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微语境下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微语境下的校园微电影创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8

微语境下的校园微电影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34-02

  一、微时代下的文化语境特征

  语境,指的是言语或者信息表达时的具体环境。自从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开通起,一种以“微”为特点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发展势头迅猛,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微语境”,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以此为起点,“微”的概念迅速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2010年成为了微博元年,而紧随其后的2011年有了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微电影元年的称号。各种“微”概念也层出不穷,如微小说、微视频、微信、微创新、微广场、微电影、微支付等等。微语境下的“微”展现出微内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碎”、“短”、“精”。

  碎,就是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这里的“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文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接受的互动性和零散化。“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普通人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梦想。被动、单一的接受信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新时代。也是在“碎片化”的推动下,电影的概念才能够从影像的神圣殿堂中走近大众,影像的“碎片化”最终促成了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短”其实就是"微文化”中“微”字的实义体现。从博客的长篇大论,到微博140字的精辟讲述;从大电影动辄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去固定的电影院观看到用手机、平板随时随地都能观看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微视频,内容短、占用时间短,自然有助于其实现发布速度快、更新速度快的目的,而这些高效省时的特点,也让“微文化”成为了“快餐文化”的新替代。微文化的“精”指的是精准化传播。也就是说,作为信息的创造与传播直接针对特定的目标,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用户群中得到普遍的信息传递。如微电影、微信、微博等都有特定的博客圈、朋友圈、关注圈等,而正是这些分好的“圈子”使得人们能更快更准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分享自己的新信息。用户对“短”和“精”的信息需求的提高,让兼有短片的“短”和电影影像内容的“精”的微电影收获认可和关注成为可能。总之,以“碎”“短”“精”为特征的“微”语境,让人们从观念上、思想上先接受了“微时代”的生活,一种以“微”视角来关注生活的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校园微电影是微语境下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从近年来在各大主流媒体中传播的校园微电影的命名看,可以提炼出“青春”、“爱情”、“励志”、“感恩”、“毕业”、“美丽”、“勇敢”、“疗伤”、“逆袭”等关键词,若从词性的倾向上进行判断,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在价值倾向上具有明显的“正能量”色彩,而词语的时尚性和青春气息,似乎也暗示了微电影在目标人群上的选取。

  民间微电影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几种:记录家庭生活为主的录像;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反映社会生活的短片;反映边缘人物的纪录片;自我创意的广告片。而校园微电影作品中更多的是那种来自青年人的艺术特质,微电影作品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宣泄自我情感、表达自我想法的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2012年对网络微用户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出除了使用微博的网民数量增长以外,从网民对网络娱乐内容的选择上来看,网民通过网上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达到65.9%。其他网络娱乐内容的网民使用变化率为:网络游戏用户从2011年的63.2%下降到59.5%;网络文学的用户使用率为41.4%仅比2011年增长了1.9%。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增长最为显著,同时网络视频企业对视频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视频服务,这些都带动了整个网络视频的良好发展形势。另外酷6网电影受众调查的数据显示,微电影受众主体由18-35岁的网民来成。这些人的职业集中于在校学生、企业职员等,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主力人群”。因此,校园微电影已经成为了微时代的主要体现形式和主流创作方式之一。以“微时代”为背景,“微平台”、“微文化”、“微关注”和“微”概念市场共同构成了微电影发展的文化语境,也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学生是微时代的主流群体,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创作方式,校园微电影无疑是微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三、以“微”为特征的校园微电影创作

  (一)校园微电影创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首先就题材选择来看,大量校园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存在着题材单一普通、故事老套、剧情简单等现象。校园微电影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校园情感类短片,记录大学生们的校园爱情、纯真友情等情感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眼中的社会美好和社会残酷,学校周围的社会问题以及引发的思考,社会上热门的话题等方面;大多数微电影主题清新,传达出正能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更多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生活了解深刻度和透彻性的欠缺以及社会经验积淀的单薄导致他们微电影创作的题材选择常常流于平庸与普通,最终使作品陷人简单和老套。其次在叙事技巧上,微电影虽然“微”,但它仍然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事艺术,需要将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的完美结合。在微电影中,为了保证在微时长内受众的迅速跟进、故事的完整性及故事的趣味性其叙事结构大部分选择“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首尾”接续式模式,但是开端和结局往往被尽可能压缩,发展常常被省略,主体部分则大篇幅地展现高潮。那么如何在开端、发展、结局都被压缩的情况下凸显?潮,并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需要学生拥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校园微电影创作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在悬念设置、情感挖掘、幽默戏仿等叙事策略方面就更显薄弱。最后,制作与技术的缺乏: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校园微电影创作甚至靠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完成,前期的器材装备和后期剪辑合成技术支持也不是进行微电影创作的屏障,但是拥有一定的技术装备不代表就拥有很好地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更不代表具备技术与艺术相互转化的能力。只有将技术转化为艺术在艺术中体现出技术的微电影才能兼顾时代性和艺术价值。   (二)校园微电影创作策略

