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论文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

作者:田代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1-03-22

  摘要:要实现两江新区的发展目标,应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验,注重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两江新区须实施产业空间载体带动战略,打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合作型产业发展载体空间,培育增长极的核心功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设立西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发展中心”服务平台,走引进吸收再创新之路;实施服务主导战略,创新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实施投融资战略,组建西部开发银行,打造基础性投融资平台,加快金融创新,增强投融资能力;实施区域联动战略,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实施宜居战略,注重人居环境,倡导健康、和谐居住。

  关键词:两江新区;产业空间载体;服务主导战略;投融资战略;区域联动;宜居战略。

  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区,是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载体,是引领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开发开放,两江新区比浦东新区晚19年,比滨海新区晚5年,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相比,无论是建成区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聚集、劳动生产率和空间绩效等,都存在较大差距。按照市委市政府后来居上、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至2020年,两江新区全部完成空间开发,建成区面积达到550平方公里,GDP达到6000亿元,聚集人口400万人,基本建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中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要实现这一目标,两江新区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内外部发展条件,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验,注重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实现超常规发展。

  一、实施产业空间载体带动战略,培育增长极的核心功能。

  实施载体带动战略,是两江新区实现超常规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高端产业和要素聚集能力,培育增长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重要举措。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产业空间载体的打造及功能培育,已经和正在形成一批分工明确、特色突出、产业及要素高度聚集的功能区,成为增长极的重要功能支撑。特别是开发较成熟的浦东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高端产业及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载体。包括集航运、物流、信息港以及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的外高桥保税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以信息、汽车等现代制造业为重点的金桥出口加工区,以微电子、生物医药软件等高科技产业为重点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以设施农业为特征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标杆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为主的上海浦东国家级软件园,以旅游、会展、休闲等为重点的世博园区等。

  随着这些产业空间载体的打造逐步成型,四大效应已经凸显出:一是规模效应,新区GDP占上海的比重由设立初期的7%,提高到2009年的30%。二是集群效应,产业载体的打造使同类产业和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最典型的是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资源配置效应,建成区空间产出率由初期的1·59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09年的8·19亿元/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地均第二产业产出为14·30亿元/平方公里(第二产业与工业用地比值),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与仓储用地地均第三产业产出为10·72亿元/平方公里。四是功能平台效应,建成区已经成为浦东新区聚集高端产业、整合高端要素、引领和带动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区域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战略平台,成为上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重要节点城市的核心功能支撑。

  两江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产业空间载体的打造,以产业载体为引领,形成一系列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布局集中、规模和品牌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聚合体,增强高端产业聚集功能和高端要素整合功能,提升增长极的核心功能能级。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指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特点是靠要素投入推动,而当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合建立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基地(空间载体)往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区域竞争力。目前,两江新区明确了“一心四带”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六大板块、八大战役、十六大战场”近期(2012年)开发发展计划,明确了各个区域及部分产业载`体开发建设目标定位及产业方向。但总体上看,产业及要素聚集的核心空间载体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还不够明确,有的产业载体空间太泛、边界不太清晰,整个新开发区商贸服务业等基础性载体支撑不足,主题性载体类型较单一等。

  结合两江新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重庆两江新区应重点打造以下四大类产业载体。

  一是注重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形成以现代服务业集群为支撑的服务功能区。打造江北城占地5平方公里的金融发展区,成为以现代金融为支撑、服务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打造“寸滩-空港”占地8. 37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成为西部以现代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功能区。打造悦来占地19平方公里的国际会展中心,成为西部国际会展服务中心。除了这三个载体边界清晰,定位和产业方向明确并已经纳入重点打造之外,还应该规划布局三个空间落地、边界清晰的产业发展核心区。在空港附近规划建设西部(或中国内陆)国际贸易区(中心),依托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融国际采购、国际物流、服务贸易、商品展示及交易、配套金融商务服务于一体,成为西部国际贸易总部功能区。在北部人口集中布局的新开发区域,选址规划布局5平方公里左右现代商圈,作为商圈硬核的2平方公里真正按照“政府主导、立体开发、商住分离、人车分流”加以打造。现代商圈是现代商业、商务密集发展、汇聚商流、人流、物流及价值流的重要载体,是空间产出率最高的区域,是体现现代都市商业氛围及现代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区域,是城市最为基本的配套服务功能之一,一定要纳入规划,空间落地,由政府主导开发,切忌重蹈过去主城在新区开发中由开发商主导、企业自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能级低下、现代商业业态及要素难以聚集、商业氛围淡薄的老路。依托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汇集动漫、数字出版、建筑工业设计等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与信息融合,培育科技文化创意产业。

