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论文

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7-14


  对于已经存在了5个世纪历史的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如何划分阶段?过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划分依据不同而有多种发展阶段划分的序列;而单从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形式这一角度来划分阶段,则很少有学者做过。我认为,对它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如果从市场经济概念原来的含义,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方式来看的商品经济的角度,那么则可以依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的变化,把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的500年历史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从16世纪资本主义诞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基本上是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可以叫做市场调节主导的市场经济。(2)20世纪初,特别是20~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方式除市场调节手段外,又有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叫做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前者可以理解为发达市场经济的近代形式,后者可以理解为发达市场经济的现代形式,或者叫做现代市场经济。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是:包括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实行市场经济形式,一些国家早已建立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些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另一些国家正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是说,除已经建立起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外,其余大多数国家正向建立发达市场经济的模式前进。总之,从当前实践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普遍的共同的形式。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也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
  前已说明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的经济形式,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相同,那么,它们有没有共有经济范畴呢?当然,首先因为它们都实行市场经济形式,不言而喻,商品经济一切范畴,如商品、价值、货币、市场等等都是它们的共有范畴。可是,《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范畴,如资本和剩余价值能否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资本和剩余价值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共有范畴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范畴已经正式载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做是否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实践新发展出现的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我们既不应该要求前人那时就做出完全符合现在实际的回答,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受前人结论的束缚而不再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探索。因为马克思《资本论》的任务是揭示19世纪中叶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他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特征的意见只是一种科学预测,这些预测应该接受实践检验,并根据新的实践加以发展。这样做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恰恰在于,《资本论》为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据以前进的出发点。马克思是运用辩证逻辑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般和特殊相结合是一个重要方法,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之中。当我们考察马克思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范畴本身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们又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关于资本。资本的一般性是指它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研究了资本范畴的一般规定性。在他看来,“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但是他在分析资本这种生产关系时,首先撇开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在最一般、最抽象意义上,从流通过程的层面上,分析了资本的属性。马克思在讨论货币转化为资本时,为了发现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不同,认为应该“先考察资本的一般规定”。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个价值额,也是货币,但与单纯的价值不同,与单纯的货币也不同,资本的一般规定就在于,它作为价值成了运动的主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劳动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510.)。《资本论》第1卷第4章在研究“资本的总公式”时,在叙述“劳动力的买和卖”之前,从比较资本流通公式和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入手,从价值流通过程的角度,揭示了资本的一般规定性,说:“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176.)《资本论》第2卷第4章在谈到“资本是一种运动”这一观点时给资本下了一个定义:“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22.)资本的这一完整定义,显然有两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其次它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前一层次可以理解为资本的一般属性,后者可以理解为资本的特殊属性。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它是资本家所有的和进行生产的条件,是剥削和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手段,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性的含义从生产过程的角度,解决了资本作为能够增殖的价值是怎样增殖的,其来源是什么的问题。《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篇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20.)所以,说资本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属性的范畴是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的。
  关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就是马克思说的“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251.)。这是对剩余价值一般性的经典解释。马克思还说过,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90.)这表明马克思本人也主张对剩余价值这些范畴进行抽象,发现它们的一般性并成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的共有范畴。当然,马克思讲得最多的是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即它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体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自己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往往在资本的一般性即能够增殖的价值的含义上使用资本范畴,说明其他社会形态里的经济现象。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经常提到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古老的资本形式。尽管那时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却使用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高利贷资本)等这类用语,以说明它们也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从而拓展了资本范畴的适用范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全国解放前后也经常在一般含义上使用资本范畴,用来说明革命胜利后的经济现象。毛泽东认为建国后“国家银行的资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张闻天在分析东北经济情况时,为了与“私营资本”范畴相对立,提出了“公营资本”范畴,还使用了“国家资本”概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经济政策方面规定:“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8.)在这里,使用了“国家资本”概念。1950年1月,中苏两国在新疆合资设立金属和石油公司,刘少奇给毛泽东的报告谈到双方出资问题时,使用了“资本”、“中国资本”、“苏联资本”等概念(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98.)。可见,建国前后,我国重要文献和党的领导人并不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而忌讳使用它,而是在通常一般意义上即企业经营所需本钱、资金来理解它的。
  后来对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作绝对化理解,拒绝在一般性上使用它们的始作俑者,是斯大林主持编写的、于1954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这一立场出发,在资本主义部分中,只强调资本范畴的特殊社会性,完全否认它们具有一般适用性;在社会主义部分中,宣布“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生产价格、雇佣劳动、劳动力价值等等表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范畴已经消失”(注: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435.),甚至认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等范畴也不复存在了。取代它们的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公共财产、生产资料、产品等大量物质形态的范畴;因为还承认有商品、货币存在,也使用了一些价值形式的范畴,如基金(生产基金、流通基金)、货币资金、赢利、成本、价格、社会纯收入等等。可见,教科书作者试图用一整套全新的范畴代替《资本论》中的范畴,以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苏联教科书的这些观点和作法,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理论界。
