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现象学教育学基本观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启示论文

现象学教育学基本观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3

现象学教育学基本观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06-01

  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潮,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于20世纪创立的。胡塞尔本人将现象学定义为“一种有关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纯粹的意识体验的本质学说”。[1]其基本精神是“回到‘实事本身’上去”,在认识论上可以概括为“本质直觉”。现象学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不断蔓延到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其他学科,对许多学科影响深远。现象学进入教育学领域,产生了现象教育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其整合的广度、深度将会随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大,最终成为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对传统教育的信息化突破与革新,需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理论的优秀成果。现象教育学关注实践、重视生活体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以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现象学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践提出有益启示。

  一、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到教育学形成了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首先,现象学教育学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重视“体验”是现象学教育学对现象学基本观点之一“现象即体验”的反应。从“现象即体验”的理论原点出发,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就是人们对自身和外界的体验与理解。因此,教育就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体验,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不断的体验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体验是学生形成自我、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其次,现象学教育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与反思。实践是人们获得体验的方式,因此,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现象学教育注重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来源,重视利用学生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体验进行教育。反思与实践是体验教育的两个部分。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将实践获得的体验进行提炼,对习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将实际操作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指导后续的实践,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再者,现象学教育学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是通过实践的体验与理解,知识的获得建立在学生的体验与反思的基础上,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因此,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地进行的,学生通过主动地实践和探索,获得对知识的体验,这一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发现固有的知识,而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和开放的。通过体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是浅层次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需要借助他人的指导和协助,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各种条件,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过程中普遍存在“仅以投影代替黑板板书”的现象,存在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学校和教师仍以传统教育那一套来对待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针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主动体验、重视教师权威、“灌输式”学习的弊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需要现象学教育学的指导与启示。

  三、现象学教育学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启示

  1.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理解

  既然教育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那么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应围绕学生自身的体验,根据学生的体验创造条件,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教学应从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方面入手。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教通常只顾自己讲,备课、教案的设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大纲”为本,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和理解。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给学生带来直观体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是经过人类历史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获得的,这类知识深奥、抽象,常常成为教学的重难点。此时,教师应发挥想象力,运用信息技术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全方位的对知识的呈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基于现象学教育学“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反思不断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协作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的讨论与协作的动态开放过程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组织学生对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小组总结、教师反馈与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最终形成结论,这是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的、准确的理解的关键。

  3.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基于实践的体验过程是主动的、不确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也带有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习并不是教师在讲台上以“灌输”的方式将课件上、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是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以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地对教师讲解的课件和教材上的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这一理解的过程是动态形成的,所以,有些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有些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还有些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这些都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是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经历的。所以教师不应仅以“聪明”和“笨”来看待学生,应利用技术把握学生原有经验和认知方式,更应转变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运用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上。

现象学教育学基本观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现象 教育 基本 信息技术 信息 启示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