  二是注重打造现代制造业载体,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功能区。已开发建设到位、基本完成产业布局的工业园区,重点任务是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能级,新区重点打造46平方公里龙兴工业集中区、30平方公里木古出口加工区、20平方公里复兴-水土工业集中区,作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空间载体。重点培育现代汽车、信息设备制造、现代装备、生物及新医药、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龙兴工业集中区按照园中园的思路规划10平方公里左右打造军民两用示范产业园区,作为建设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核心载体,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军工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聚集高端要素,整合区域军民两用产业及要素,形成集研发、生产、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中国军民两用示范基地,突出优势和特色,增强本区域作为国家国防安全后方基地战略地位。

  三是开放土地一级开发,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合作型产业发展载体空间。抓住台资西进,富士通、宏碁落户重庆的机遇,引进综合实力强大的台方战略投资者,规划20平方公里左右设立西部台湾产业园,作为台湾资本、技术进军西部的战略高地和区域总部。抓住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与港澳深或沿海开发较为成熟的重点开发区如苏州工业园区或浦东新区合作,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产业、技术、渠道资源及管理运作模式。

  四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培育高端农业要素聚集功能区。根据两江新区农业区域较大的特点,在城市规划区以外选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及装备技术,根据西南山地农业特点,融种籽、种苗育种、农业设备研发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温室制造、生物技术、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于一体,占据农业产业链的高端,为西南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端服务,作为西南农业与国际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接轨的重要科技服务基地,条件成熟时可申请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区,填补西南国家级农业开发区的空白。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是两江新区承担国家使命及区域职能的必然选择。中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自主创新作为内生动力来推进,需要产业高级化来承载和引领。

  自主创新既是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区域产业高级化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产业根植性和本土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非常注重自主创新。特别是浦东新区,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手段,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研发及产业化转化、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人才环境优化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两江新区以北部新区为依托,为创新平台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平台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整合能力较弱,离长江上游创新中心定位的要求差距很大。结合两江新区实际,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两江新区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应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设立西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优良的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及要素聚集空间,实施载体带动策略。过去高新区和经开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修建了专家公寓、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

  但规模小、布局分散且功能较单一,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极不充分,特别是不能满足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对环境、配套条件、服务功能的要求。建议两江新区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专门性研发园区,设立西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承接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开办研发机构。除了注重研发配套功能如技术平台、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之外,还要搞好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走部市联合之路,引进国家创新资源。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在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争取中央各部的支撑,搭建起了一系列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这值得两江新区学习和借鉴。滨海新区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聚集了大部分国家科研院所和26所高校设立的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张江高科技园区有中国第一高新园之称,科技创新、科技孵化作用强大,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两江新区在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与中央各部委加强协作,积极争取与相关部委共建创新服务平台,争取相关部委支持设立国家级创新基地,争取相关部委的改革和创新在两江新区先行先试。

  三是自主创新的重点是走引进吸收再创新之路。滨海新区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十分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环保、新材料和海洋科技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400项,预计到2015年,这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的滨海新区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50%左右。与天津滨海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相比,两江新区的科技教育及创新资源等处于劣势,自主创新的重点应是走引进吸收再创新之路,更应注重对产业和项目的筛选,侧重引进技术结构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

  四是建立“知识产权发展中心”服务平台。依托北部新区生态科技商务中心区,建立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作为立足重庆,面对全国的共享公共平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力扶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国内外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的检索和引进中心,并下设前专利、前知识产权的登记信息库和交流中心,建立研发机制,为技术交流、学术交流服务,提高研发效率;建立种类齐全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价值评估中心;建立企业研发项目的调查、咨询中心;建立专业打击侵权、剽窃、抄袭等违反知识产权法行为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监督机制、上诉服务机制、严格执法机制;建立资金实力雄厚的科技研发高风险投融资中心,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发展。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新的重点发展对象即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有关的现代服务业。大力扶持建设重点行业研发中心,形成对相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研发、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整合北部新区及全市已有的资源,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和专业人才交流中心,为北部新区及全市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第三阶段,制定和实施研发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标准适用有偿化、技术所得最大化的战略。

