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作者:许圣道,刘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3-05-27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一、引 言。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异常迅速,它们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具体而言,第一,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样就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二、具有较高的创新效率和较低的创新成本;第三、有利于市场竞争范围的培养,从而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生产效率,还能推动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由于中小企业运转较为“灵活”,从而更加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发展和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和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细胞,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向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及发展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融资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其快速发展,尤其是 2008 年发生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那些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只有全面剖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产生于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因此,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充实和支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信贷资金供给没有跟得上借款资金的需求,从而产生供求结构不相匹配甚至严重背离客观规律并最终威胁到经济的健康蓬勃发展。

(一)银行资金的供给能力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稳定性的矛盾。

1929—1933 年金融大危机过后,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发布了《麦克米伦报告》,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他们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金额。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很多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他们持续成长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1]。“麦克米伦缺口”能很好地解释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供求矛盾,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除了考虑国家产业、区域发展导向政策因素外,还必须综合考虑信贷资产的总体状况尤其是风险收益状况。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的国家,因此就或多或少存在供求结构刚性的特征,即我国总供给(政府和市场)的价格收入弹性存在刚性,而需求的价格收入是富有弹性的,而社会需求由于收入的增加而急剧膨胀,引起投资的极度增加,而资金的供给由于刚性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因此就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的强烈需求的局面,导致了信贷资金供求的突出矛盾。近几年来,虽然银行逐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但是资金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迫切需求信贷资金以便维持其发展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实际的威胁,也反映出了信贷资金供求的深层次矛盾。

(二)银行的放贷偏好及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与中小企业自身必要功能缺失的矛盾。

银行作为基于现代发达的商业信用体系之上的市场经济的一个经济产物,必然要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生存准则,保持独立核算,其日常业务经营要依托于独立董事来运行独立的商业运作,它的目的当然是保证股东所有者的权益最大化,尽量维持稳定的高利润增长率,因此它必然会对与自身经营运转相关的或潜在的现金流进行严格的审查复核,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这几年,虽然银行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投向结构,降低中小企业门槛,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银行在经营中“重公轻私”、“重大轻小”、“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中小企业准入依然保持偏高的门槛设置。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期限短、运作成本高、风险难控的特点与银行自身经营目标缺乏一致性。从中小企业角度看,由于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运作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严重扭曲、信用审查等级系统缺失、银企信息闭塞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等,从而削弱了银企合作的经济基础,作为“相对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流向安全性强、效益性高的国有或大型企业,这就是所谓的信贷资金“放贷偏好”,这直接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投放数量和质量。这也正是现代最高效运作的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优胜劣汰”。如果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弊病还是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就难以实现根本性改观。

(三)“银企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即非对称信息,是指由于交易当事人对交易对象以及交易条件、环境相似度认知的差异,从而在从事业务活动时,交易的双方会具有对交易对象属性状态信息的绝对离差,以此造成双方受益的不对等性[2]。2001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阿克洛夫,在1970年出版了题为《柠檬市场》一文,开创了非对称信息研究的先河。现实生活中,许多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二手车商比顾客更了解供出售汽车的状况,居民比税务当局更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经理和董事会比股东更清楚公司的盈利能力,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自身的风险等。在我国金融信贷市场尤其是民营企业信贷市场上,资本的供给双方在时空上的差异,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冲突。

中小企业对自我经营管理效率、投资人的资金运转过程以及未来的资本报酬率等往往比投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这便形成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未成熟,再加上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存在着融资规模小,财务结构与披露制度不规范,经营管理不透明,生命周期短,企业积累的信誉度不够,以及以商业信誉为基础的企业品牌波及效应及扩散效应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以来,相对于那些早已在市场体系中建立良好信誉形象的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的信息优势将会有利于企业一方,它可能会在利益驱使下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或在事前的磋商中,或在签约时,或在事后的资金支配过程中给银行一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将会带来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问题。

