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论文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

作者:周莹 梁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3-22

表1 1971~2002年平均家庭户规模单位:人/户

年份

1971

1982

1990

1997

2002

家庭规模

4. 81

4. 51

3. 97

3. 64

3. 39

    从城乡差别来看,2002年,我国城市家庭规模为3人,镇为3 25人,乡村为3 62人,与1982年相比,城镇家庭减少0 87人,乡村家庭减少0 95人,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幅度大于城镇。

    我国大部分农村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意味着一对中年夫妇不仅要为未成年的子女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而且还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同时从长久来看也意味着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不得不为4~6位老人养老,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难以承受的。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外在冲击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2]

    1.缺乏永久迁移的不完全的城市化冲击

    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与2004年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40%相比,意味着今后20年将有20%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以永久的、家庭主导为主要特征的迁移模式,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由于户籍制度的继续存在而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宁愿土地搁置也不愿意放弃土地。这种缺乏永久迁移的不完全城市化将产生以下后果:(1)人为地控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很难减轻农村的养老负担;(2)当前,农村流动劳动力大部分是青壮年人口,他们年轻时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巨额财富,年老却必须回家乡养老,从而被排斥在享受这些财富资源的权利之外,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剥夺,他们的养老资源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补贴;(3)家中留下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而进入城镇的务工、务商者本身收入水平不稳定,自身生活也存在着很大风险,很难确保拥有赡养家中老人的经济能力;[3](4)由于不完全城市化,农村流动劳动力不愿意放弃土地,使得中国农村土地长期处于被割裂的状况,无法形成规模经营,从而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养老保障的巨大作用。

    2.工业化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缩短劳动力劳动寿命、增加不完全家庭,改变照料者结构,从而削减家庭养老功能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按汇率计算,已超过1000美元,按购买力计算大约为3000~4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综合上述四项指标,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变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养老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整个养老结构发生了3个突出的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一是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二是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三是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较之以前的第一产业知识更新加快、科技含量升高,从而需要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工作,因此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劳动者较之于以前提前进入养老期,这势必增大养老的压力。[4]

    (2)不完全家庭增多。工业化与工场的产生,不完全的家庭日渐出现,外出谋生、充当雇佣劳动者。客观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由家庭成员共同从事劳动的职责分工造成的家庭紧密结合不复存在了。老一代人与子女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延长,并直接导致了老年瞻养责任的变化,传统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因此而变得相当有限。

    (3)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由于在家庭养老中,行使日常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女性,在中年妇女大量外流的家庭里,人口的迁移将会出现传统的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妇女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在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男性和女性的迁移机会只相差1个百分点。

    3.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使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将越来越困难

    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耕地使用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非农占地,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的背景下,加上土地出让金是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有很强的低成本征用农地,并以市场价格转手以获得巨大级差地租的动机,其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据温铁军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 .2亩,仅是1952年的42%.劳均耕地面积为0 .29公顷,这一面积仅为法国的1 .7%,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日本劳均耕地面积也是中国的3~4倍。据国家土地局调查汇总,在1990~1994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0万亩,其中,人为减少约为400万亩,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约为10 .6亿亩,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仅为1. 94亿亩。所以,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将越来越困难。

    4.中国农业作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弱质产业,目前尚无法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的需求,其必然影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

    在农村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取得,不仅受自然资源的约束,还受市场需求的约束。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成本增长的势头一直比较强劲,由此导致主要农产品的成本纯收益率越来越低。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在这种双重条件的约束下,它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风险。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和机制不配套、不完善,使既有的农业扶持制度无法适应农业市场化,也无法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的需求。这样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必然降低。

    三、结论: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会养老模式是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计划生育政策等制度性瓶颈约束,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等外生性因素的冲击,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面临着向社会化方向的变革。面对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与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土地和家庭养老方式,国家应该用各种行政法规做出有计划的养老保障,使养老的功能逐渐从农村家庭向社会特别是政府转移,最后建立社会养老保障的统一制度。

    由于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完成农民养老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国家财政实施农村养老,当然,短时间内在我国农村普遍建立起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的制度,在时机和条件上还不成熟。因而我们在坚持以家庭养老保障为基础的同时, 还要积极探讨在家庭养老保障和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过渡性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2]OlivierBlanchard.《Macroeconomics》〔M〕。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1997.

    [3]谢东梅。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考[J].2004,(05)。

    [4]封 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村 传统 家庭 养老保障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