  五是制定和完善创新政策,形成多种政策手段组合、覆盖面广泛、重点领域有突破的创新政策体系。

  三、实施服务主导战略。

  服务主导是两江新区在长江上游地区发挥战略引擎功能的内在要求,是引领和带动重庆城市职能体系立体分工和所在区域产业纵向分工的内在要求,是两江新区实现工业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服务主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一般来说体现为服务业逐步取代二产业成为主导主业,二是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在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大。

  从区域战略地位和职能分工来看,两江新区对于重庆(主城)、浦东新区对于上海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两个新区所在的城市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所在区域的增长极;两个新区都拥有所在城市战略门户资源,浦东新区有上海最大的洋山港口群、浦东国际机场,两江新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江北机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寸滩、果园港口群、全市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站等;两个新区是所在区域国家战略性载体资源汇集地,浦东新区有保税区、国家级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两江新区有保税物流港区、高新区与经开区打造十年的北部新区及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两个新区都承担了所在城市重要的区域性服务功能,如浦东新区有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会展中心、创新中心、总部中心等,两江新区布局有长江上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西部物流中心、西部会展中心等。两江新区与浦东新区战略地位与职能分工的相似性,决定两个新区在所在城市及所处区域都要承担起服务区域化的重要功能,成为所在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中心的核心载体。浦东新区及上海由于所处的区位及发展基础不同,将更多地突出国际性和世界性,两江新区及重庆更多地突出区域性服务职能,但也是引领和带动所在区域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战略平台。

  服务区域化功能需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浦东新区由1990年设立到2009年,三产业占比从20·15%提升到56·6%,其中,金融、物流、信息、旅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房地产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浦东新区2004至2009年,三产业占比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且完成了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浦东新区由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正是两江新区未来产业演进所要追求和达到的目标。两江新区2009年三产业占比达到47·6%,相当于浦东新区2001年的水平。但从内部结构来看,主体仍然是传统商贸服务业,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专业中介、文化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两江新区服务业无论是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都还任重道远。根据两江新区的内外部条件,借鉴浦东新区的经验、吸取主城以往新区开发的教训,实施服务主导战略应注重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创新。在开发理念上,一定要彻底舍弃过去主城新区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工业,轻服务业”、“重园区(工业园区),轻街市”的园区式开发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业优先、服务功能优先的现代城市开发理念。两江新区地理空间的基本属性是城市区域,且是承担主城服务区域化功能的核心载体,一定要充分重视服务产业发展及服务功能培育。优先考虑服务业发展空间、优先布局服务功能特别是区域性服务功能载体;优先满足服务业发展用地;优先建设服务功能区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注重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引进。在开发模式上,一定要舍弃“产业园区驱动”模式,坚决避免一些新开发的城市区域“一边是封闭的房地产小区,一边是工业园区”的情形在两江新区重现。要从城市的综合性、整体性及其与主城其他区域的关联性出发,空间开发模式由“点状开发,重点突破”

  向“全面开发、整体推进”转变;开发重心由“产业园区”单兵突进,向“功能布局、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同步规划、统筹建设转变。突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等功能,打造长江上游现代服务中心。

  二是打造具有国家乃至世界意义的关键结点,完成国家使命,提升两江新区面向世界、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增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两江新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肩负着两大国家使命,一是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及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发展;二是发挥内陆开放高地作用,引领长江上游及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的时空范围整合资源和要素。完成这两大使命,有赖于打造和培育以现代服务功能为支撑,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的关键结点,把两江新区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功能强大的内陆开放高地。根据两江新区发展基础和潜力,应着力培育和打造五个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的关键性节点: (1)以江北城5平方公里核心体为依托,以“356”金融体系为支撑,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2)以寸滩、果园水港和空港及8. 37平方公里保税物流港区核心载体为依托,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及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形成空港、水港物流企业聚集、物流要素市场活跃、配套服务完善、西部一流的现代物流服务区,打造中国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3)以悦来会展中心19平方公里核心载体为依托,打造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4)依托空港物流保税区,规划3平方公里左右作为核心载体,建设西部国际贸易中心; (5)依托区域制造业基础和两江新区区位及载体优势,建设以信息制造、汽车、装备制造、金融、物流、研发、现代中介为重点,西部最大的区域性总部中心。

