云南省的地理地貌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其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气候类型的所有品种,其丰富的物种利于发展山区生态农业。

  2.1.3农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鲜明的特色,各个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2.1.4劳动力资源丰富 云南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层次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发展薄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提供了条件。

  2.2 不利条件

  2.2.1自然资源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 云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耕作土层厚度仅10厘米,土地瘠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稀缺,山区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弱,农业保险尚不完善。人均400公斤粮食是国家权威机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食安全参考标准提出的,人均占有粮食350~400公斤,处于紧平衡状态。低于350公斤,有可能发生粮食危机,云南省人均粮食344.9公斤。云南省山区有效灌溉面积为66.8万公顷,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0.6%,农作物播种面积412.1万公顷,为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4.4%,粮食总产量为939.6万吨,占全省的68.8%,山区人均占有粮食349.97公斤。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供需不平衡。

  2.2.2农产品竞争力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山区农户分散,以小农经营为特征,规模小,商品化率低,品质较差,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缺乏,科技含量低,不利于农民的增收。现有的土地产权和户籍制度等限制了农业的组织化生产,而农业的产业化又是生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现在的人口统计,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可通过产业化提高农产品产量来解决。

  2.2.3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省县下农村以土路为主,情况稍微好点的为等级较低的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严重。农田建设方面,全省人均耕地0.067公顷,比全国平均数少0.025公顷;人均蓄水库容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均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36%,低于全国;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2.2.4 受教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完善 云南山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资料显示:云南省国家级扶贫的县有73个,占全省人口的50%以上,小学文化水平占全省人口的55.15%,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33年,而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69年,导致人口素质较低,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较少,阻碍了乡村的发展。

  2.2.5 服务水平和技术培训缺位 服务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但以目前的状况看,服务和技术都未能跟上,从品种的选择到技术支撑都未能及时向农民提供。信贷和信息服务缺位,一般对于生态农业来说盈利是需要时间的,而农民手中的钱并不足以支撑几年的花费,由此信贷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制约农民经济收益增加的重要因素,获取有效的信息利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增加收益。未能对农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3 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收益

  自然?l件恶劣,人为不可控制,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益。加大对农业良种与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宣传,提高山区粮食的产量。

  3.2 切实加强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放力度,涉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争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扶贫的基础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3.3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渠道投入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机制放活和项目带动。从各方面带动农民的积极性,盘活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的收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起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业的前向一体化,包括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4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村受教育人口少,一方面是观念固化,另一方面是教学条件有限,所以要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增加受教育人口数量。抓好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

  4 结语

  精准扶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协同运作,用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所以这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利于农民增收,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科技精准扶贫的课题。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精准扶贫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生态农业 精准 扶贫 生态 农业 发展
最新农林学论文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效教学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及思考
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北方秋葵育苗技术
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影响因素及改
甜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宁阳县蔬菜标准园区创建措施及成效
甜玉米新品种江甜088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
热门农林学论文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与对策措施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