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论文

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

作者:覃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6
摘 要 对大众文化的本质及现象的研究是当今文化界的热点之一,通过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状态及特征的分析,阐述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品味的途径,并就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消费 现代社会 艺术教育
 
  如今,在被热炒的词汇中,“文化”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名词。什么“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仿佛任何社会事物只要沾上“文化”的光,立刻就身价百倍,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其概念究竟如何,在进入本文大众文化的论述前,想就此追根溯源。
  在中国古老的学术思想中,最早的“文化”实际上是两个词。《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序》中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易传·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可见,文之本意,是指事物表面上的纹饰等,进一步引申为一种外在的感性的形象。孔子说:“文质彬彬”,即指文的外在形式感与质的内在内容的对立统一。而化在古代其本义为生长,《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经》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在《说文解字》中曰:“化,教行也”。文、化两个字后来逐渐组成一个新词“文化”,其义为:“文治教化”,所以古人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是现在所用的“文化”一词,与传统的含义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受到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对中国学术发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19世纪中期,美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解释:“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来的和所说出来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完美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20世纪流行的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无论这几种解释各自的出发点与阐述表达的有何不同,实际上都强调两点:一是文化是以人为基础的活动;二是这种活动终究会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是精神的产品。而现下中国社会对“文化”的滥用,导致了对“文化”内在含义的曲解。因为“文化”所表述的并非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而是应该上升到精神的高度。
  大众文化,并非是中国学者、文人的独创。早在上个世纪中期,英国的学者F·里维斯就在其1943年发表的《大众文明与精英文化》中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里维斯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大众化生产造就了大众文化,电影、大众广告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其威力巨大,但是却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并且直接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摧毁。里维斯还认为:在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时代,被大众传媒所控制的大众社会根本就没有文化。所以说,里维斯的大众文化观实际上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强有力的批判。而在上个世纪中期,另一位批评家,美国的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理论中,承认大众文化,却将大众文化放在与精英文化对立的层面上进行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一手造成了前卫艺术和后卫艺术,而后卫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学院派艺术的衰落就是其庸俗化、通俗化的特点。虽然资产阶级取而代之了世袭贵族阶层,但其文化层次并不高。现代工业一手制造的上层社会和草根社会,在现代的产业工人即识字农民的要求下,诞生了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庸俗文化取代了民间的通俗文化,有着工业化时代的特征。而前卫艺术即精英艺术,是传统的反叛者,是古典艺术的合法继承人。在托马斯·克劳对格林伯格的批判与分析中指出:大众文化的基础,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消费社会的主要人群———中产阶级,而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是现代艺术所依赖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力量资源。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众文化 艺术化 文化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