  四、实施投融资战略。

  按照两江新区2020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开发建设时间只有10年,除150平方公里建成区, 10年之内要完成40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平均每年完成40平方公里。根据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空间开发特征分析,浦东新区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8年的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开发进度为2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前5年开发进度达到29平方公里。滨海新区建成区面积由1994年的11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8年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开发11平方公里左右,但随着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开发进度明显加快,近三年年均开发进度达到26平方公里。考虑到两江新区产业与人口布局的滞后效应,土地一级开发还应适当提前,考虑到基础设施等城市功能性载体的先导效应,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覆盖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集中在开发前期阶段,即形态开发阶段。参照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空间开发进程,结合两江新区目标,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呈现出两个特征即开发时间集中、开发体量大,与此相应的是投资强度大,特别是前三年左右投资强度更大。据初步测算,两江新区10年开发总投资将达到3. 4万亿,其中, 2015年投资规模达到1. 3万亿,且集中在前三年。制定投融资战略,增强投融资能力,是两江新区实现预定目标、追赶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重要前提,是两江新区政府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增强两江新区投融资能力可实施四大策略。

  (一)组建西部开发银行,打造基础性投融资平台。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增强区域投融资能力、整合区域金融等高端要素的基础性平台。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设立,无一例外地都配套设立了立足于并服务于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在推动新区开发开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2009年,上海浦发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6 220亿元,本外币贷款总额9 280亿元,各项存款总额13 067亿元,据世界银行1 000强排名,浦发银行根据核心资本排名位居第137位,总资产位居91位,首次进入百强行列; 2010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全球金融品牌500强”榜单,浦发银行位居76位,居中国内地上榜银行第6位。两江新区要承担起带动和引领发展滞后、金融等高端要素支撑严重不足的广大西部地区,设立立足服务于西部广大腹地的专业银行,既是两江新区完成国家战略使命的要求,也是新十年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两江新区正在启动设立两江银行前期工作,我们认为,申请设立西部开发银行比设立两江发展银行更符合国家宏观战略需要,起点会更高,更能够充分拓展国家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空间,更能提升两江新区在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增长极的地位。

  一是更容易获得国家支持。设立西部开发银行更加符合国家宏观战略需要,更容易获得国家支持。在新十年里,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决策。两江新区的设立,实际上是国家在新十年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从国家战略层级上它从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不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现代产业特别是金融支撑严重不足,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客观上需要现代金融推动和支撑。因此,组建西部开发银行战略层级更高,更加符合国家战略的需要,更加容易获得国家决策支持。与此同时,淡化地方狭隘色彩,规避与重庆已经有的三个地方性银行重复设置的问题。二是起点更高。西部开发银行立足于西部,服务于占全国幅员面积2/3强、人口1/3的广大西部地区,一开始就带有国家性,起点高得多。西部开发银行的发起人是西部12个省区,综合实力及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大得多,初始设立规模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的指标配置也要大得多。设立伊始其分支机构便可覆盖西部12省区,形成强大的网络。三是更能拓展国家新十年西部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如在定位上,争取国家支持。与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地处发达地区的新区不同,西部开发银行可争取国家将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加以定位,有了这一定位,可进一步争取国家资本金注入等。在运行过程中,探索无抵押贷款等新的业务模式,争取上市融资等等。四是西部开发银行落户两江新区,必将大大提升两江新区战略地位,是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支撑。

  (二)加快金融创新,增强投融资能力。

  浦东新区通过争取国家重大金融项目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全国金融要素集聚高地,其金融体系较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集聚着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产权等国家级和市级金融要素市场,市场层次丰富,市场容量不断增大,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在国内最为完善。

