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论文

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5

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5;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3009112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甚至取消了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剧烈。面对日趋加重的利率风险,各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既简便可行、又切实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了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NMA)抵押凭证期货合约,标志着利率衍生品这一崭新的金融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等衍生品合约相继推出,利率衍生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2)统计,2011年末全球利率衍生品合约名义本金为557.4万亿美元,比2000年底增长了7.21倍,占全部衍生品的比重高达78.9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而且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试点国债期货交易,随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交易所也纷纷推出国债期货业务。然而由于当时期货交易规则、政府监管、风险防范都很不健全,市场中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在接连发生“327”“319”国债期货等严重恶意违规事件以后,1995年5月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历时两年半的国债期货试点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6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远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和数量买卖标的债券的金融合约。,这标志着我国重新开启了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进程。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于2006年2月推出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的本金和利率计算利息并进行利息交换的金融合约。,又于2007年11月推出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在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利息的金融合约。,合约品种日趋丰富,市场交易增长迅速(见表1),其中利率互换合约逐步成为了市场的主导。

  斯文: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表1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各类合约交易情况

  日期1债券远期1利率互换1远期利率协议1合计交易笔数

  商业银行作为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运用衍生品合约能有效对冲利率风险,改善资产与负债的久期错配,更好地发挥金融中介功能,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完善金融资产定价机制。而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 Kashyap 等(2000)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否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效应的具体规模会有多大、显著性水平如何?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

  2.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表明,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业绩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而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值和股票收益率带来负面冲击(Scott et al,1986;Kane et al,1990)。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类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和普遍手段。衍生品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也逐步受到国外理论界和监管层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讨论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展开。

  在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中,银行的委托人是存款人和股东,而银行则是负有监督借款人职责的代理人(Leland et al,1977)。Diamond(1984)通过在金融机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风险分散化(Risk diversification),发现风险分散化能有效提升金融中介功能,改善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同时,这一拓展的模型也显示当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时,将弱化资本对信贷行为的制约,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容忍度,最终增强信贷的供给能力。Smith 等(1985)通过建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套期保值行为模型,发现利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盈利的波动并增强偿债能力,进而提升节税收益,发挥税盾效应;通过模型还可以推测出运用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的商业银行存在更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Stulz(1996)则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通过衍生品套期保值能明显降低财务困境和破产发生的概率,减少破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James(1991)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破产时总损失平均约占银行总资产的30%,其中包括管理费、诉讼费在内的直接成本占银行总资产的10%。,提高最优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例,这也会诱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Brewer 等(2001)则以资产组合为视角,指出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活动也可能会取代部分传统的信贷业务,衍生品业务会加快推进银行业务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衍生工具的使用和贷款之间就是一种替代关系。   国外关于衍生品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是按照衍生品的不同类型展开的:一是利率衍生品。Brewer 等(2000)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资产规模超过3亿美元的734家美国商业银行1985―199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未使用利率衍生品的银行相比,利用衍生品的银行在工商信贷业务中存在更高的增长率,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扩张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此后,Purnanandam(2007)和Zhao 等(2009)通过研究美国银行业的相关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然而,Cebenoyana 等(2004)以74 045家美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88―1993年的财务数据后却发现,利率衍生品业务对银行从事高风险的信贷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二是信用衍生品及其他衍生品。Hirtle(2009)通过对270家美国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季度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与利率衍生品相似的结论,即信用衍生品的运用也会对银行贷款增长产生正的影响。Franke 等(2005)对担保债务凭证(CDO)和Goderis 等(2006)对担保贷款凭证(CLO)的实证研究也均表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

  伴随着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并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全球的金融市场视野出发,研究发达国家利率衍生品市场及监管改革,并对我国市场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王吉 等,2011);二是从微观的金融机构视角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资产规模和资本水平对利率衍生品需求的影响(王敬,2010);三是从合约的风险管理功能出发,分析利率衍生品如何有效地管理市场参与者面临的利率风险(康志勇 等,2009);四是从定价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利率衍生品,尤其是利率互换的现有定价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的相关建议(陈可 等,2011)。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作为考察对象,而国内尚未对利率衍生品与银行信贷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研究。而本文的贡献在于尝试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利率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具体影响,在为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操作者带来一些政策启示。

  二、研究设计

  1.变量与研究假设

  本文是考察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活动的影响,根据目前实证研究中的普遍做法,用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来代表信贷扩张速度,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这里主要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及计算进行说明。

  (1)解释变量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要求,计量和披露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包括名义本金和公允价值。Pantzalis 等(2001)和Zhao 等(2009)指出名义本金是衡量衍生品交易的一个理想指标,Triki(2006)认为由于衍生品的公允价值易受被对冲资产价值波动和时间的影响,因而公允价值不适合作为实证研究的指标。据此,本文借鉴了Brewer等(2000)和Hirtle(2009)的研究思路,使用对冲比率来代表银行对利率衍生品的运用程度,并且设计了两种指标:一是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二是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贷款总额的比重。