  第一,重视微电影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从创作目的上看,校园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动机主要是来自教师的作业、学生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记录的自我表达、为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参与的各种商业广告媒体的商业作品等。而这些创作目的的区别,使得校园微电影的作品内容有了丰富的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亲情类、励志类、纪实类、公益类、和商业置入类。微电影讲究“微言大义”,以短小而意味深长为特色,而这正好契合了微时代的“微语境”。但“微”不是简单,微电影也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一定的寓意,要使观众在观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中要选好故事,讲好故事。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故事,首先要选题实,注重真实性: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微电影应以独到的视角记录童年、成长、青春、梦想、奋斗的足迹,突出人文关怀、思考、责任、担当"。其次要精编排,注重故事的述说方式:看所选择的题材中能否找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和细节。人人都是一本书,影像担当着翻阅、发掘一本本书的责任,这里不妨借鉴一下电影创作的手法:设置悬念、铺垫人物、渲染情节、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用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用重复和重复中的变化演绎故事,使影像层次丰富,结构丰厚,内容丰满,其实对校园生活的深人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小事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但是需要精心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再次,切入点要“微”,注重深刻性微电影创作,一定要大处着眼大题小做,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微电影《老男孩》故事简单,切入点就是聚焦一对平凡的老男孩的成长经厉,但就在这成长的背后,创作者通过追溯厉史的痕迹,找到一代人的厉史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老男孩》一炮而红的原因;最后,创意要新颖,注重原创性:好策划必有一个好创意,而好创意是一种智力投入,需要对大量信息的捕捉、串联,非常规的流理组合、独辟蹊径,不拾人牙慧,不拘泥于陈规陋习。

  第二,兼收并蓄、多元展示。著名学者时统宇也指出:“微电影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官样文章和形象工程的标识,不应该成为年轻人孤芳自赏的游戏工具,也不应该与社会负面价值相关联更不应该一味跟商人商业利益在一起。”同样,校园微电影应该代表主流与时代价值观并为主流文化作出贡献。校园微电影创作要具有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否则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因此校园微电影在侧重趣味性、贴近性、注重平民话语与百姓心态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内涵上哲理性的提升。校园微电影《我的位置在哪里》获得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个镜头类”大奖,这是一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建筑工地上一个栽树的吊车不知道该把树苗安放在哪里暗喻海外学子归国后对自身定位和处境的困惑。作品仅由一个镜头构成简洁明了,但却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此基础上校园微电影创作还需要进行多元展示,通过发散思维将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结合进行大胆混搭合理“穿越”,并辅以多义的内涵和开放的结尾。

  第三,注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微电影的生命力来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它不是短片零碎的无主题变奏,而是有人物有主题、有戏剧化的故事、有打动人的细节、有幽默传神的语言,总之,是一种艺术创作,所以,它需要精心的制作、巧妙的剪辑、细致的渲染包装,使影像悦目入耳,这样才能散发持久的艺术魅力。校园微电影创作中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画面粗糙、拍摄不工整、构图随意画面抖动、转场生硬;画面色彩基调方面处理不够精细;音乐音响的运用无章法不协调,背景音乐盖过人物情节,音乐的选取和过渡幅度太大等。校园微电影的创作需要传统的编剧技巧和画面造型语言,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足够的创意,也需要全新的叙事方法与拍摄技巧的探索,特别是在景别、字幕、用光、包装和后期剪辑等方面下工夫,体现视听语言的前卫感和先锋性,最终呈现出整体的独特创意和理念。这些都需要学生对各项专业技术有更深的理解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操作练习得到更好的掌握和运用。

  小结:在校学生无疑是微时代的弄潮儿,校园微电影无疑会成为微时代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何正确引导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并健康成长壮大,为社会微电影创作、大电影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艺术,为社会,为人类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应当是作为影视工作者和学校教育共同不断努力研究的课题。

微语境下的校园微电影创作

论文搜索
关键字:校园 微电影 创作 语境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