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刑法论文 >> 沉默权之与刑事诉讼研究论文

沉默权之与刑事诉讼研究

作者:张国华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13

     (三)确立沉默权制度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
     中国政府在1990年对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曾明确表态:“在中国法律制度下,中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同际条约会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程序或国务院的通过程序。条约一旦对中国有效,在中国便有法律效力,中国便有义务去施行该条约”。我国政府签署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有权“不得被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中国已认同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七条规定,应保证“保持缄默的权利”是在诉讼各阶段基本程序方面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我国政府既然已经在签署加入或者表示认同上述国际法时,并未对此提出保留意见,就应当承认国际法义务,在国内司法实践中贯彻沉默权制度。
     在充分肯定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必要性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须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刑事司法需要的沉默权制度以及可能面临的现实困难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避免建立起来的沉默权制度不至于因为不符合现实需要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条件和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就建立沉默权制度面临的困难与应对措施,作些粗浅探讨。
     一是沉默权制度与犯罪率居高不下之间矛盾。多年来,中国的犯罪情况一直呈复杂形态,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且这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长期存在的现实。同时,由于受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诉讼的成本有限,致使侦查资源非常有限,这不仅是警力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科技含量、物质条件以及民警素质等方面的严重不足。目前情况下,侦查人员尚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口供破案,一旦确立沉默权制度,如何面对众多的刑事犯罪案件。这也是当前一部分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反对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应该看到,沉默权的确立将迫使侦查机关收集口供以外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装备条件、技术手段、侦查策略、侦查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这一困难而言,侦查破案的难度和诉讼成本显然是要增加的,但这种增加相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而言,是—个承诺实行民主宪政的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中国现行制度下强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供述的侦查模式,虽然物质成本不高,但却是牺牲相当一部分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这种做法与正走向法治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背道而驰的。针对困难,可在确立我国沉默权制度时考虑如下应对措施:(1)通过立法确立技术侦查手段,对使用监听、侦控等技术手段的范围、条件、程序等作出规定,赋予侦查机关更为有效的侦查手段、并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侦查科技含量;(2)建立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机制,加大对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嫌疑人在定罪量刑时的从宽力度,切实使那些愿意同侦查、起诉机关合作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得到相应的实惠;(3)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沉默权确定必要的限制。借鉴英国的推论规则,明确规定一定范围的犯罪,对这些犯罪的嫌疑人在侦查审讯期间针对特定问题拒绝回答或者保持沉默、而且在法庭审判中突然提出辩解的行为,允许检察官在法庭上发表评论,允许审判官从中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但是,对这些例外的规定必须事先经过侦查、审判实务的充分调查,而且必须有不生歧义的可操作性。
     二是中国刑事案件中律师相对较弱的辩护功能与行使沉默权之间的矛盾。沉默权制度是建立在律师对于刑事诉讼高度参与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的情况是律师参与辩的刑事案件不到法院审判的全部刑事案件的百分之三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行使沉默权,怎样保护其正当权益?特别是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原则上不再进行庭外调查取证,裁判的依据基本上是控辩双方当庭提出和辩论的证据,如果没有辩护人参与,被告人实际上无法保持沉默,而必须为自己进行辩护,否则法院将很难作出公正的判决。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决定是否行使沉默权时往往需要事先听取律师的意见,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对沉默权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行使沉默权时维护其合法权益,还在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让其明白程序上的权利以及放弃这些权利的后果,并且使其对于沉默权的放弃或者行使真正具有明智性和自愿性。因此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的有效帮助,对于建立沉默权制度的至关重要。鉴于此,可以扩大我国指定辩护的适用范围,规定必须给没有委托辩护人、又确实需要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以便被告人在律师的帮助下,自主的决定是否在诉讼中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问题。
     三是对抗制审判方式与证人不出庭作证之间的矛盾。沉默权制度确立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陈述以自愿为原则。审判程序将进一步趋向对抗化,对口供的依赖将会减少,对其他证据尤其是对证人证言的依赖将会增强,证据要求、规则也将更加严格。而中国传统的人证调查制度与沉默权制度相容性差,长期以来实行的取证制度,是嫌疑人有供述义务,而证人责任则十分松弛,尤其对法庭作证,民众普遍有一种畏证心理且缺乏法律义务感。因此,证人不出庭作证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沉默权制度将无法实施。中国必须对现有的证人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证人保护和作证补偿制度。如对依法负有作证义务的人拒不出庭作证或者拒绝作证的,法院有权以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方法强制其作证;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有义务对证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保护;对受到打击报复的证人,国家有义务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补偿等。
     当然,从中国法治和社会发展的宏观上看,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艰巨性远超过本文评论的范围,它还牵涉到诸如体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客观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在大陆法系,沉默权都是在彻底否定被追诉者的“供述义务”之后得到确立的,否定“供述义务”是在各国政治、法律和社会现实发生巨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历程之后所作出的选择;其次,沉默权由国内法上的权利发展为国际法上的基本人权之一,表明它在世界各国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充实和加强。不仅各国的国内法对于沉默权继续坚定的给予肯定,国际准则也一致要求严格保障这一权利。因此,中国应当尽快根据我国已经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要求确立沉默权制度,而不应当在已经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的情况下裹足不前。但在确立沉默权时,必须对它可能给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个明确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关注目前我国法律基础的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以便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沉默权制度保障人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2,①1966年第21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14条第三项规定刑事被告人有“不能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
3,赵晓华、林乾合著《法律省思》第369页, 中国经济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沉默权 刑事诉讼 刑事 诉讼
最新刑法论文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风险社会背景下过失犯判断逻辑的思考
小议死刑犯尸体器官捐献制度
浅谈设置死刑复核程序的原因
浅析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
试论清代死刑复核制度
死刑存废的法律思考
论日本死刑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绑架罪法定死刑量刑情节的适用
国际法中的死刑废止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困境
热门刑法论文
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论正当防卫
浅析贪污罪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未成年人的犯罪与刑罚
试论抢夺罪
论刑事责任年龄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正当防卫概念浅析
论网络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