  此外,由于我国利率衍生品分为债券远期、利率互换以及远期利率协议三种,而商业银行主要运用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来对冲信贷业务中的利率风险,因此,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是利率互换与远期利率协议名义本金的合计数。同时,根据国外多数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研究假设1:利率衍生品使用程度对银行信贷扩张产生正效应。

  (2)控制变量

  为了更加精确地检验利率衍生品对信贷的影响,在已有实证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银行信贷决定因素方面的研究,本文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设定如下:

  一是存款增长率。存款是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会对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Bernanke et al,1991),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也素有“以存定贷”的借贷特征。一般而言当存款增长越快时,银行放贷的冲动也将越大,因此将存款增长率作为影响信贷扩张的控制变量,同时提出研究假设2:存款增长率对信贷扩张产生正效应。

  二是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银行信贷扩张速度。目前,度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指标通常是货币供应量,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动更能反映我国货币政策的意向(赵文胜 等,2012)。本文选择M2的变化率作为衡量央行货币政策的控制变量,同时用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化率作为检验模型稳健性的替代变量。依据经济理论,提出研究假设3:扩大货币供应量对信贷扩张产生正向拉动作用。

  三是资本充足水平。Berger等(1994)在分析美国银行业时发现资本充足水平对信贷变化会产生显著的正影响,赵锡军等(2007)和徐明东(2011)对我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根据现有国内外的实证结论,本文用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开始将原有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调整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个指标。两个指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并提出研究假设4:资本充足水平对信贷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四是贷款质量。Sharpe等(1992)通过研究发现信贷扩张与贷款质量相关,戴金平等(2008)对我国银行业的分析表明衡量信贷质量的不良贷款率对信贷增速存在负效应。本文用不良贷款率衡量贷款质量,用拨备覆盖率作为模型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5:不良贷款率对信贷增长带来负效应。

  五是流动性水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是影响信贷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流动性水平越高,信贷扩张速度可能也就越快。目前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存贷款比率、流动性比例等指标。本文用存贷款比率表示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用流动性比率作为模型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6:存贷款比率对贷款增速产生负向作用。   六是存贷利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存贷利差越大,银行管理层就越倾向于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本文用净息差 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平均值。来表示存贷利差水平,并提出研究假设7:存贷利差与贷款扩张速度正相关。

  七是银行规模。由于银行规模代表了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在有关实证研究中通常也对银行规模的影响进行控制。参考国内外的普遍做法,本文用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银行规模,用银行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检验模型稳健性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8:银行规模对信贷增速产生负效应。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参考了王擎等(2012)的研究思路,用反映资本充足、贷款质量和流动性水平各自的一阶滞后变量作为相应的控制变量。

  2.模型的构建及说明

  依据上述变量的选择,并且考虑到利率衍生品使用程序这一解释变量由两个指标代表,资本充足水平也由两个指标表示,因此构建如下四个实证分析模型:

  类型1名称1含义1实证假设1数据来源被解释变量1Loan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贷款增长率11相关银行年报解释

  变量控制

  变量1IDAT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IDTL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贷款总额的比重。Dep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存款增长率M2t1第t期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Cap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资本充足率Core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核心资本充足率NPL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不良贷款比率LDR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存贷款比率Spread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净息差Size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总资产取自然对数1正效应正效应正效应正效应负效应负效应正效应负效应1相关银行年报相关银行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银行年报

  3.样本选择

  考虑到样本的可获性和客观性,本文选择了在我国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这16家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本文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是利率互换与远期利率协议名义本金的合计数,而利率互换业务于2006年2月在市场上推出,因此,本文选择2006年至2011年作为样本观测的期间,并且以年度数据作为观测数据。同时,剔除了相关变量数据缺损的样本,最终得到92组观测值,其中2006年为14组、2007年为15组、2008年为15组、2009年为16组、2010年为16组、2011年为16组。由于每个时期的样本银行数量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属于非平衡面板。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各上市银行在业务发展重点、从业人员素质、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在运用利率衍生品方面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同时,样本银行在存款增长率、资本充足水平、信贷资产质量、流动性水平、存贷利差、资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反映出样本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也说明实证研究的样本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变量的相关性

  从表4可知,代表解释变量的两个指标之间和表示资本充足水平的两个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因而建立了上文中四个不同的实证模型;而在每个模型中,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控制变量内部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因此可以认为这四个实证模型均不存在明显的多元共线性问题,模型设定是恰当的。

  3.实证结果

  本文实证研究利用计量软件Eviews7.0进行,并且按照实证模型(1)至(4)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相应的回归结果见表5。

  4.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将原有解释变量中的M2变化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和总资产自然对数同时替换为M1变化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和营业收入自然对数,检验结果见表 6(仅列出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以及整体评价模型的相关统计量),与上文得到的结论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实证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

  (0.000 000)D-W统计量12.633 41212.655 91212.654 08812.675 842固定效应1是1是1是1是1注:(1) ***、**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误。

  (2)由于模型残差存在截面成员之间的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因此选择用截面似不相关回归(Crosssection SUR)对标准误和协方差进行稳健性估计。