1.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交易一方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受资者往往深知资助项目运营成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等关键信息,但是他们总是倾向于披露有利于使自己获得贷款的信息,而隐瞒对取得贷款不利的信息。这时银行面对的风险与收益不确定性将会增加,为了减少这一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只有制定更高的利率。于是,风险报酬率较低的项目往往由于筹资成本过高而不得不退出“资金池子”,最终只剩下高风险项目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于是,银行慢慢地觉察到风险收益稳定的最优客户不会借款,而前来借款的基本上都是违约风险率很高的项目运营者。这就迫使银行很有可能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从而形成了“逆向选择”[3 ]。

2.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中小企业在成功获得银行贷款后,他们往往借着不对称信息的神秘面纱,经常从事与资本所有者利益背道而驰而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导致高运营风险从而增加贷款如期偿还的难度。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是银行贷款意愿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情况还出现在抵押贷款交易过程中,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显然,企业对其各种可供抵押的资产比银行更加了如指掌。由于抵押协议的物品可能是企业的低质资产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当银行贷款资金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贷款损失,银行便会遭受非系统性不良资产风险的损失。由于“银企博弈”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而导致的银行拒绝向中小企业贷款是这些企业融资难最为主要的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入产业集群的观念和方法[4]。

三、产业集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但是他并没有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类型进行划分。马歇尔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性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应用实效。真正提出具有现代市场意义的产业集群的概念是波特,他以“钻石模型”为出发点,指出贯穿于企业、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相互交错的需求与技术信息才是一个国家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及运作基石。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内,一些具有空间地缘优势、技术经济关联密集度高的企业或机构由于要实现相互间技术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及生产要素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而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靠拢,逐步形成的空间聚集体。集群本身就包含着共存共生之意,而实现这种均衡必须要经过利益的竞合博弈,因此,集群内的企业是一种竞争共存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存在以利益驱动为基础的有目的的互动与合作,而这种关系使得它们之间会经常存在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可以使信息更加充分;同时,由于可以利用集群内已经初具规模的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源网络关系而可以在一段较长时间更加稳定便利地捕捉技术和客户需求信息,这就有利于抓住大量动态创新商机,产生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5]。另外,集群内企业能获得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区域产业协作所带来的全部外部效应和产业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说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性组织[6 ]。

(一)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

1.融资规模累积化、融资渠道多元化,以迎合银行的资金供应偏好。

随着企业规模的纵向延伸、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步由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演变,产业集群内交易合约开始逐步向大规模集约化纵深发展。而传统非正式社交网络融资模式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已经不能适应由社会化大生产的纵向深化而带来的融资方式的集中化和多元化,使得传统小范围融资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强有力支持;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降低银行与企业的博弈成本。在集群内,由于外部经济效益,银行可以很轻易地掌握各个企业生产产品和使用技术设备的相关信息,相反,众多中小企业也可以联合起来向银行提出大规模融资的要求,以迎合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偏好;银行也会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7]。另外,银行倾向于支持集群的信贷活动,集群内同一行业的各个中小企业可以以相互联保和产品质押的方式取得信誉贷款,当然,银行在进行资格审查时也会方便许多。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还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广泛使用和提高其使用效率,开辟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并尽量使得对短期资金的需求更多地通过同行拆借来实现。集群内各家企业基本上都是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他们之间难免互相来往沟通业务,这样以来,建立在彼此相互了解信任基础上的产业组织凝聚力会加强,如果在日常业务交易中,一旦一方发生资金缺口,另一方会给予比集群外企业更为宽松的折扣优惠策略。

而这种赊销所形成的商业信用使得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无偿占用对方资金,这是一种无形的资金融通渠道,当然,成本一定是最合意的。不仅如此,在无法获得商业银行资金信贷的极端条件下,如果集群中的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链暂时断裂,商业信用可能会再次发挥作用,它们在内部会进行同业互助,而且,这种拆借的利率往往要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或者它们也可以与集群体系外的投资者合作。由于那些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产业文化发展大环境中,它们逐渐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那些投资者所看重和动心的,投资者主要关注投资要素报酬率,而这恰恰与企业成长资质有密切关系,投资者非常乐意与那些企业合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融资不畅的隐忧[8]。

