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进路论文

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进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20

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进路

  引言

  当前,一名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亦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内容涵盖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与思想的精粹,语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提升高校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水平,语文教育通过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加高校学生语言表达的词汇,纠正高校学生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引导高校学生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认识词语的丰富含义,从而增强高校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文教育通过必要的训练鼓励高校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高校学生临场表达的紧张心理,激发高校学生的表达欲望。语文教育提升高校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帮助高校学生顺畅进行沟通,便利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二)增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情怀正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功能,语文教育通过优秀的经典名著,阐释深刻的哲学道理,高校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品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质。长期以来,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字优美,观念端正,适合教学的示范篇章,语文教材中历史人物的经典事迹对于缓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冲击,矫正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义明显、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抬头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偏失功能显著。

  (三)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校语文教育不仅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文学造诣、文化思想的培养,它借助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经典文学作品,典型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审美立场,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科学的审美能力和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对美的体验中,人类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灵魂,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唤起人类的意识甚至潜意识中深深隐藏着的情感,拓宽思维,陶冶情操,开发心灵,激发创造力,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并进而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智慧与创造力能力等。

  (四)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育内容丰富详实,寓意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可以扩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开阔高校学生的视野,优化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极大地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校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

  (一)语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生个人独特个性的幸福发展,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校学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占有者、课堂教学的绝对中心,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单向灌输的知识。学生的思想被长期禁锢,个性无法张扬,学校就像批量生产的大工厂,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落后于追求独立思维、创造精神的时代发展趋势。

  (二)语文教育内容的局限

  高校语文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文学解读也应当以人为本,鼓励多元化的阐释,然而高校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内容局限之处。高校语文课堂在品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不自觉地带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色彩,教师总是潜意识地去研究该作品究竟在“揭露了什么”的同时又“歌颂了什么”,道德目标渗透整个人物思想行为的评判过程,学生的独特思维与真实感受经常被忽略。

  (三)语文教学形式的僵化

  语文教育教学形式的僵化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专制性、技术性与封闭性。在我国,许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主动接受新生事物,不愿变革原有教学方式,习惯采取站在讲台上自己讲,要求学生只需静听、默记即可。高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的重教师而轻学生、重知识而轻育人、重形式而轻情感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育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狭隘

  我国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固化、评价过程功利等问题。出于各种主观或是客观的考量,教师通常喜欢通过纸笔测试考察学生的水平,但是传统的纸笔测试只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重要的人文内容作出有效测评。同时,传统测试方式甚至还被过度滥用,教师往往看重最终结果、终结性评价,而忽视知识是否已被真正掌握。因此,我们应该更新现有的评价系统,探索更能有效发挥语文育人功能的评价体系。

  三、高校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进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文教育

  认识指导实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高校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语文教育应该树立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思想观念。早在21世纪初,国家已经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号召各高校注重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的开设,国家亦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改革仍然未能撼动传统的教学观念,大学语文充其量只能算是“饭后甜点”,远远达不到“主食”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偏离使得语文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亦无法开阔学术创新所需的学科视野,甚至由于受到功利价值的影响,大学语文迅速沦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把人文教育视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项具体的教学任务,大学语文教师要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以及单纯的知识授予意识,认识到语文兼具人文功能与工具功能,在注重发挥其工具功能的同时关心其人文功能的运用;大学生自己也要真正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先从思想上予以接受,之后再进一步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   (二)合理安排课程,强化课程建设

  赫钦斯指出,大学教育首先需要在不同的专业、科系之间塑造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专业的日益精细划分或许会丧失组成大学的理由。对大学语文的探讨不应局限于大学语文自身,合理地联系其他学科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首先,需要提高大学语文的学术地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20世纪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人文内容,尊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摆脱经济主义、技术主义等功利主义思想带给教育的消极影响。其次,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当今学术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即为高度综合,大学语文应该积极融入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的积极因素。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学术的发展,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语文教育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坚实基础。

  (三)打造师资队伍,变革评价标准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外在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具体配置方面,高校需要注重来源的多元化,适当地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理地安排老中青教师的比例,精心地整合校内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实现师资组成架构的多样化,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各大高校需要变革大学教师的评价标准。在大学语文教师的选任上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着重考察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学历要求或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此外,适时为现任的大学语文教师安排培训课程与考核机制,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亦是高校的分内之事。

  (四)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具体教学形式方面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自然科学要求知识的重建,大学语文等人文科学则强调价值的重估。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而不是掌握概念与讲授知识,它强调通过对传统文化、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的评价,引导学生自发理解真、善、美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经典阅读法、情感体验法、闲暇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定性,注重体验。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强调通过与特定文化的内在联系,试图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人文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激发教师主动探索教学的创造性,是语文教育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内在动力。语

高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进路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进路 语文教育 语文 高校 功能 教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