  金融机构2009年总数达到603家,约占上海的80%。有外资法人银行17家,约占全国的一半;资产总量约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量的80%。有基金管理公司28家,约占全国的一半;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约9 000亿元,占全国的36%。拥有众多国家级的要素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其中, 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4·65万亿元,成为美国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证交所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所,以及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中心;上海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居全球第6;上海期货交易所各交易品种累计成交合约4·35亿张,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同时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交易所行列,其中铜、锌、天然橡胶、燃料油、螺纹钢和线材等期货品种交易量均为全球第一,其天然橡胶报价正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威报价。联合产权交易所长期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产权交易机构。这些要素市场成为浦东释放金融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吸引了诸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向浦东尤其是陆家嘴地区的聚集。滨海新区自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确立为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在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天津产权交易所、拓宽保险资金使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创新领跑者,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金融要素聚集功能初步显现,正在逼近建设中国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标。

  两江新区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增强投融资能力,必须在金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两江新区近期应着力在四个方面加快推进。一是整合提升三个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寻求战略投资伙伴,如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台资大举进入重庆为契机,争取国家支持,寻求台湾银行作为战略投资参与重庆地方银行增股扩资,扩大外资进入本地银行的份额,增强地方银行综合实力。二是加快推进投资基金发展,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会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减小政府在融资活动中承担的风险。两江新区在华融渝富基金、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落户的基础上,抓住海外投资基金急切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尽快拓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增加基金数量和做大基金规模,把两江新区打造成为西部机构投资者聚集高地。三是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除了加快培育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农村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五大金融市场之外,还要拓展商品交易市场、排放物交易市场、各类结算中心等市场载体,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金融工具,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提供载体支撑。四是贯彻落实3号文件精神,加快探索保险资金用途改革创新,在保险资金投资产业基金、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保险集团参与重庆金融企业改制重组等方面进行进行创新探索。

  (三)开放土地一级开发,引入战略投资。

  改变过去政府(平台公司)负责土地一级开发,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开发资金的开发模式,结合两江新区重点功能区的打造,在土地一级开发环节便引入战略投资伙伴,从土地一级开发、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及建成后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可以选择会展中心作为整体项目进行包装,引入战略投资伙伴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开发和经营。可以台湾新城项目为契机,按照打造台商西部投资总部的要求,扩大规模,增强功能,从土地一级开发就引入战略投资伙伴进行合作开发。可以选择龙兴或水土-复兴工业园区,比照苏州模式,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合作开发,等等。

  (四)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

  一是积极争取金融类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

  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持续获得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大力支持。如浦东新区在金融业方面,证券交易所和一系列商品交易所落户,为浦东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金融先行区,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先机。因此,两江新区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金融市场载体布局倾斜,在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比照滨海新区,争取在两江新区同步先行先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布局在两江新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先进制造业布局方面,获得国家大力支持。如浦东新区有商用飞机、集成电路、中移动视频基地等国家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落户;滨海新区有空客大飞机、中航直升机、彩虹无人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直播通信卫星等国家重大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不仅直接体现为资本引入,更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两江新区一定要紧紧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实施动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支持。三是设立军民两用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五、区域联动战略。

  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是两江新区增强极化效应,避免孤岛效应的必然选择。

  两江新区应加强五个层次的区域协作与联动。一是加强与长江中下游的合作,共建长江流域经济带。二是加强与四川和陕西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西三角”战略合作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引领和带动广大西部内陆腹地的发展。三是在长江上游地区与四川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增长极,与南贵昆经济区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四是市域范围内,加强与两翼地区及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合作,通过两江新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聚集及高端服务功能的培育,推进重庆城镇体系职能立体分工,推进区域产业纵向分工。五是在两江新区内部,一方面,切实做到三区一体化,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统一,尽量降低摩擦系数,形成“一块牌子,统一规划,共享政策,统筹协调,分区运作”高效率的“两江模式”。另一方面,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实施一体化战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城乡互补融合共荣的城乡新发展新格局。成为全国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示范区。

  六、实施宜居战略。

  注重人居环境,倡导健康、和谐居住,既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重要理念,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突破“特大城市=城市病”怪圈的必然选择。实施宜居战略,建设宜居两江,对于提升两江新区的城市品质、张扬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聚集辐射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对于宜居城市(区)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生态环境良好就是宜居。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以六大类指标,即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安全保障条件、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城市居民生活便捷度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越来越注重宜居城区建设。如浦东新区从规划、用地空间、公共交通、社会事业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公共服务和管理等多角度、多层面加快宜居城区建设。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相比,两江新区具有山水园林等生态资源富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两大特征,在宜居城区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把建设全国宜居城区的典范作为两江新区宜居城区建设的目标。根据两江新区的发展定位要求,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结合主城近年来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江新区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整体宜居建设之外,应针对目前主城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突出四个重点。