2.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产业集群将企业风险转化为产业风险,这个产业所处的发展环境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

(1)由于产业集群是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企业的空间集聚,那么各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容易外化为整个产业的风险,企业风险很难预测,其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属于企业内部非系统性风险,银行无法得知具体细节,但产业风险就不同了,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纵向关联的企业,主要是围绕某一产品系列生产和服务, 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和推断性,可以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和趋势进行分析来区分优势企业。例如,河南省长葛市大周有色金属中小企业集群,位于河南省的中心位置,交通方便,因此,这一企业集群自然而然成为优势企业集群,也是河南省首批重点的特色企业集群,这些集群自然成为银行锁定的目标客户群,贷款风险必然降低。

(2)银行对集群内企业贷款的偿还预期由于服从于中心极限定律而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一般情况下,一个产业集群可以容纳将近1 000家以上的中小企业,而与集群外中小企业贷款相比,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的规模大但是不集中,于是,银行对资金收回的预期将会呈现出正态分布的概率分布,预期归还贷款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将会至少超过一个很高的比例(由于声誉体系的形成),那么坏账呆账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也会呈现出一个较低的概率,再加上银行在行动有更充足的信息筛选目标顾客群,又会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

(3)事后道德风险会降低。通常中小企业在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上存在滞后性与盲目性,过分地追逐利润使得它们将短期利益放在首位,一切适宜于中长期发展而不利于短期获利的发展战略都将被拒之门外,由于经营风险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也会增加。但是集群内中小企业具有区域“植根性”,即集群内企业迁移机会成本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这个集群内部良好成熟的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技术、人才、市场和中间产品信息的可得性和构建规模化社交网络的难易程度[9]。而信誉的培养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贷款逾期不还,即意味着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信誉体系即将崩溃,那么它在这个群体内部就会孤立无援,企业也就会被排斥于群体之外,集群成员都害怕失去声誉,自然会按时履约。

3.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解决“银企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重要原因,而产业集群的出现为银企正常信息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⑴减少了事前的逆向选择。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其贷款具有“急、频、少、大、高”的特点,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一般都逆向选择[ 2]。但是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而结成的集群内各个企业基本上都在围绕着一个产品系列链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集群产业特征十分明显,这样有利于银行对集群内的企业情况的深入了解,从而银行信贷的金融风险也减少了逆向选择。例如,河南永城面粉企业集群(永城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城”),这个企业群中的企业都是围绕着面粉这一产品系列链条进行生产服务,目前拥有面粉企业138家,其中日产量50 吨以上的有110 家;以面粉运输为主的车辆720 辆;以麸皮为主要原料的大型饲料企业6 家;围绕面粉、挂面加工包装物的编织企业和印刷企业24家,这就为银行深入细致了解各个企业提供了便利[10]。

⑵这一模式有利于形成银企重复信息博弈机制。如果我们假设信息对称且加以费用为“0”,这时的博弈就变为纳什均衡博弈,其结果一定是银行贷款、企业还款,双方所采取的行动都为占优策略,从而实现“双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会存在,单单交易费用为“0”就不会得到满足。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不对称信息,再加上社会担保信用机制的缺失,更增加了银企的交易费用,而更高的交易费用会促使这一均衡偏向于(银行不贷,企业不还)转变,这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逻辑起点。

下面引入产业集群,那么银企之间的博弈会变得复杂。①引入集群后,交易费用会降低,假定为1且银行贷款为5;②假定银行获得+3的利息收入;③企业还款付息后可以获得+3;④若企业违约,那么银行追还贷款的交易费用仍为-1;⑤银行坚决追回贷款产生当然示范效应①1,收益为+0.5,同时企业也会受到声誉损失-2。另外,为简便起见,令银行为甲方,企业为乙方,由此假设出发可以得到(见图1)[11 ]:

