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论文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

作者:章启群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9


    这些看法,粗略地看,似乎有理,但若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似是而非。首先,《庄子》中这三种人的区别自不待言,不能笼而统之加以混淆;其次,像第一和第二种人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取消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而混沌无知的境界,本质上不是艺术的境界。《庄子》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认识论上的极端相对主义是一致的,这与艺术化人生中的基本精神,可以说完全不同。④
    宗白华先生曾说:“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 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 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 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 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2 ] (P59) 宗先生这里对艺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以及其他境界的区分是有道理的。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是主于美的话,我认为《庄子》中得“道”的第一种人的境界是神仙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境界;第二种人的境界,类似于气功的境界,无论如何不是艺术境界;第三种人,可以说有一种艺术境界,但这在《庄子》中根本不是最高的得“道”之人。因为他们不能无待而逍遥;也不能像第二类人那样“离形去知”。而且,这类人也不完全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我们只能说他们的技艺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并非能证明他们的人生态度也是艺术的和审美的。因此,《庄子》的理想人生和得“道”者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不是艺术的精神或境界。
     第三个问题:《庄子》有自然美的观念吗?
    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知北游》有“圣人者,原天地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语,说明《庄子》的“‘美’与‘理’、‘全’、‘纯’,都是对道术本身的陈述。因此,可以了解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是‘纯’。美、理、全、纯,这几个概念,对庄子的思想而言,是可以换位的。⋯⋯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则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由此,体道的人生,也应即是艺术化的人生”。[1 ] (P51)
    我们上文已经论及《庄子》“道”的实质含义和基本特征,以及得“道”者的精神或境界特征,故“道”与美的问题与得“道”者是否艺术化的人生,已无须赘述。这里集中讨论《庄子》对于“天地”与美的观念和思想,实际上涉及的是自然美的问题。⑤
    从《庄子》的整个思想可以看出,“全生”、“保身”是其人生观的核心。《史记》和《庄子•秋水》记载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楚国王派人请庄子⑥做宰相。庄子对使者说:“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其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7 ] (《老子韩非列传》) 可见在庄子看来,相对于生命来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庄子》的作者生活在诸侯争夺异常惨烈的战国时代,征战和杀戮司空见惯,人们随时会遭杀身之祸。所以,《庄子》关注的焦点是人怎样能在乱世中苟全性命。
    在这种“全生”、“保身”的人生观指导下,《庄子》教人们不要关注所谓仁义、是非之争,认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吾恶能知其辩!”故“圣人议而不辩”。[ 3 ] (《齐物论》) 此外,也不要去争辩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的真假善恶。因为,这些争论往往是战乱的导火索,也常常是每个个体遭遇灾难和杀身之祸的原因。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取消一切差别,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内在含义。所以,像“世界究竟怎样?”“自然界究竟如何?”这类问题,《庄子》认为人们没有必要去关注。甚至自然界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庄子》也没有兴趣讨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庄子》在哲学认识论上的这种极端相对主义,为古今学者所公认,是学界不争的事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至少在认识论上,《庄子》就根本没有重视和关注自然界。也可以说,在《庄子》的哲学中,自然界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认识对象这一前提并未确立。
    基于对自然界的这种本质观念,《庄子》也根本没有关注自然界的美和丑。所以,在《庄子》中居于最高地位的“道”,被认为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灿烂的日月星辰、雄壮的山川、奔腾的河流、鲜花小草、鸟兽鱼虫等人类喜欢的、被认为是美的事物中,同样也存在于“蚁蝼”、“稗”、“瓦甓”、“屎溺”等人类不喜欢、甚至极其反感、厌恶的所谓丑的事物中。《庄子》所谓“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3 ] (《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自然界就根本无所谓事物的美与丑:“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也可以说,人们不需要关注自然世界的这些美和丑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庄子》理想的人格,与美丑都是没有关系的。《庄子》中很多人物,在生理上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在《庄子》的思想视野中,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然美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所以,把《庄子》的“道”与美扯到一起,实在有悖于《庄子》的基本思想和观念。⑦而把《庄子》的一些个别、零星的句子串联起来,游离《庄子》全书的根本思想,得出所谓《庄子》关于自然美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⑧,中国艺术的精神与《庄子》的思想和境界也不能简单等同。因此,徐复观先生由此来论证《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其论点和逻辑都是不能成立的。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作这样论证,并非完全否认《庄子》乃至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深刻影响。徐复观先生所认为中国艺术中“虚”、“静”的精神和境界来源于《庄子》,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只是徐复观先生在提出问题之后,逻辑和思维游离了主题,论述本身过于直接、简单,有些则十分牵强。甚至可以说,徐复观先生著作的逻辑混乱,几乎掩盖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此外,徐复观先生还忽略了《庄子》与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中介———魏晋玄学。⑨在郭象的哲学中,《庄子》思想得到一次根本的改造和转换。⑩故有“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之说。[8 ] (P16) 而这些都是讨论中国艺术精神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必须浓墨重彩,不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然而,要论证这个问题,则是另一篇论文的任务了。

