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文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0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作者简介] 衣彩天,北京印刷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印刷学院校级资助项目。

  近来,对于“人才”的讨论是出版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更快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所需关注的题目,也是目前新闻出版领域政界、业界、科研界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在一次北京图书贸易博览会的调查中,许多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都把人才问题放在首位。他们认为:在数字技术引发媒介融合的大传播时代,出版企业出现人才流动频繁、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等新的问题,人才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兴衰成败,人才竞争成为出版竞争的主战场。怎样培养出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亟需探索出一条新路。

  面对业界所需,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北印)作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近年来紧跟新技术革命对出版、传播和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带来的划时代变革,以及首都“数字北京”“都市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实施的步伐,在资源整合、出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上联政府部门、下联出版印刷企业,以“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长期与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科委保持密切联系

  北京印刷学院是伴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事业现代化的步伐而成长起来的,曾隶属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服务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文件中对北京印刷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指出在适当时机将学院建成国家的出版大学。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北印成为唯一一所由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的学校,并于2006年正式签订署市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协议,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挂牌的“印刷出版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北印围绕“抓内涵建设,抓特色发展,办传媒类大学”的总体发展思路开展工作,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战略。现已形成下含新闻出版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

  北印新闻出版学院作为学校数字传媒类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成立于2010年11月,聘请全国政协委员、时任中国出版集团总裁、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教授担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又陆续聘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蔡翔,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等业内知名人士2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并依照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机制的思路,对数字出版专业的双导师制进行尝试,进行联合培养,完善出版复合人才的培养。

  第二,与出版企业关系密切,合作不断深入

  在大出版的视野下,北印不断加深与出版企业合作,已获批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已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出版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与出版行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譬如遵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建“数字出版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专业会议筹办、竞赛组织、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学校已确立形成“2+2模式”和“3+1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3+1模式”,即前三年完成校内授课,大四到企业实习,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如与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挂牌建立“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和择优选取毕业生,去该公司的北京研发中心参观实习。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对北印毕业生97.6%的就业率起到助推作用。

  第三,依据业界所需,全力建设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引发信息庞杂、鱼目混珠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发挥编辑去伪存真、筛选把关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编辑人员,不但要懂现代技术、理论知识、专业化素养,也要有分清真假、明辨是非、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更要有应用数字技术,制作多媒体融合的新产品以及选题策划、信息服务的能力。所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因势而变,在标准、层次、内涵等方面都要比以前大幅提高,培养时代需要的编辑出版特色通才。

  面对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北印在学科建设中重点考虑和优先发展“数字出版与传播”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传播学、出版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北印新闻出版学院拥有编辑出版、传播学(数字出版)、广告学、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与版权贸易)四个本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的横纵两个方向对数字出版与传播形成了良好的支撑。北印是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单位,“编辑出版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

  北印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2012年10月24日成立“韬奋班”,该模式集中北印校内及校外韬奋基金会的优势教学资源,在新闻出版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意为行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四,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并以科研促进教学

  北印以科研技术创新为驱动。2008年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并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所成立的“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为北京市唯一的一个与出版学科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有7个北京市级重点科研机构;2012年,科研经费达到7500余万元;拥有总值3.019亿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馆藏图书总册数107.33万册。这些合作与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科研和实习的机会,也为新闻出版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多个平台。   学校鼓励学院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承担了50余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被SCI、EI、ISTP、CSSCI检索论文数近300篇;申请专利276件;主持完成国家标准6项。

  第五,“以赛代练,以用代培”,不断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语言文字能力大赛、“未来编辑杯”“版权征文”、网络编辑征文等重大赛事,以赛代练,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每年设立专业资金资助学生20~30个项目研究,研究密切结合行业前沿,体现创意性、实践性和传媒大视野的选题,如模拟书制作,出版物策划案的设计和论证,传媒行业的调查与研究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制作出版物。学生们在增强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如在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2011年,在研市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2项,申报市级大学生科研项目30项。

  另外,通过筹办国际、国内高端会议与论坛,进行全国范围的高校与业界的竞赛筹办,邀请国内外高校教育专家来校培训与讲座等形式,联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如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英出版论坛;与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该活动得到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和诸多企业的支持及《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商务周报》《出版参考》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对于数字出版与传播人才培养的道路,北印通过上述多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上联政、下联产、旁联研、修内功、重在用”五位结合的培养道路。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校开放式办学、科研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实用的经验。一则,解决了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和实习环境脱离操作实际的矛盾;二则,对有效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服务首都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三则,为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操作,提高能力提供了锻炼平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则,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习教学活动,了解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最新数字出版编辑流程,掌握了大量实用案例,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模式切实贯彻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当然,以上经验还仅仅是开始,有些还需继续探索,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之路还任重道远。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数字 出版 人才 培养 思考 模式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