  (一)公共交通优先策略,提高出行便捷度。

  出行便捷是衡量一个城市(区)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城市交通阻塞已日益成为我国特大城市通病。重庆主城近三年来交通阻塞也日益严重,其重要堵点主要分布在两江新区建成区内,如观音桥、龙湖、冉家坝、世博中心等。据相关预测,重庆市主目前已进入家庭轿车快速增长期,主城年均机动车增长达13. 6%,随着主城人口规模的不断集聚,预计未来时期城市交通阻塞会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两江新区如不加以高度重视并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宜居两江在公共交通这一关就过不了。解决公共交通问题,一是从规划层面高标准规划道路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区域尽可能提高道路等级,并配套宽裕的人行便道,枢纽场站留足用地空间,增加相应的舒适候车功能,同时,把大型停车场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布局,改变过去停车场、停车位由开发商自行配套的做法。二是大力发展大容量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三是搞好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尽量做到职住结合、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就地就近消费,尽可能减少“钟摆式”人口流动,减少公共交通流量。

  (二)实施“大而全”策略,提高生活便宜度。

  以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为标志,主城进入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阶段。开发十年,新开发建成区已大于老城区。纵观新开发区,包括北部新区、茶园新区、西永大学城等连片大规模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生活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严重滞后,购物、文化娱乐、子女就学、居民就医等城市的基础性功能配套服务十分缺乏。由于这些功能缺失,一方面,导致新区居民生活极不方便,这是新区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增大了交通流量,带来交通阻塞。除了商业及公共服务等配套客观上有滞后性之外,主要原因还是主观上认识有误区,导致开发目标及开发模式不当。因此,两江新区要高度重视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彻底改变基础性商业服务设施由开发高自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商为了物业自行引入的做法。对基础性商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整体纳入城市规划,由政府主导空间布局及规模、功能定位及开发档次,根据重庆主城得天独厚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特征,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应该以组团为单元进行全面配套,真正形成功能完备的多中心聚集的组团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平原城市圈层结构单中心聚集带来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切实解决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极不均衡的问题,有效疏解老城区过载的人流,增强新区居民生活的便捷度。

  (三)实施空间资源共享策略,提高舒适宜人度。

  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舒适宜人。舒适宜人的重要标志是全体居民共享优良的空间资源。在世界宜居城市中,要有优良的空间资源,必须优先留作公共空间加以保留。在重庆主城新区开发过程中,许多区域做法恰好相反,城市众多优良的空间资源,包括山景资源、水景资源被私人化,急功近利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商,成为一个个封闭的房地产小区,公众不能进入。一方面,剥夺了公众对优良的空间资源的共享权利,另一方面,阻断了城市亲山亲水功能,严重影响城市品质。两江新区山水园林资源富集,在舒适宜人度提升方面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要挣脱GDP的考核束缚,着眼未来,高瞻远瞩,高品质、高规格打造开敞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森林两江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两江新区不仅是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聚集的区域,还应该是全国城市空间开发的示范样板。这不仅是两江新区宜居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窗口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两江新区开发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

  (四)努力缩小“三大差距”,提升和谐度和幸福度。

  缩小区域、城乡、贫富差距,是两江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先行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两江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除了肩负带动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国家使命之外,在两江新区内部,还要着力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真正建成和协两江、幸福两江。

  一是在缩小区域差距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保税物流港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国际会展中心、西部物流中心、总部中心等区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聚集整合功能、引领示范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成为西三角第四增长极的核极,推动广大内陆腹地发展,在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强与两翼地区及七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在重庆城镇职能立体分工和产业纵向分工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在区域内部,一方面,要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切实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大力推进乡村城市化,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征地拆迁、住房安置、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好大量转移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建成和谐两江、幸福两江,把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典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开放战略
最新地方战略论文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政府扶持优质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长沙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长沙地区二手房业务发展及对策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海南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建设路径
上海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状况分析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研究及赶超之路
热门地方战略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的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浅谈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房地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发展报告摘要
边远民族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贵州
宁波、舟山两港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