    

    注释
    ① 宗白华先生对于中西艺术中宇宙观、哲学观的研究,就属于这种对艺术精神的探求。
    ② 徐复观先生也说过:“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 1 ](P5) 但是,他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音乐,而且更重要的,儒家是“为人生而艺术”。[1 ] (P21) 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 1 ] ( P5) 。同时,徐复观先生还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和文学两方面。而绘画又是庄学的‘独生子’。”[ 1 ] ( P5)(该书第三章以后专论中国绘画) 所以,中国之纯艺术精神是渊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故本文只从《庄子》的角度来辨正。
    ③ 宗白华先生说过:“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倾向。”[ 2 ] ( P187)他还认为,《,庄子》中的人物,都成了宋元人画的范本,但他没有由此从整体上论及中国艺术的精神。
    ④ 此外,徐复观先生把《庄子》中“心斋”、“坐忘”等同于审美的精神状态:“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历程, 正是美地观照的历程。而心斋、坐忘,正是美地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1 ] (P63)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把《庄子》的“心斋”、“坐忘”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还原”( E2poche 中译为“悬置”) 相比较,认为:“现象学的归入括弧,中止判断,实近于庄子的忘知。不过,在现象学是暂时的;而在庄子则成为一往而不返的要求。因为现象学只是为知识求根据而暂时忘知;庄子则是为人生求安顿而一往忘知。”[ 1 ] ( P68)“凡是进入到美地观照时的精神状态,都是中止判断以后的虚、静地精神状态,也实际是以虚静之心为观照的主体,不过,这在一般人,只能是暂时性的,庄子为了解除世法的缠缚,而以忘知忘欲,得以呈现出虚静的心斋。以心斋接物,不期然而然地便是对物作美的观照,而使物成为美地对象。因此,所以心斋之心,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1 ] ( P69 - 70) 徐复观先生这一观点为大陆很多学者接受和转述。我认为,第一,现象学的“悬置”与《庄子》的“心斋”、“坐忘”,具有根本的不同:“ 悬置”所达到的是“纯思”,“ 心斋”和“坐忘”所达到的是“离形去知”的“混沌”;第二,二者都不能构成审美的条件。因为审美观照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人生和艺术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 并在审美的“当下”活动中发生作用。
    ⑤ 《庄子》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说法,也被大陆的一些学者引用,作为《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证据。例如,李泽厚、刘纲纪[6 ] (P242 - 247) 。
    ⑥ 本文中之“庄子”与“《庄子》”不完全相同。《庄子》一书的作者应该是多人,而庄子则专指庄周。
    ⑦ 《庄子》各篇的作者不同,这是学界的共识,这也是《庄子》中出现思想、语言和语义上矛盾的一个原因。故应该对现存《庄子》所有文字有所区别,把握其基本思想进行论述。
    ⑧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肯定一种最高的美,在这一点上与《庄子》不同。
    ⑨ 当然,徐复观先生也提到玄学:“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
    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
    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1 ] (P3) 但是,他的全书主要是论述庄子与中国艺术的关系的。比如从道
    与技、虚静、游等方面来阐述庄子对中国艺术内在精神的影响。
    ⑩ 这并非意味郭象哲学比《庄子》深刻,而是指郭象对《庄子》的改造活动而言。

    参考文献
    [1 ]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 ]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 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 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 ]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卷[M] . 北京:中华书局,1992.
    [6 ]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 ] 史记[M] . 北京:中华书局,1992.
    [8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 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精神 艺术
最新当代中国论文
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长沙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探究
日本动漫对中国80后作家的影响及启示——以
对我国互联网“扫黄打非”的几点思考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初探
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民族化及其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如何处理当代中国婚姻中的危机问题
热门当代中国论文
中国文化发展浅析
理想与现实之间
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五四:从爱国激愤到制度寻思
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悲哀的“破鞋”--王小波《黄金时代》人物形
自由、民主与当代中国“问题”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模式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