  (3)依据最大似然比检验的结果,上述实证模型在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之间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又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5.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5中不难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运用利率衍生品的行为对信贷扩张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这与国外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与Cebenoyana等(2004)的研究结论一致。具体而言,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1%,将导致银行信贷下降约0.4%,显著性水平达到5%;而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提高1%,银行信贷下降约0.26%,显著性水平提高至1%。这充分说明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利率衍生品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日益增加,利率衍生品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利率衍生品还能综合反映各种市场信息和未来预期,具备独特的预测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优势。因此,通过利率互换、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银行可以在不改变已有资产和负债的前提下,短期内完成对利率敞口的管理,更好地实现与客户现金流的匹配,锁定相应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收益,促进信贷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的冲动。   其次,利率衍生品提高了产品竞争优势,扩大了中间业务范围。银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稳定、可信的金融服务模式,帮助客户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交易成本、满足特定交易需求。而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衍生工具在有效提升自身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使其有能力提供更具定价优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银行在资产管理产品中引入利率衍生品,可以进一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风险偏好和多样化的收益要求。因此,使用利率衍生品有利于提升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改变商业银行以信贷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

  最后,利率衍生品拓展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来源,改变了单一盈利模式。通过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银行的收入和盈利有了两个全新的来源:一是在市场中扮演做市商的角色,通过买卖报价的差价来获取收入;二是通过以套利、投机为目的交易,并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同时,利率衍生产品具备灵活性、便利性和低成本优势,运用杠杆交易、净额结算等方式节省了大量资金占用,这对商业银行而言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截止到2012年6月末,我国上市银行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已达3.7%,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是达到5.5%笔者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对外披露的2012年半年报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利率衍生品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挑战已经有所显现。

  此外,本文得出的实证结论与国外大多数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率长期处于政府管制之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商业银行的营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4%依据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度对外披露的年报计算得出。。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放松了利率管制,尤其是美国在1986年彻底废除了管制利率的Q条例,利率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不断收窄,信贷业务比重逐步下降,2011年美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64.3%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与统计数据库(www.fdic.gov/bank/statistical)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则可以有效锁定信贷成本和收益,降低资本约束,提升中介功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张。

  从表5也可以看出,除了不良贷款率以外,其余控制变量与研究假设是一致的。而不良贷款率对信贷扩张的影响为正,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前些年集中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表3显示观测期内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07%和1.54%),这诱使管理层为加快银行经营扩张而提高了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同时,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暗示了信贷资产质量不是影响上市银行信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这将有利于优化国内的金融结构,进而推进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结构的优化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社会融资结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6―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从73.8%下降至53.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www.pbc.gov.cn。,社会融资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替代效应。二是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由于信贷规模受到银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重制约,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稀缺资源,尤其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这种稀缺性则更显突出。然而,随着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银行信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得到了调整,银行的信贷资金可以更多地用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扶持“三农”、支持中小企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有效改善银行的信贷结构。鉴于此,结合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发展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风险,而利率衍生品市场则提供了转移和释放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同时也对银行放贷冲动形成了明显的制约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金融创新”,因此我国应当积极推进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在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衍生品体系应当涵盖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国债期货)、远期利率协议以及基于这四种合约的复合产品。相比之下,我国利率衍生品种类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衍生品功能的发挥。建议我国监管机构尽快推出国债期货、利率期权等国外已经成熟的利率衍生工具。除了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债期货的功能还体现在远期利率发现等方面,而利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则具有显著预测未来市场利率波动的能力,这些新的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在完善我国利率衍生品序列、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能够为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加快业务转型提供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合理确定衍生品业务战略定位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而商业银行运用利率衍生品能够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拓展营业收入来源、形成盈利新增长点,同时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作用也已经显现。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衍生品等创新业务的战略定位,加快业务发展模型的转型。具体建议包括: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应当努力发挥在衍生品业务中的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积极树立在衍生品交易中的良好品牌形象,切实提升在金融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业务专长,有针对性地运用衍生工具,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实现金融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细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当健全自身参与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切实提升内控水平,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3.运用利率衍生品完善货币政策

  国际清算银行(BIS,1994)就曾指出“衍生品市场为各国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更多的备选工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重视并积极运用利率衍生品来完善本国的货币政策。本文的研究表明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了负效应,这一结论为央行调控银行信贷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原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基础上,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将利率衍生品纳入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发挥其在利率、信贷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改善并健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运行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4.加强政府对场外市场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利率衍生品属于典型的场外衍生品场外衍生品(又称柜台交易衍生品)是指无需通过中介或交易所而由交易双方直接协商达成,并依据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衍生品合约。和表外业务,合约的日常交易缺乏透明度。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充分透明度的市场框架并强化政府监管,以防范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斯文(2012)通过对美国1998―2011年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加强监管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正效应。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一部全面规范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法律,将包括利率衍生品在内的场外市场统一纳入监管框架;二是健全监管协调机制,改进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加强对利率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监管的协同效应;三是完善上海清算所作为场外市场中央对手方的功能,授权其负责对利率衍生品的交易、结算、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重点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信贷 衍生品 衍生 影响 实证 研究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