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由《虐童疑云》透视社会信仰危机论文

由《虐童疑云》透视社会信仰危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28

由《虐童疑云》透视社会信仰危机

  由美国剧作家约翰?帕特里克?桑利(John Patrick Shanley,1950― )执导的电影《虐童疑云》于2008年12月成功上映,获得2009年奥斯卡的多项提名,将该百老汇话剧推向全球观众。电影的巨大魅力不光是因为桑利本人的号召力,更主要在于该片有着极富深度的张力。

  影片讲述的是,1964年,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教会学校,管理学校事务的校长阿洛伊修斯修女,古板、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她教导孩子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负责布道的神父弗林幽默、宽容,甚至是引领潮流,他引领孩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年长的校长固守天主教教会旧秩序,年轻的神父倡导天主教教会新气象,一场教会内部的改革迫在眉睫、新旧势力间的斗争不可避免。通过与修女詹姆斯的交谈,校长怀疑神父猥亵了一名黑人学生穆勒。通过关于寻找神父是否虐童的真相,导演桑利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一个寓言式的社会现实:怀疑引起行动,行为却并一定得出真理;怀疑确凿,事实却并不一定确切。因为怀疑,教会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校长拷问神父的权威,神父拷问修女的道德,怀疑的阴霾使道德、权威及宗教信仰均面临危机,这正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2008年12月12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上琳达?巴纳德(Linda Barnard)撰文指出:“桑利已经给评论者们深深的印象,这是他以前所无法做到的。”(Barnard,2008)

  神父每周给他的信徒布道,利用布道来促进改变。通过那些信徒静坐聆听的镜头,观众们看到了神父是如何通过语言影响剧中的其他人物。神父进行了三次布道,每次布道都极具目的性:第一次是对信仰,第二次是对修女,第三次则是对自己罪行的逃脱。影片中由于怀疑而引起的信仰危机则随着神父的三次成功布道而被将剧情逐渐推向高潮。

  一、第一次布道

  电影开篇,神父口若悬河式的布道,提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那时的美国正面对着种种社会问题,迷茫的人们栖身于宗教,却发现教会内部更是危机重重。虽然宗教信仰曾拥有一手遮天的控制力,但是大工业社会的兴起,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强大,相对主义的出现,这一切加速了人们对宗教的公开反叛。影片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旧信仰风雨飘摇,新信仰风雨欲来的真空期。但是影片中的人们还没有感觉到,至少没有明确地感觉到,这种反叛的力量。孩子为了赶去做祭童而拒绝帮助老人,弥撒日教堂里人满为患,宗教依然在他们心中留有位置,甚至是相当重要的位置。

  神父运用一位船员的海难故事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怀疑滋生的过程。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船员无法确定正确航线,他是该继续,还是该放弃?他对航线的怀疑就像濒临危机的信仰。其实,船员对航线的不确定就像校长对神父的不确定,随着对神父权威的颠覆,校长对自己的信仰也产生怀疑――难道她的信仰就像船员所辨认的航线?她是该继续她的信仰,还是该放弃?在她眼中,神父有着太多的“不良”生活习惯、留着长指甲,喝着加三勺糖的茶,用着圆珠笔,唱着世俗化的圣诞歌曲。这种人也能胜任神父之职?从怀疑神父是否虐童,到怀疑神父是否称职,到怀疑教会秩序是否合理,再到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可靠……这种种怀疑压得她痛苦不堪。

  神父安慰人们,人在迷茫之时对上帝疑惑,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疑惑像信仰一样强大而持久,它成为一种纽带,肆虐整个社会,最终人们失去信仰。当我们感到迷茫之时,是信仰支撑我们前进,但信仰通向何方?犹如在大海中迷航的船员,指引他的是星座,还是内心想象,连他本人也无法确定。

  “信仰危机是指,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面临着失落和崩溃,自己对原有信仰发生进一步的怀疑和动摇,但还没有确定和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精神意识状态。”(银燕,2006)修女总是不安的怀疑着,其实,那种怀疑也同样存在于神父心里。怀疑是社会信仰危机的始作俑者,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弱点,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索:怀疑是什么,信仰是什么,怀疑与信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消除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如何宽恕那些犯了错的人。影片最终也没就怀疑得出任何结论,导演桑利说:“你永远都没法对一件事情保持确定的无疑。”影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怀疑。

  二、第二次布道

  第2次布道,神父的此番布道,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故事里的神父告诉女人,她对那个她几乎不认识的男人的闲话就是流言,流言就像女人戳破枕头后飘走的那片片羽毛,无法拾回。神父借此回击校长毫无确凿根据的怀疑之举――修女轻易地制造了闲话,校长在确认闲话以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散布了闲话,可那散布的闲话就是流言,它就是那片片羽毛,无可挽回。在他看来,修女制造的闲话、校长散布的流言,正如覆水难收,任何补救都将无济于事。神父意在强调流言是滋生怀疑的帮凶。为了维护上帝的荣耀,为了维护信仰的神圣,校长依然坚定地认为神父虐童,认定神父骗了上帝。

