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寒地国际性城市: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

寒地国际性城市: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9-04



(2)较好的发展基础

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哈尔滨市,建国以来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哈尔滨市是东北地区北部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北地区北部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北地区仅次于沈阳的第二大城市。作为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哈尔滨哈洽会已成为与“广交会”齐名的重要贸易盛会;作为中国的“冰都”哈尔滨冰雪节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96冬亚会的召开,使哈尔滨在世界冬季体育活动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另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众多知名的文化活动也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在经济、政治、文化、体育、旅游等多方面,哈尔滨己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3)日益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

作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都市,哈尔滨的兴起与其交通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哈尔滨铁路枢纽的地位日益加强,同时其它交通开式也发展迅速。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内河港口,随着黑龙江省“江海联运”的开通,哈尔滨将成为东北地区通向太平洋的重要港口。随着301国道全程高速公路化的逐步实施,哈尔滨与境内外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另外,航空运输与通讯网络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哈尔滨市对外联系的各个通道均畅通无阻。

(4)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曾作为哈尔滨市历史写照的欧式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市得到了继承与发扬。作为迈向国际性城市的重要步骤之一,哈尔滨市建设迅速发展,同时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文化品位也日益提高。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哈尔滨已成为中国寒地城市的象征,并日益走向世界。

2.限制因素

(1)层次偏低的产业结构

从“一五”期间开始,哈尔滨长期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加以建设发展至今。哈尔滨市产业以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功能虽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化城市的距离还很遥远,特别是城市的金融、贸易职能更是相对薄弱。

(2)哈尔滨市地处我国内陆边境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哈尔滨市对外开放中所处的地位比较被动,与沪、京、穗等先进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处于沿边地带,但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实际上仍处于第二线,这对于哈尔滨市的国际化进程是很不利的。

三、寒地国际性城市:哈尔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准则

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实施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国际经济开发开放大格局中找准哈尔滨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措清哈尔滨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地,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哈尔滨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以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妥善处理好哈尔滨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哈尔滨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哈尔滨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动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使哈尔滨市早日实现寒地国际性城市的宏伟构想。

2.哈尔滨市寒地国际性城市功能构想

寒地国际性城市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其主要功能构想如下: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形成哈尔滨市国际化的主要职能。国际化的经济功能包括高层次的、具有寒地特 色的产业结构、高度发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2)国际寒地中心

将哈尔滨建设成为国际寒冷地区的文化中心、旅游中心、会务中心。

(3)交通通讯枢纽

将哈尔滨建成为区域性的铁路、航运、航空及通讯枢纽,强化哈尔滨市对外口岸的功能。

3.寒地国际性城市:哈尔滨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构想

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实施一系列工程,逐步壮大哈尔滨的综合实力,提高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以加快寒地国际化进程。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哈尔滨市 可持续发展 战略选择
最新地方战略论文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政府扶持优质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长沙地区二手房业务发展及对策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海南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建设路径
上海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状况分析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研究及赶超之路
热门地方战略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的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浅谈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房地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发展报告摘要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贵州
宁波、舟山两港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