从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没有交易,则收益矩阵为 A;第二阶段,甲向乙借款,乙会做出两种选择,如果乙按时还款,则收益矩阵为 B,甲得到利息+3,乙得到利润+3;第三阶段,如乙未按时还款即赖账,那么甲会做出两种反应,要么忍受这一结果,收益矩阵为 C,甲收益为-(5+3)=-8,乙的收益为+(5+3+3)=11;如果甲坚决讨要贷款,便会是第四阶段,这时候,乙也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归还贷款,收益矩阵为 D,甲收益+3+(-1)+0.5=2.5,乙收益为+3+(-2)=1,若乙还是执意不还款,甲将启用 司 法 程 序 迫 使 乙 还 贷 , 那 么 收 益 矩 阵 为 E , 甲 收 益 为 -5+ ( -3 ) +(-1)+0.5=-8.5, 乙 收 益 为-5+(-3)+(-3)+(-1)+(-2)=-14,这种后果非常令人担忧,它将有可能会迫使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导致企业在进群内身败名裂,无立足之地。由上可知,这一重复博弈的增加均衡是(银行贷款,企业还款)(3,3)。由此可见,在特定的产业环境背景下,产业集群使得企业具有融资优势,银企之间的信息更加充分、可靠,这就为中小企业建立以信誉链为基础的信用体系,银企之间慢慢地由静态非合作型博弈转化为动态合作型博弈,从而使得其结果以“信誉”和“承诺”的方式,改变着信贷双方的博弈行为和态度观念,解决了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有利于双方整体福利的增加[1 2]。

(二)以中小企业集群为突破口,提升融资的高效集成化水平。

产业集群的融资优势非常明显。考察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无外乎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自上而下设计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另外一种是基于资源要素禀赋之上的自下而上设计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8],例如永城面粉中小企业集群,而这一类集群内各企业多以产业链的衔接相互关联,这两种模式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产业集群形成的充要条件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阔潜力;全球化的市场基础、产品服务价值链的延伸性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1.营造适合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文化环境,逐步形成基于价值链的信誉链体系。

产业集群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信用体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实质内涵的基于信用信誉的自由发展,因此,信誉便成为约束现代化企业尤其是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非正式制度。

集群中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合作、处于同一生产工艺和零部件产品专业化供应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形成以产业链2(包含贸易链)为基础的信誉链体系这一“软环境”。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发育的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将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环境(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即“硬环境”;另一个是内部环境(非正式制度)即“软环境”,其发展模式应该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本地区产业长期发展做一个规划,在正确分析地区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尤其是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政策导向性启发引导,尤其是要在行业准入、税收优惠和产业政策上向他们倾斜,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以保证竞争机制的充分发挥,在欠发达区域,积极引导价值链较长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元素,逐步形成上下游互相关联的纵向产业链条,培养围绕几家大型核心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和加工等所形成的“中心扩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例如,永城面粉中小企业集群就是许多家中小企业围绕一家大型面粉厂的最终产品,为其提供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和包装运输等辅助作业,以完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产业链一体化运作。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形成以后,应该逐步淡化政府的作用,让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用非正式制度去替代正式制度,建立起长效的信誉链信用体系;另外,同一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都是利益相关者,处于上游的生产商的“产出”是下游销售商的“投入”,而销售商会向生产商反馈市场信息。制造商要想生存发展,产品必须有吸引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兴趣(这就需要反馈的信息),而销售商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开拓消费者市场,反过来又大量需要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他们之间的交易主要是靠金融产品来完成,这样一来,谁拥有的信誉度高谁就能吸引并留住客户,基于产业链的信誉链体系就会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非正式制度,而拥有良好的信誉是银行所看好的优质客户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由于集群内所有企业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也可以共同为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联合担保,使其能够顺利取得担保贷款,如果哪家企业违约,他将面领着被群体“遗弃”的惩罚(后果是企业再也不能取得有效贷款和生存发展的机会),存在于产业集群内的这一非正式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违约问题。总之,就是要发挥非正式制度(信誉)在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得各个成员相互信任和合作,最终产生集群凝聚力和系统协同作用,获得信贷支持[13 ]。因此,基于产业链上的信誉链条融资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集群式互助合作担保范式。

