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分析论文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2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分析

  近年来,随着出版行业网络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传统图书出版企业的市场被压缩,利润空间下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微利市场中获得发展,通过提高图书仓储效率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失为一项有效策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强调企业要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重视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无疑对出版企业图书仓储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企业每个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1]

  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强调运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以取代笼统、模糊管理的不足。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追求品质卓越、领衔发展的选择,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产品利润趋向于零,同质化越来越强,差异越来越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管理之现状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仓储获得了巨大进步;然而,部分出版企业,尤其是民营出版企业,在图书仓储过程中仍沿用粗放管理模式、强调经验管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书目种类多、货量大,仓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在图书仓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2.1 仓储图书货位凌乱

  由于仓储图书品种多、货量大,图书在入库时间和数量上不一致,加上仓储货位的易变性以及仓储图书整理的不及时,入库图书的存放货位很容易出现混乱,给配发货工作带来了不便,尤其对于仓库新进员工,需要较长时间(15-30天)才能掌握一个仓库所有品种图书的确切货位。

  2.2 仓储损耗居高不下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损耗来自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人为方面,仓储员工乱扔、乱踩、乱拆、乱画、遗失图书时有发生;自然方面,仓库迟滞货物多,占用仓储空间,导致新到图书不能及时入库,库外存放即会因保管不善而发生损毁。此外,仓储作业工具、材料运用无标准,不合理使用及无节约意识导致浪费发生。

  2.3 仓储员工消极怠工

  从事配发货的员工多以初、高中毕业生(短期工)和接近或已达退休年龄为主,前者年龄偏小、流动性大,对于职业缺乏认识,表现为“混日子”、“打发时间”;后者年龄偏大、稳定性较高,但年迈体力不支,抱有“混饭吃”的心态。而基层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从而发生了仓储员工的消极怠工现象。

  2.4 工作考评难以量化

  出版企业仓储员工工作繁琐、量化程度低,缺乏严密的考评体系,员工工资评定仅依据管理人员主观印象,使其工作努力程度与报酬不成正比。另外,该类出版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均施行区别化管理,导致员工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量的完成,并加深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矛盾。

  2.5 仓储员工缺乏培训

  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多数民营出版企业对于从事仓储工作的新进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仅依靠以老带新以及员工个人的实践摸索;另外,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同样缺乏管理技能,粗暴对待普通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均缺乏培训与发展机会,工作乏味、关系紧张,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6 仓储工作环境较差

  部分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工作环境差,仓库外表整洁,但内部不乏脏乱现象,反映在:仓库地表和货物上布满灰尘、货物违规摆放、作业巷道狭窄、空气刺鼻等。员工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安排,主动性差;领导与员工相互妥协,忽视了仓储环境对于图书质量、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3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实现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近期来看,可以规范员工仓储行为,提高企业仓储效率,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长远来看,对于员工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可为企业发展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力资源

  3.1 仓储物品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图书货位管理的精细化。合理的图书分类,对于明确员工职责、图书统计与分配、加速图书流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可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对仓库分区、对图书分类并加强对货位与图书的流转管理。依据图书版本或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对仓库货位分区,再根据图书具体品种按区摆放;平时要保证货位与图书的相对固定,以便工作人员寻找;根据图书流转速度设置流转货位、预备货位;张贴仓库平面示意图于仓库显眼处,标注出货位与对应的图书品种,并及时标注更改货位与图书的变动。

  其次,加强仓储图书保管的精细化。当图书经检验合格签收入库到图书被发货出仓之前即图书的仓储保管期。为保证图书质量,仓库内图书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一线员工在搬运、整理图书时,要做到不乱扔、不乱踩、不乱拆、不乱画。对于因仓储货位紧缺而未能入库的图书,要做好防雨防潮工作,避免因天气恶劣而导致图书损毁,努力实现质量“零缺陷”。此外,仓库负责人应根据“ABC管理法则”对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图书分别进行重点管理和一般管理,对配书中余下的散书要及时整理以避免发生图书的窜位。

  最后,加强仓储工具材料管理的精细化。对于图书仓储过程中工具材料的运用和管理应有制度可循,实现操作的规范化,相关部门要培训员工以最有效的途径完成作业。为员工配备工具袋以存放作业工具,减少作业工具的遗失、损耗;节约图书在入、出库过程中的工作材料,如包装纸,要裁剪合理、回收利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2 仓储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加强仓储员工精细意识的培养与贯彻。只有思想上具备了精细化意识,在实践中才会自然应用。“对于多数员工而言,在思想上都愿意接受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也愿意去改变旧的意识观念,但在行动上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往往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3]因此,培养、贯彻精细意识就需要公司领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不断的强化和激励,使精细意识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生活中,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仓储员工考评的精细化。“量化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激励,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3]由于出版企业图书仓储员工的工作量化难度大,所以有的企业就没有考评,仓储员工薪酬一致;而有的企业仅依据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印象,考评存在很大随意性。为此,公司应建立健全员工考评体系,将仓储工作进行细化分类、责任到人,吸收来自员工互评、个人自评和领导评价等多方面的意见。

  最后,加强仓储员工管理培训的精细化。“精细化始于管理者,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公司要有明确清晰的职责体系,”[4]仓储部门管理者要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效用,做到人岗匹配。在图书仓储部门,工作单一、效率低下,为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考察机制以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态度和个性特征;在企业建立轮岗制度,让仓储员工接触不同的职位,为其创造成长成才机会。此外,公司应定期开展对于普通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以及对于仓储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

  3.3 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之策略

  良好的仓储环境不仅有利于降低库存商品的损耗,且有助于仓储员工良好工作心态的保持,有利于出版企业仓储工作的开展和仓储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起源于日本的“5S”现场管理技术即仓储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1]实践证明,“5S”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效益,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素养与满意度。

  在图书仓储环境中,整理即判断仓库中的必需与非必需物品,降低必需物品的存货,并将非必需物品及时清除以腾出仓储空间;整顿即在整理之后对仓库物品进行分类摆放、整齐排列、明确数量,从而利于仓储员工寻找;清扫即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去除工作场所各区域的脏污,保持整体环境、图书和工具设备处于清洁状态;清洁即干净整洁,通过反复坚持前面的“3S”活动,使工作现场保持正常状态,使员工精神愉快;素养即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使员工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工作作风。

  此外,为改善图书仓储环境,图书出版企业应该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仓储程序,对图书的仓储管理实现实时、精确的监控,以便加快仓储图书的周转速度,提升仓库的吞吐能力,最终提高仓库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出版企业图书仓储的精细化管理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企业 精细化 管理 出版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