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基于“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论文

基于“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7

基于“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教育方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形式,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是高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况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梦”的最大特色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发展的希望,当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2014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通过实施重点团队和专项计划,组织大中专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探索总结实践育人新机制。

  2014年,全国各类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广泛动员基础上,组建全国、省级、校级、院系级重点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总参与量超过500万人次。全国层面共确定900支重点团队,涉及8个方面,分别是理论政策宣讲团、深化改革观察团、科技支农帮扶团、教育关爱服务团、文化艺术服务团、爱心医疗服务团、美丽中国实践团、中职学生“彩虹人生”实践服务团。省级、校级、院系级重点团队紧紧围绕五四运动95周年、建国65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甲午战争120周年等,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地点,开展红色教育、走访调研、扶贫济困等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大学生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基层农村及最需要的地方去。各高校的大中专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收先进文化;既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有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使大学生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又能更好地服务和奉献社会。

  实践即人的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将其发展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育人是通过亲身体验,对人的成长起到的教育、警世、启发、培养等的作用,以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是指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充分调动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相结合,涌现出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形式。

  三、“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路径探析   实践育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人性的内在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趋势。那么,在以“中国梦”为背景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如何探索出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形式活泼、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实践育人方式并付诸实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实践内容模块,推进实践育人项目化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高校对实践育人功能的探析,可以实行项目化管理,从策划、实施实践活动到巩固消化活动成果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程序。学校对学生申报和实施实践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但是具体过程则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把每年三四月份作为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做好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学校则从项目选题、团队组织、培训动员等方面统筹安排、系统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遵循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学校则不定期地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抽查,以及时把握学生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指导,以此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做好各项后续工作,组织各院系对实践活动做好成绩评定、成果展览、宣传报导、经验总结等工作。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注重活动时间效应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开展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落脚点。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与否,对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各高校应该立足于长远,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以“少”“精”“近”为原则,慎重确定社会实践基地。在暑期实践期间,要和当地部门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在返校后与之保持电话、书信以及网络上的长期联系,了解当地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暑期社会实践是集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考虑利用节假日时间与当地群众建立稳定联系,使“三下乡”成为“常下乡”和“多下乡”,保障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常下乡”就是要利用周末、假期等有效时间,将暑期社会实践扩展、外延。“多下乡”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不断丰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科技”“卫生”这 3 个方面,而是要涵盖法律、支教等农村亟需的内容。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实施双主体育人打造平台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当前如何全面强化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培养,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是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深水区的重要课题。坚持秉持面向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的基本办学理念,围绕企业需求开放办学,走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结合改革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中国梦”背景下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路径的探析,让更多学生通过“中国梦”与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阐述激励着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脚踏实地,砥砺品质,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以实干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基于“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下乡 背景 大学生 大学 功能 暑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