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论文

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

作者:孙中原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5-17

  今墨学研究的主题,是现代课题的墨学借镜,研究成果是现代课题的墨学镜鉴。今墨学研究的机理,是以墨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工具性元理论,将墨学和现代需要相互交织,协调一致,恰切运作,功夫到家,达成新墨学创立的目的、结果、宗旨、动机和理想,犹如画笔、色彩与画技的完美结合,产生最新最美的图画。

  3.古今墨学研究的形态。古墨学研究的形态,是古墨学论著,用古汉语表达,是今墨学研究的对象、资料,犹如冶金矿料。今墨学研究的形态,是今墨学论著,用现代语言表达,是今墨学研究的成品、结果,犹如冶金矿料,经高温熔化,重铸为最新的产品。

  4.古今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古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古汉语。古汉语文字简略,惯用缺省;《墨经》更为凝炼、浓缩:命题缺乏系词;肯定联结词和全称量词常省略;语句、命题常简化、浓缩为语词、词组;说明、论证常简化、浓缩为“论题+说在+例证理由”的提纲、提示语。经过审慎研究,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其浓缩、缺省文字,适当添加语词元素,才能实现创造性地诠释、转换,表达为通顺流畅、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墨家各派俱诵的《墨经》式先秦古汉语,不适合现代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和应用。孙诒让说,《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最难读,《墨经》在《墨子》中最难读,几于“九译乃通”,学者“罕能尽逮”。

  《墨经》第98条《说》“黑人”2字,是“所有人都是黑的”句意的浓缩。其上下文义说:“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即我用“有人是黑的”、“ 有人不是黑的”命题,制止、反驳对方说“所有人都是黑的”。“爱人”2字,是“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句意的浓缩。“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是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必须肯定命题”。此句意的一义性,由《经》第98条“法异则观其宜”和《经说》“取此择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人’,是孰宜”的上下文义和全部墨学及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语境决定。整体语境,有决定语义,修补、完善局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的功能。

  今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现代语言。现代逻辑学家塔尔斯基提出语言层次论,区分被断言和分析的语言,即对象语言以及用以断言和分析对象语言的工具性元语言。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每一种语言可有另一种处理其结构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一种新结构。现代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渗透现今人类共同知识的现代语言。现代学人的使命,是在审慎研究,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墨学所用古汉语,创造性地转化为渗透现今人类共同知识的现代语言,让现代广大读者能读懂和应用

  5.古今墨学研究的层次。古墨学研究的层次,是第一层次元研究。墨学是墨家从战国时代课题升华、概括的元理论成果。针对当时社会普遍不相爱导致的乱象,概括“兼爱”的道德、义务、理想的模态概念、命题。“兼爱”是墨家依靠集体智慧,费时250年提纯、升华、概括的第一层次元墨学概念、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认识、理论和实践价值。

  今墨学研究的层次,是第二层次元研究。以广义模态逻辑为工具性元理论,对墨家兼爱说进行超越、总体研究,从概念说,“兼爱”指普遍、平等、无差别地施爱于一切人;施及过去、现在、未来人;不分民族、阶级、阶层、等级、关系亲疏、居住地;包括别人和自己;奴隶、仆人也在内:只要是人,都普遍施爱。墨家的“兼爱”,等同于“尽爱”、“周爱”,贯穿着最为普遍的人文精神。《说文》:“兼,持二禾。”“兼”的本意,是一手持2禾,有兼顾、兼及意。墨家将“兼”语义提纯、升华为表示整体、集合的哲学、逻辑概念、范畴。

  从命题说,“兼爱”是“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句义的浓缩。其中“应该”是道义、道德、义务、理想、规范概念,加进“所有人爱所有人”的真值命题,构成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必须肯定命题”。这种阐发,依据全部墨学和广义模态逻辑语境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诠释,与墨家兼爱说全部话语的语义,协调一致,切中肯綮,有助于墨学的现代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今墨学是以墨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的第二层次元研究,是对墨学的超越和总体发展。层次高于墨学的新墨学和元墨学,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社会和谐和世界人民福祉服务。

  6.古今墨学研究的方法。古墨学研究的方法,是古代哲学方法。方法是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的统称。广义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向、主题、目的、宗旨: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狭义研究方法,指建构理论的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怎样研究。墨家有明确的方法思想。墨子把“依规矩成方圆”的工匠经验,上升为自觉的方法概念。工匠用矩尺量度、制作方物,墨子问:“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天志下》)“方法”原义是“为方之法”,后被普遍化为一般方法。墨子把“为方以矩”的工匠经验,概括为“天下从事,皆有法”的普遍方法原则(《法仪》),制定立言“三表”法,建构理论的普遍方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从逻辑看,这是寻求立论根据,有演绎、归纳论证和观察、实验思想的萌芽。从认识论看,“三表”法概括理论的历史、现实根源和以应用价值为检验标准诸要素。墨子十大论题的论证,普遍应用“三表”法和《小取》总结的譬、援、推法:类比证明和归谬反驳。《墨经》概括的建构理论方法:辩、名、辞、说、或、假、效、辟、侔、援、推、止等,需用现代方法,进行创造性地诠释、转换,才有助于当今广大读者理解和应用。

  今墨学研究的方法,是现代哲学方法: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进行超越、总体研究。现代科学,是全球化过程中从域外引进的客观、普遍真理,对全人类实践、认识普遍有效,是墨学研究的犀利工具。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发达的现代科学,是开启墨学之锁的合用钥匙,是剖析墨学猴体的最佳方法。