  校长表示,冷血的人用道德的假面具对抗仁慈。神父辩解,校长在败坏他的名声。其实,不是校长打了那一通电话,而是神父心虚了,因为即使他没对男孩做过什么,他也确实有过违规。当他试图引起校长的忏悔,说出“我们是一样的”时,他从未忏悔过。于是,神父最后的升职成了最大的讽刺。

  片头特写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刚好反射到了神父的讲坛;片中修女也用镜子监视学生的行为。前后呼应,似乎在暗示着,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神父也和上课不老实的学生一样。对于怀疑,对于流言,神父又能怎样?   原本纯真、热情、率直的修女被怀着疑惑的校长影响了,她也学会了对感情的掩饰、对事情的怀疑。观察到男孩与神父独处后回到教室的异常表现,修女怀疑神父虐童。怀戒备之心的修女问神父:“那到底是不是真的?”神父说:“什么是不是真的?”修女说:“你知道我问的是什么。”神父说:“我不知道。”神父的回答含糊其辞,而且此时影片采用了歪斜的摄影角度,造成一种相当不安的气氛。这传递了修女内心的不安,更说明了神父心中的不安,为何他故意在话里留有逻辑漏洞,他自己应该了然于心。

  在神父和修女的最后一次对话中,神父问修女,你做过错事吗?修女说,做过,但我忏悔过了。神父说,无论我做过什么,我也忏悔过了。很明显,这是一种妥协,甚至可以看作是他默认了自己的行为。

  也许固守陈规的校长的确有所偏颇,也许标新立异的神父着实不符合严肃礼教,然而一切都无可厚非:前者是出于恪尽职守,后者是源于革故鼎新。他们的痛苦与彷徨,皆是传统宗教在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必然。

  三、第三次布道

  对于神父的第三次布道,桑利巧妙地向观众展示了镜头的转换,引发观众去思考,影片中的人物都经历过了什么。因为怀疑,教会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当时整个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信仰危机。子民们该何去何从?

  在“真相”对立双方斗争的过程中,神父挣扎着,只是神父的职责使他不可以表现出疑惑。关于校长的挣扎,一边是由神父代表的对宗教的信任,一边是自己与生俱来的观察力与良知,是依据传统观念,还是依照内心呼唤?阿洛伊修斯的英语是Aloysius,这是一个常见的德国男性用名,原意是famous warrior,即著名的斗士。相信这个取名必有其寓意所在。迷茫之中的校长就像一个斗士,在斗争面前她绝不会轻易屈服,为了“真相”她宁愿付出代价,即使她的内心信仰处于空前的迷茫。

  校长从神父的第一次布道就感觉出神父的罪恶,还确信神父内心有不可原谅的罪恶。她认定,即使有十足的证据揭发神父,他也绝对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正内疚,何况她并不希望真正出现那些“十足的证据”。她成功地用心理战赶走了神父,但结果如何?神父被上级教区调往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校长宛如从一场噩梦中醒来,紧握袖中暗藏的十字架,无比崩溃地失声痛哭:“我怀疑啊!我太过怀疑了!”神父是否虐童?教会为何对神父委以重任?如果教会委任得当,难道自己不该怀疑?如果教会委任不当,难道上帝也会犯错?自己的宗教信仰何以维系?校长的哭泣,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校长为了守护自己的信仰,为了保护那个男孩,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

  索尔仁尼琴说:“善与恶的界线并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穿过,在一切人的心中穿过。这是一条移动的界线,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摇摆不定。”(索尔仁尼琴,2006)影片中的神父慈爱和蔼,给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自由之风,但他只是表面慈爱,骨子里却是一个衣冠禽兽。校长独断专行,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人性关怀,但她凭着信仰,义无反顾地保护了那个男孩。我们该怀疑谁?该投信谁?在“真相”对立两面的校长和神父,都在相互的怀疑中,企图颠覆对方的权威,掩饰自己的信仰危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谁能看清人生的全貌,所谓的“真相”不过是每个人“自以为是”的部分。“怀疑”“没有答案”“出乎意料”“一切皆有可能”“在迷茫中摇摆”……才是人生常态。现代美国人以“坚持自我,不要怀疑自己”为生存共识,而影片正是对这种共识的反省。

  最后,笔者认为,电影的中文译名《虐童疑云》不妥,容易误导观众:让观众以为虐童和怀疑平分秋色而纠结于神父是否虐童,而影片的本质不在于“虐”,而在于“疑”。电影的英文名是Doubt,简单地说,就是校长的怀疑,神父到底有没有虐童?从“怀疑”中衍生出更多的怀疑。这个译名冲淡了怀疑的意味,多了些许吸引眼球的因素。台湾将之译为《诱惑》、香港将之译为《圣诉》,均可视为很好的借鉴。

  《虐童疑云》,没有虐,只有疑!

由《虐童疑云》透视社会信仰危机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信仰 危机 透视 虐童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