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武汉城市圈传统工业园的生态化调整研究论文

武汉城市圈传统工业园的生态化调整研究

作者:赵霞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1-02-18

  摘要:传统工业园的生态缺失,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难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园区向现代生态工业园区转变足“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双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生态工业园;生态化调整。

  工业园区是城市产业活动的重点区域,随着工业园区在各地的蓬勃发展,它们为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已逐渐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执行单位。然而传统工业园的生态缺失,引发环境恶化、资源供求矛盾尖锐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工业园的演进及内涵(一)生态工业园的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生态工业。丹麦的卡隆堡工业共生体-一生态工业园的雏形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生态学基本思想与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明确提出,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包含物质交换与废物循环的共生体项目和计划,先后宜布自己为生态工业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工业园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正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到2009年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3个,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30个。其中,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不断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各地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生态工业园具备如下的特征:

  一是负外部性内部化。在生态工业园中,各企业相互合作,一个企业的废料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形成生态产业链,以“自然祸合”的方式实现了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

  二是范围经济效应。在生态工业园中,通过构建合适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经济“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前后关联效应,它们在园区内的高度聚集就产生了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闭路循环。生态工业园遵循“生产—回收—再利用—设计一一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园区内形成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四是生态比较优势。在生态工业园中,企业间通过高效率的分工、协作,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而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比较优势来源于一种先进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内生的生态比较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调整生态工业园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整合、资源整合、生态链的设计和区域基础设施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其中企业整合是生态工业系统的表现形式,是构成生态链的物质基础。资源整合包括集成层次、集成途径和集成技术3个方面。集成层次是指不同层次上完成的集成,即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内外3个方面;集成途径是指集成的对象类别,有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和信息集成等;集成技术是实现集成的具体技术,是完成集成的根本保证。生态链的设计是企业整合、资源整合之后的必然结果。将工业系统内的企业沿着集成的路线串联起来,形成若干条生态链,从而形成一个生态网络,各企业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十分清楚。

  (一)园区内企业(行业)整合的优化设计。

  园区内企业(行业)整合的优化设计,关键在于企业、行业的匹配,即在区域已有的企业中或区域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找出已有或可能的废物流动关系,通过专家分析,筛选出类别、规模、方位上相匹配的设计和改造方案,实现生态工业系统各过程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充分利用和交换。

  生态工业园设计的第一步,是依照一定的方法寻找并设计出组成整个生态工业系统的企业成员。这些成员在构成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第二步要确定出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围绕核心企业派生出系列以物质交换或能量交换为纽带的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将上一级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包括水、气、固废、废热能等)作为生产原料组织生产。由此,这些企业逐级递演产生,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协作补充关系而不是竞争对立关系,其中的核心企业对整个工业群体的运行起到一种控制和导向作用,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可分类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大类一样。这些企业个体在整个工业生态群体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资源生产者、加工生产者、还原生产者等。

  (二)园区内资源整合途径及技术设计。

  资源整合从3个不同层次(即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内外)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注重清洁生产,使企业内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小,资源利用最大;在企业间,通过梯级(多级)利用、循环再生、资源化等技术,使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得到充分交换,构建生态链,使得园区向外排放的污染物最少,资源利用率最大;在园区内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构建虚拟生态园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之间彼此交换物质。

  1.物质集成及其技术。在园区内建立企业群落,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确定结点企业上下游物流供给与需求关系,规划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运用过程集成技术对物流流程集成组合,构建生态网链。物质集成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个层次,可看作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2.能量集成及其技术。能源供给需根据不同工艺的用能质量,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根据园区所处的自然区位特性,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并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能,提高效率。能量集成技术有:

  ①减少能源消耗,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余热回收利用,避免能源损耗;②能源的梯级利用,按质梯级用能;③集中供热;④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3.废水集成及其技术。将工业中的用水分成5个等级,分别为超纯水、非离子水、饮用水、洗涤用水、灌溉用水。生态工业园中可以通过构筑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梯级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常见废水集成技术有: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②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工艺用水的消耗;③逐级用水,实现一水多用;④中水回用;⑤分散式处理与集中式处理相结合等。

  4.信息集成及其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并进行有效的集成,充分发挥信息在园区运行、与外界信息交流、管理和长远发展规划中的多重作用。园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信息集成技术中的硬件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包括内部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建设;软件技术主要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三)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的优化设计。

  生态链的设计即是对园区内的各企业通过系统集成后关联起来,形成多条产业链条或产业网络,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应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及“分解者企业”。而且,在设计生态产业链时,要依据食物链理论对区域内现存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水流以及信息流进行重新集成,依据物质、能量、水、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上是否匹配,进而在各企业部门之间构筑生态产业链,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产品交换,纵向连接第二、三产业,形成工业“食物网”,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建立生态工业系统。同时还可以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延伸并做大做强各条生态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可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实力。

  (四)区域基础设施的优化设计。

  园区应建立现代化的集成式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员流动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系统的统一规划,使园区的运行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支持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系统;高技术孵化系统;信息网络与通讯传输系统;原材料、水电、天然气及其他燃料的供给系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系统;商业、金融、生活等服务系统以及各类防灾减灾系统。另外,园区应制定严格的景观规划和绿色扭盖方案,对园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废弃物,都要按各自的特点予以专业处理和处置。同时,建立娱乐功能和生产功能相协调的多功能园区绿色景观,实现园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武汉城市圈传统工业园的生态化调整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具备生态比较优势,有助于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为此,可以将生态工业园建设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人点和着力点。