从“融资需求”角度来讲,在集群内建立大规模的企业互助担保机制对于集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除了信誉这一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外,集群内企业还可以自行建立一系列企业协会、行业组织,其成员包含了集群内所有企业,用行业规则的正式制度形式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逐步形成一种以商业信用为纽带的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尽量约束企业赖账行为以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出资,依据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分别建立针对特定领域的独立的投资信贷担保公司。由政府出头,组织集群内各个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投资信贷担保公司既可以发挥政府“带头人”和“中间人”的作用,也可以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关系,企业的监督问题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投资担保公司可以很轻易地掌握集群内企业的信息和动向,其效率远远高于银行的资质审查信息搜集效率。这些担保公司对集群内产业链上的企业非常了解,这样就节省了他们之间的“交易费用”

(审查评估),同时由于各个投资担保公司的客户都是这条产业链上某一个具体环节的不同企业,他们都生产同一领域或用途的产品,产品是否畅销也可以通过中间环节的反馈信息获得,这样便于担保公司对担保标的物的质量和预期收益及时做出精确评估和判断,保证抵押资产的可靠性,那些企业就可以通过简洁的程序迅速获得担保,并最终获得信用贷款,这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也缩短了他们之间的“交易时间”,保证了企业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使其能够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因此,集群内部特定的竞争环境下催生出来的软非正式约束(信用)可以很好地规避担保品违约问题。

担保公司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对外进行投资,这不仅保证了行会的正常运作,也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另外,也可以考虑行会与银行一起设立一个投资信贷发展基金,专门用于给予信誉好、及时还款的企业一定的风险投资资金,这就可以更加有力地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服务体系。

从“融资供给”角度来讲,发展“草根经济”需要有“草根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窘境的希望不能仅仅指望大型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探索中小型金融信贷担保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虽然产业集群中企业融资带有规模化的倾向,但是灵活多变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多元化选择亦是市场经济的内涵要义,这就需要完善的地方投融资金融环境,而一个整体的地方金融体系是在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信贷机构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完善的。

因此,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各种金融政策法规和配套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担保公司。同时要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与地方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有效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包括地方行业协会、金融咨询机构以及商会等,政府应该做好积极引导,政策倾斜,多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更有效地发挥组织沟通协调作用。

在“银企博弈”中,使结果偏离均衡方向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不能仅仅靠道德底线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还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信息搜集审查机制,而信用信息服务中介可以很好地解决,它是靠市场力量作用形成的机构,专门为金融机构搜集客户信用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减低贷款成本和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资质认证机构等;完善中介机构制度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专家”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为中介机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创造良好的政策投资环境。

另外,就是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资金周转灵活的优势,积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业务,对企业进行集中授权以及抵押物品的多元化,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尤其是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甚至可以尝试无形资产、动产抵押贷款等,如土地按揭、股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单据抵押、全单质押、品牌质押。总之,要针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集中发展中小型信贷金融机构,为银企对接寻找最佳“契合点”。

四、结 论。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难”在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化解融资瓶颈。产业集群可以很好地产生协同效应和示范效应,它在融资方面有着相对于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效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的产业集群应运而生,资源要素禀赋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布特征,当然,地方政府也要参与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互动,投资担保机构和发展基金的设立,使得三方都成为融资链条的中间受益人,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融资链条的通畅,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才能实现互惠、协同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小企业 融资瓶颈 银企博弈 产业集群 投资担保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