  《诗·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的世界地球村,从域外引进更为犀利的现代科学工具,只要选择适当,运用恰合,不必再刻意计较其原产地。贺麟说:“我们不但可以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了解,而且于使西方哲学中国化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亦不无小补。”(贺麟,第269页)以:用。释:诠释,解说。“以西释中”、据西释中,用西方方法诠释中国资料,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法的别名。“以西释中”、据西释中,需对西方方法和中国资料,经过比较、鉴别和消化,真切了解,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才能用西方方法,对中国资料进行创造性地、恰当地诠释、研究,推出符合现代需要的新成果。这与对西方方法和中国资料,都没有真切了解,一味形式地,主观、片面和表面地“比附”,没有实质共同点。近年有论者,误把“以西释中”、据西释中,等同于“比附”,全盘否定,造成方法论混乱。“比附”,是“拿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所“以”、“据”的西方方法适宜,“释中”恰当,是正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能将其混同于“比附”。在全球化的世界地球村,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融汇贯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把“比附”与“以西释中”、据西释中、中外哲学比较研究法一起抛弃,就像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

  梁启超说:“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无比较则非惟不能知己之所短,并不能知己之所长。”“凡教人必当因其性所近而利导之,就其已知者而比较之,则事半功倍焉。”(梁启超,第2、3页)墨学现代化,从方法论说,是古今中西哲学互为工具、互相解释的比较研究过程。从本质说,古今中西哲学,既有异,又有同,是古今中西哲学时间性、空间性的对立统一、“同异交得”。古今中西哲学的互相解释和比较研究,有助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同思想文化传统的对话、交流与和谐相处。

  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屹立现代科学的“绝顶”,才能一览“墨学全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代学者,以各自专业特长和横侧、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视角,有可能把同一“墨学全山”,看成岭、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假象。这种“不识墨学全山真面目”的方法论根源,是“只缘身在墨山中”,钻牛角尖出不来,误把局部当整体,只知其一不知二。以现代科学眼光,从超越、总体视角,进行研究,把局部、分析的认识,组织为整体、综合的认识,才能“一览墨学全山真面目”。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对墨学进行超越、总体研究,是墨学现代化和墨学元研究的最佳方法论选择。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分层法:(1)实谓:原典实际上说什么,原典校勘考证,提供真实可靠材料。(2)意谓:原思想家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原典训诂、语义分析。(3)蕴谓:原典思想的深层义理、多层诠释学蕴涵。(4)当谓:原思想家应当说的,原思想体系表面结构的深层结构,创造的诠释学者为原思想家说出应当说的。(5)创谓:为解决原思想家未完课题,现在须创新地说什么,从批判继承者,转化为创造发展者,救活原有思想,消解原有思想内在矛盾难题,突破创新,为原思想家完成创造性课题,从事中外思想传统对谈、交流,培养创新力量。(傅伟勋,第228-240页)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分层法,同希尔伯特、塔尔斯基、罗素理论与语言分层论思想一致,是墨学现代化和墨学元研究的方法论依据。

  弘扬精华,扬弃弊端:分墨学内容和价值为精粗、利弊两面,符合《墨经》“尽见”的全面分析法。墨学精华,是墨家贡献于人类的宝贵知识遗产和精神财富,需经创造性诠释、转换,用梁启超的话,是“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发明之淬厉之”,“表而出之”,“引而释之”。严灵峰说:“后之学者,倘能继往开来,吸取西方科学方法,融会贯通,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而光大之,则墨学之昌明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复兴岂有既乎!企予望之!祝而祷之!”(《墨子集成·序》)墨学弊端,是墨家难免的派别和时代局限,应剖判分析,化腐为奇,推陈出新,引为鉴戒,是学术进步之美和真理追求之善。李贤中说:“发扬、提倡墨学思想之美善,亦须批判、修正其思想之缺失”。(《墨子大全》,第98册)

  墨学研究主体、主题、成果、形态、语言、层次和方法等元性质,是墨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标志和质变关节点。把墨学元性质的认识,转化为推进墨学现代化和墨学元研究、创建新墨学与元墨学的实践,有助于墨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四、研究期待

  1.兼收博采,是处理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正确方针,是墨学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和机遇。现代墨学,有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犹如先秦墨家分派。就墨辩研究说,近年学界有传统逻辑、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论辩逻辑、论证逻辑、逻辑指号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逻辑、辩证逻辑、认知逻辑等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相灭相生,相反相成,构成墨学现代化“多样性统一”的斑斓美景。兼收博采,是批判综合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创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新墨学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

  2.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是墨学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命力。墨学现代化,是现代学者的共同使命,需海内外学者通力合作。未来墨学现代化,将进入更为波澜壮阔的新高潮,旧墨学将质变、转型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更强劲有力的新墨学。2005年8月台湾东吴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和台湾哲学会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墨学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墨学研究趋势的概括,中国墨学研究史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总结、展示已有成果,必将继续推动两岸与国际墨学研究的交流、互动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古籍:1954年:《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胡适,1983年:《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

  梁启超,1989年:《饮冰室文集之七》,中华书局。

  贺麟,1990年:《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张家龙,1993年:《数理逻辑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任继愈、李广星主编,2004年:《墨子大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杨武金,2004年:《墨经逻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中原,1993年:《中国逻辑学》,台湾水牛出版社。

  孙中原,1993年:《墨学通论》,辽宁教育出版社;《墨子大全》第75册。

  孙中原,1995年:《墨者的智慧》,三联书店;《墨子大全》第76册。

  孙中原编,1998年:《墨学与现代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墨子大全》第76册。

  严灵峰编,1975年:《墨子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

  王赞源,1996年:《墨子》,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傅伟勋,1998年:《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湾正中书局。

  李贤中,2003年:《墨学理论与方法》,台湾扬智出版社;《墨子大全》第98册。

  吴进安,2003年:《墨家哲学》,台湾五南出版社。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墨学 现代化 新墨学 元墨学 文化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