  武汉城市圈部分已建工业园区,具备了一定的生态工业园所必备的条件,如七大都市工业园、东西湖国家生态示范区等,建设的重点为完善生态工业链,强化生态管理措施的实施。其他一些园区,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就要将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和产业集聚的理念引人到园区改造中来,企业生产由线性逐步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按照资源互补可交换的原则,合理地布局生态园的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刹瞰。建设的重点是因地制宜,以某一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为主导,再配置一些以该产业扫澈物为原料或将刹滋物作为主导产业原料的共生企业,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对于这种情况,完全新建一个生态园区缺乏现实可行性,因此建议以改建为主。在改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参考三种生态园区的模式。

  (一)改造传统工业园的三种模式。

  一是“零排放”生态园区模式。对于若干工业企业地理集中的情况,可以组织这些企业共同协作,相互利用彼此的废料排放物,从而降低或者消除废物刹瞰。比如,武汉青山区有钢铁厂、发电厂、炼油厂、水泥厂,如何建立相互间的废料互换关系,可以借鉴国外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包头钢铁生态园的经验。

  二是虚拟生态园区模式。对于老工业基地中那些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的企业,如果相互间也存在物料利用关系和废物再利用可能性,那么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模式,使得这些企业共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和不良影响。

  虚拟生态工业园比较适合武汉城市圈中各个产业相关的城市间的产业组合,吸引相关生态工业关系的企业,开展资源一体化利用,加强实体生态工业园区与虚拟生态工业园区的结合,可以省去迁厂等行为,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武汉、黄石、鄂州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钢材冶金工业园,黄石和鄂州矿产资源丰富,可以提供资源能源给武汉的工业园,用于钢材、冶金等方面的建设。武汉沌口的汽车产业与孝感的汽车零件加工业也可以形成一条区域产业链,加上省内城市襄樊的轿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部件、汽车材料、汽车油品化工等系列产品,可以形成一个配套的汽车虚拟工业园。潜江、仙桃、天门是棉花高产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可以建立以轻工纺织、服装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业园区,形成上游资源、下游生产的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吸引生态相关联的企业加人到园区来,这样可以节约资源成本和技术成本,形成关联度高的虚拟生态工业园区。

  三是以产业集群为对象的生态工业园区。近年来,湖北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例,有位于沌口的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位于光谷的激光产业集群以及东西湖区的牛奶产业集群。在条件具备的部分现有集群内和高新技术园区内,根据集群和技术园区的不同构成特征,根据由易至难的顺序,实现三类循环经济的目标:第一类称为“共享”。即对那些同质化的企业群集中供电、供气、供暖,降低能源获取成本,采用共同的节能技术分担可能的高额开发成本或技术引进成本,建立共同的排污系统分摊环保成本,实现绿色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二类称为“生态循环利用”。关联企业共同进行相应的技术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推行相互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利用,生成一个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各自承担“生产者—消费者一一分解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这样刚性的线性经济。例如,利用火力发电厂的刹滋物粉煤灰,通过技术创新制造高性能水泥等新型建材即是非常可行的一个循环链。这一技术已经作为湖北省重点科技项目,进行了成功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应该更好地加以推广,扩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类称为“再生资源产业”,在我们选择的集群和高新技术园区内,根据园内企业的排放物特点及可回收利用资源的类型特点,选择引人拥有新能源制造和利用技术的企业,拥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资源再生企业以及工业环保技术研究机构等,借机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兴起。这是一个未来真正的“朝阳产业”,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产业风险较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增加,而且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起点差距很大(时间上、水平上),意味着环保产业的生命周期将会非常长。武汉城市圈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相当丰富,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上优势突出,应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今后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角色定位。

  不管是哪种模式建设园区,有形还是虚拟,有一些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物质闭合循环,能源效率最大化来构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园区的核心在于产业循环体系,即产业共生和物质循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集成,包括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技术集成、水集成等,这是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堡垒。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所在。

  一是政府明确自己在工业园中的角色,适当放权,逐步削弱其在工业园区中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利用政策、法规等方式间接影响工业园运行,而不是直接管理。政府要分阶段提供公共政策财政支持帮助共生体形成。首先,要引人共生所需的核心企业,创造企业交流的平台,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其次,帮助核心企业创造稳定的商业合作机会,使共生成为可能,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后,由政府从一些公共项目(垃圾和废水的再处理)开始,作为一种示范效应,促成新的更完善的共生体的形成。

  二是经过筛选人园的企业首先要主动配合园区管理,将企业原料来源、种类、数量以及能源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和废弃物的产生种类、产生盆等信息向园区管理部门提交,以方便其他下游企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其次要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提高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三是公众在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应该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工业园区内部或附近生活的居民还要对园区各企业的产品的危害有一定了解,以起到监督作用,对于企业非法排污要及时举报。具体到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乱丢垃圾以及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等。

论文搜索
关键字:武汉城市圈 生态工业园 生态化调整
最新地方战略论文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政府扶持优质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长沙地区二手房业务发展及对策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海南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建设路径
上海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状况分析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研究及赶超之路
热门地方战略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的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浅谈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房地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发展报告摘要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贵州
宁波、舟山两港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