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多元文化的渗透下,高校的思想教育阵地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越来越深入,管控越来越困难,影响越来越深远的挑战。高等院校作为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何找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入点,把两者有效融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价值困境

  (一)网络的全球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混淆

  在网络“自由”的虚拟世界里,一些国家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推行文化霸权,企图将不实信息加于网民,从而达到政治垄断目的。当代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免疫能力差,当从一元的价值观教育进入到多元的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生活时,易被网络上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造成思想的混淆和反叛,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减弱。

  (二)网络的依赖性和诱导性,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沉迷网络,研究表明上网时间与孤独抑郁程度成正比。长期的网络生活导致心理疾病:如网络依赖症、网络强迫症、网络孤僻症等。由于网络的依赖,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目标和生活动力,更别谈树立长远的理想抱负,严重者还会患人格分裂等严重精神疾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

  (一)核心: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基础不稳地动山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引导大学生坚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定,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当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历尽千难万阻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因为老一辈革命家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同时,也要善于运用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三)落脚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国家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是否愿意认同和接受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占领网络这块重要阵地,必须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

  (一)育人者先育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媒介的特点,熟练地使用各类软件,善于撰写各类博文和微博等网络文体,还要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思想教育建设的有效融合。

  生动的图片、幽默的网络语言、大量的案例或故事和主题鲜明的专题都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浏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校园思想政治网络平台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在实践中,可以在博客中开设版块,专门述说学生的真实事例,运用报道与书信结合的方式,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同时也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如笔者以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博客为平台,撰写博文《悠悠寸草心 感恩父母情》来引导学生践行新二十四孝;撰写博文《青春放飞梦想 寒门学子当自强》来激励困苦的寒门学子认真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撰写博文《女生当自强》鼓励女生自强自立等。博文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及时处理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问题根源。为防范大学生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笔者撰写《暑期的工作未来的路》、《暑期打工安全很重要》以及《请同学们防范“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等,这些博文解答了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困惑,以及警示防范暑期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也获得学生的高关注度。

  (二)发挥网络监督导向作用,构建公正、民主、平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以其去中心化的交流特点营造了更民主、平等的话语氛围。在网络平台上,如博客和微博等,学生与老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在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网络的民主评议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上了解国家和社会的最新资讯,或发布或扩散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但由于网络媒介离散、裂变特点,大学生对网络上出现突发事件或不实言论会盲目跟风。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回应网上质疑,及时有力地抢占信息话语权的制高点,疏导大学生心中疑惑。另一方面,要在网络上赢得学生的信任,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贴近学生,关心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言论要及时回复,要善于利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主动以主人公的姿态来参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学校各方面服务的改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将学生群体按照班级、党员、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等划分QQ群、微博群、博客组等,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发布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内容,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在虚拟网络空间也要做爱国、守法、友善、诚信的好公民

  在新时代高科技环境下,必须重视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具体做法可以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举行相关主题班会或印发网络安全小册。国家网络安全部门和学校也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各类信息平台如QQ群、班级微博、班级博客等一定要实名登记。

  (四)建立线上线下相衔接的教育机制,全景式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教育应该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相互促进补充。以我校为例,重走红军路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组织他们采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红色歌谣和红色标语,把相关活动转化为红色博文和微博,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采集采访能力,既强化学生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认识,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网络平台可以“一对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了“全景式”的教育机会,一篇好的文章或微博可同时解决很多学生的相关问题。高校还可以建立网上党支部,教育大学生党员应该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五)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1. 善用各类网络流行语言和文体,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体系非常重要,深奥难懂的说教语言会造成受教育者的思想混乱,也难入耳入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抛弃空洞的、模糊难懂的语言文字,利用网络热门词汇,用大学生喜爱的象征性网络语言或符号写出博文或微博等,比如曾经走红一时的 “凡客体”、“甄?体”等网络文体,还有 “hold住”、“正能量”、“给力”等,用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 合理设置网络平台版块,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对比较著名的网络团体博客、微博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以下几点规律:一是无论博文还是微博,版块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学生觉得信息找起来困难。二是思想教育主题版块比较隐性,主要从文化传承、热点新闻事件等方面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充分利用富有本土特色的教育资源

  各高校在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教育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校就充分利用井冈山特有的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井冈山拥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宝库,在网络红色博客和博文就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教学资源,如纪录片《井冈山丰碑》、《井冈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刊,《红色传说》等,这些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网络中也有高点击和关注率,吸引着学生主动参加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结语

  无论互联网还是wap网,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供了新挑战和契机。如何创新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探索,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主动拓展网络知识和掌握网络流行用语,发挥网络博文或微博等的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这样才能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切实地建立能吸引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大学生 大学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