  在这里,不应该忘记那时及其后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做出的贡献。首先要提到的是无产阶级理论家张闻天,在庐山罢官之后的1963年,在深入钻研《资本论》及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关系两重性学说(注:张闻天文集[M].第4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1版,441-461.)。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重性以及内在矛盾的发展规律”是《资本论》研究的主题;并认为《资本论》是“解剖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典范”。他还认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特殊形态中揭示出生产一般,不但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也指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因此,《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除表现资本主义特殊以外,还表现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性,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他针对苏联教科书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绝对排斥《资本论》范畴的作法,尖锐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人企图用全新的概念和范畴去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畴,这种尝试,看来没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难以成功,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除了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以外,还表现社会生产的一般性。”还要提到的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他在60年代初也对苏联教科书进行了严肃批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里只提及一点,即剩余价值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说:“依照我的逻辑,既然承认‘剩余产品的价值’的说法,那么,甚至剩余价值一词也可以采用。”(注:孙冶方:社会主义经齐论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189.  )卓炯在80年代初,更系统地提出关于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同属扩大商品经济,资金、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等等是它们的共有范畴。对于剩余价值,他坚持马克思所说它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物化的剩余劳动的理解。他认为剩余价值有两重性:作为劳动过程的剩余价值是一个经济效果问题,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剩余价值才是一个剥削问题。他这一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很大争论,现在已被多数人所接受。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资金才是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这就是说,资金作为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剥削工人的资本,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表现为发展生产、增进社会福利的“社本”(注: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77-82.)。卓炯用“社本”与“资本”相对立,后来还有人用“公本”与“资本”相对立,多数人用“资金”与“资本”相对立,这表明前人在对“资本”是否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这个问题上的探索是多么艰难。
  我认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根据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现阶段世界各国仍然并将继续处于发达市场经济阶段,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它的一般性的共有范畴;与此相联系,由它们派生的许多范畴,以及相关的经济理论、经济规律也具有一般性和共同作用。当然,在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下,它们又具有特殊性,其内含、性质、表现会有所不同,运用于实践时的作用、后果也会不一样。其理由简单归纳如下:
  首先,这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方法论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研究方法中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辩证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这一方法说明,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性是特殊性的基础,特殊性是一般性的表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因此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必然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的方面,另一是撇开资本主义特殊性的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方面。正是后一方面,为我们现在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必须指出,在马克思时代,他没有预见到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也没有预见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还要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将商品经济划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以及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共有范畴等等,并不是马克思原来就有的观点,而是根据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论研究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实践而得出的认识。
  其次,这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际做出的概括。当代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些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些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国家则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或体制,像资本、利润(剩余价值的现象形式)是普遍通用的概念。既然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那么,它们必然奉行市场经济理论,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因此,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一些范畴和规律,必然成为各国经济学的共有范畴和规律。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用的商品、价值、货币、市场和资本、剩余价值这些基础范畴,可以为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继承和使用,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还要指出的是,目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像资本、利润(剩余价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并且进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这是客观事实。理论界要做的,是对这种实践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阐释。所以,本文的上述概括,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推导,而是对当代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做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概括。
  最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不仅要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追求经济效益,增加资金积累,因此资本或资金的保值增殖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是增殖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些一般含义,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应该大胆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第二,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通行的理论和范畴是很自然的事。我国现在有各种所有制企业,除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外,还有国家控股的、各种所有制互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对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来说,进行经营活动和建立经济联系,必须有统一的经济范畴、概念、用语、指标,否则将寸步难行。在一个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如果对于国有、公有经济成分使用“资金”、“社本”、“公本”,对于私有经济成分使用“资本”,这将如何具体操作?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发展“三资企业”,而且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打交道等等。如果我们的经济范畴不与国际经济接轨,自立一套范畴,这又将如何操作?可见,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事业,迫切要求我们提出一套符合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范畴,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谈得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亻加并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发达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 共同形式
最新国际经济论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欧洲经济一体化 :进展、挑战与政策建议
欧美国家污染物排放许可交易制度理论与实践
欧盟对叙利亚的经济制裁及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
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日本农村 “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改进人民银行法律地
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盲目抵制进口商品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
热门国际经济论文
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解析
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波探析
探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华尔街金融风暴
2008年金融危机:渐行渐近的全球经济滞胀
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辨析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变革
新兴市场将成“后金融危机时代”亮点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缺失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