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论文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5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前半叶新音乐以其迅猛之势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音乐的一大潮流。

  一、最早的合唱作品

  最早的合唱作品可以上溯到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

  二、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随着五四新文化的推动下也已正式开始起步

  1929年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大型合唱曲,它赋有开创性和探索性。此作品的结构是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与西方的大型声乐套曲风格完全不同,是一种新风格合唱曲。全曲共分十段,基本上概括大型声乐套曲在演唱风格上的多样性。在和声的运用上该作品按照欧洲大小调功能体系的规范,并运用了大型作品所必须的转调和调性布局。比如,在作品的第一和二段上主要建立在主调降A大调上,而到了第三段和第四段四段则建立在F大调上,第五段建立在降B大调上,第六段建立在降E大调上,到了第七段又重新回到原调即降A大调,第八段建立在F大调上,第九、十段 “尾声”回到降A大调。由于整个十段乐曲均匀用的是大调性的和声,伴奏织体的变化也不大,总的感觉比较平稳、单调,这说明萧友梅对大型作品的创作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三、赵元任作品

  1927年赵元任的单章性合唱《海韵》体现的是“五四青年”的乐观向上和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坚强决心。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清唱剧式的大型作品。这部大型作品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合唱手法,使作品的音乐发展层层紧扣、走向高潮,还巧妙地运用不同合唱的音色变化和和声的变化给予作品情感的发展以生动的渲染。该作品分为五个段落,也可视为分节歌,其中包含三个音乐形象,合唱队――诗翁,女高音――女郎,钢伴――大海或女郎的舞蹈。该曲的基本结构是合唱――女高――合唱――钢琴――(合唱),调性布局为第一段是dFdF,第二段是dFdF,第三段仍是dFdF,第四段是dFd,最后一段是DdDd。由于他在从事语言学研究时曾到中国各地去调查方言,接触过不少民间音乐。因此,在其音乐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作者在创作中形象鲜明,风格新颖,带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去掉优美流畅,赋予浪漫的气息,并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使作品很口语化,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在作曲技术方面注重和声色彩的变化,常运用“调性表情”来布局歌曲结构,并注重钢琴伴奏织体的及其文化。歌曲的结构以通谱歌曲的方法解决多段歌词与基本主题间的逻辑关系(对立与统一),音乐语言(曲调、和声、词曲结合)民族化探索。

  四、黄自作品

  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由韦瀚章根据清初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的构想重新作词。作品内容主要反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李隆基只爱美人不爱江山而引起的一场民族灾难。有人认为当时黄自与韦瀚章创作这部作品也带有借古喻今、讽刺时政的目的,也有人认为黄自创作此曲的直接目的仅是应当时担负“音专”唱课的应尚能要求,提供一些中国的大型合唱曲。此曲共分十个乐章,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是混声三部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是女生三部合唱和男女对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是男生四部合唱;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同上;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是女声独唱;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是女生三部合唱;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男声独唱,混声合唱。

  但黄自生前只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即第一、二、三、五、六、八、十乐章)。就在这七个乐章中,有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始终,既从爱情幸福一步步走向生离死别的悲剧的基本线索。有不同场面的情景描绘的音乐,又有塑造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和书抒发他们内心情感的音乐,每一个乐章的音乐主题都有自己独特、生动的形象;在各个乐章的音乐设计上都具有合理的逻辑布局,它符合整部作品各个乐章之间音乐的情感和色彩的对比鲜明,并充分、有效地运用了不同特色的包括混声四部合唱,男生四部合唱、女生合唱、领唱与合唱伴唱等合唱配置。而且作曲者也恰当的运用了富裕戏剧性的、接近歌剧咏叹调的写法抒发了剧中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的音乐。由此可见,黄自创造性运用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复调技法,使乐章的音乐具有清新、古朴、深邃的风格。并在创作中较好的借鉴了欧洲近代歌剧和清唱剧的经验。

  总的来讲,黄自的创作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的高度结合,以及声乐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和乐曲结构简洁、严谨的特色;同时在一部分作品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他的作品音乐风格,大多偏重于严谨、精致、典雅,而较少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另外,《抗敌歌》与《旗正飘飘》这两部合唱曲的音乐均匀充满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慷慨的气势,鲜明的体现了当时群众的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这两部合唱曲均有严密而富于层次的结构布局,并对合唱的配置做了较好的对位化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合唱效果。黄自的这些作品不仅在我国音乐生活中长久的作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保持他们的艺术生命力,还对他人后来的同类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抗日救亡歌曲的兴盛

  青主的《脸如花》,李惟宁的《夜思》,陈田鹤的大型合唱《森林啊,绿色的海洋》。

  抗日战争初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合唱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音乐救亡团体,“民众歌咏会”就是当时一个非常活跃的抗日救亡歌咏团体,它在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发展很快,并在广州、香港等地成立了分会。较著名的歌咏团体还有聂耳、吕骥等人组织的“业余合唱团”。这些歌咏团体的活动不仅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还推出了一大堆优秀的抗战歌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由青年学生组织去歌咏团以及其他爱国宣传团体纷纷走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甚至奔赴抗战前线,进一步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从而使抗日救亡的歌曲得到广发的传播。192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也罢抗日救亡歌曲推向了最高潮。各地纷纷组织起战地服务团、演剧队、歌咏团,走向前线和内地。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广泛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他对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民主斗争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和普及。代表性的有以下人物和作品:

  贺绿汀的无伴奏合唱《垦春泥》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了三、四十年代,沦陷区江文也的《渔翁乐》、《凤阳花鼓》;国统区马思聪的大型声乐套曲《抛锚》、《民主》、《祖国》及《春天》,谭小麟的无伴奏女生三重唱《清平调》,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江夜》,无伴奏合唱《正气歌,合唱、轮唱《挂挂红灯哦》等大多贯穿性德米特的现代作曲体系,大胆运用20世纪现代创作的新技术。其中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最为杰出,影响最大。《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该作品在首演时,是一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乐队中的乐器是这样构成的: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而真正的乐曲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热情的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最有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整部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以及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将他们全都串联起来。

  综上所述,当时的音乐创作不仅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在题材和音乐体裁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大环境决定了歌曲内容和精神实质,歌曲自身的内容也表现了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任何音乐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历史这个大舞台单独表演,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才能成为才能被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

浅析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概况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 世纪 概况 创作 发展 浅析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