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拉动效应探析论文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拉动效应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08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拉动效应探析

  城镇化发展是当前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先生在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化问题上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和其他专家类似的观点被我国纳入国家政策导向之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成为我国城市化政策的重点。1990年,“小城镇,大问题”进一步上升为“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建设也因此占据了我国城市化战略上的主导地位。十五届三中全会,小城镇建设被明确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2年11月,十八大上,中央提出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小城镇的建设,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节点,也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农村与城市往来日益频繁,农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起步晚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的聚居的地方,面对城市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的冲击,亟待一个缓冲和拉动力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保障农村持续平稳向前发展。在此形势下,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极具承载力的过渡性社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而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协调,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成为平衡城乡差异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首先应明确小城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地位,其次应积极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农业、农民三大主体的进步和发展。

  (一)小城镇的界定及其战略地位

  对于“小城镇”的界定,目前我国学者各执一词,本文以费孝通教授的界定为参考,他认为小城镇是一种过渡性社区,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其过渡性指的是小城镇是从乡村性的社会发展到多种产业并存的逐渐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中间性社区。相比于城市和农村而言,它比城市区域低一层,比农村区域高一层,是农村与城市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仍然是一个经济区域,它的主体是由一批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走向非农产业的人口组成的。其结合形式是一种多要素的空间结合,主要要素包括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量的各种农村生产和生活要素,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这说明小城镇既不同于城乡两个区域,又与城乡两个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发展的形态来看,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发展型、农工结合发展型、市场带动发展型、交通枢纽发展型、城郊发展型、旅游开发发展型和工矿服务发展型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皆能弥补农村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的不足。此外,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做大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总体来说,小城镇在带动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社区,不仅能减缓城市对于农村的冲击,还能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通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逐渐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农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根据增长极理论,小城镇作为增长极可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将区位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培育成经济增长极,使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同时有效的规划配置资源,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工业机制,使小城镇和农村的有限资金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扩散效应,进而带动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小城镇作为城市的边缘性社区,相比于农村来说能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以小城镇接收到的城市化内涵向农村辐射比城市直接影响农村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城镇对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辐射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第一产业分布较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明显不足,而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其提供了第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小城镇已不是人口稀少的社区,对商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可以满足的,为满足城镇消费需求,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会逐渐改变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乡镇企业的应运而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人们消费层次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的配套逐渐形成复杂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逐步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优化,同时还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

  第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一直都是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的发展关乎农民,关系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程问题的开山之石。没有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农村不足够称之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而农业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讲的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了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使土地相对集中,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拥有土地的农民必须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成为寻求就业机会、外出工作的中的一员。毫无疑问,小城镇的发展给农民就业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小城镇在发展伴随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交通、信息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会成为周边区域的增长极,可以为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依托现代化城镇发展起来的农业必然会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   第四,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总是形影不离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及时补充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是将城市科技、文明辐射到乡村的最佳传输带,应肩负起带动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的重任。而小城镇作为区域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农民在进入乡镇企业就业时,一方面可以获取报酬,另一方面还可以感知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氛围,不但学习了技能,增长了见识,还可以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成为融入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人。由此可见,小城镇是城市形态的前奏,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乡村的过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的拉动效应

  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推动和拉动作用,表现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保障农村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即是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见图1)。

  (一)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因素

  城市与农村是既冲突又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极,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口流动的过程,城市化的“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说即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没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就难以真正形成。城市化还意味着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快比率的增长。从城市对处于农村的人们具有吸引力的角度分析,城市对农村的拉力因素是关键。城市人民相比于农村的高收入水平、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其次,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单一产业低下发展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另外,身处现代社会接受教育、媒体的影响的新一代农村青年有了新眼界,交通的大力发展减少了迁移成本,这些都极大推动了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迁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这些也即是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主要取决于小城镇的发展致使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刺激了需求市场,从而影响供给方,也即是说城镇消费需求的缺乏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为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依托。从实际情况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是市场化的发展,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产业是否能发展和发展的规模,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决策必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只有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城镇的农副市场开发不足,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较小,农副市场有着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增加消费人群是改善这一情况的有力措施,因而小城镇人口的增加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的优化作用表现在提高城镇人口对于农业的需求层次,据测算,一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每年在粮食方面的直接消费量会明显下降,而相反的,对于经过加工、品质较好的食品需求显著增加,可以预测,引导农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可以迎合市场需求。同时,小城镇作为城乡的过渡区,是商品贸易流通的中心地带,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便于农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大中城市市场,从而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就业率具有巨大作用。在我国,农村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地方,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改革,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引起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需要较多劳动力生产的旧农村面貌悄然改变,众多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现代农村人口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同时许多城市对于人口的容纳量接近饱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题无法得到解决。由于小城镇相比于大中城市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低、转移的难度小、风险较小等优势,可以较好的处理农村人口聚集的问题,减轻了大中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小城镇自身的建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成功带动了农村就业率的提升,据统计,从1985-1994年,全国小城镇就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4亿人。由此可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获得产出效率的标准,由于农村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滞留严重影响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政策鼓励城镇化的建设带动农村城市化,小城镇一方面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方促进非农产业的重组和非农人口的增多,拓展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就业人口通过城镇化作用和转化为非农群体,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而一旦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的学习和进步,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也可以逐步解除,这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产出水平,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四个方面。首先,农业的产出水平决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员,过去我国农村远离现代化,科技、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价值观相对保守,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高产出水平的需要,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冲击促使农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高产出水平有了第一层保障。其次,农业产出水平取决于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给,传统的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农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在此情景下,农业产出水平自然大打折扣,小城镇的建设无疑加速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完善了市场,从而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保障。另外,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规模效应。在农村,农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土地资源的集中程度,要使农业产出水平获得提高,一方面应改善土地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应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一方面可以从减少农户着手,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减少农户可以提高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数量的减少加上土地资源通过承包、流转等其他方式集中,可以使得专业种植户充分发挥长处,从而达到资源和人才充分利用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进入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农民逐渐成为非农居民,成为向农村引进科学技术的过渡性人才,为家乡建设谋求了更多的福利,使得农业发展有了支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三)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我国小城镇建设对工业的发展有两大作用,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另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表现在改变农村工业化结构,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给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集中向小城镇扩散,小乡镇的面积有限,成立于城镇的乡镇企业容易集中,可以进行连片开发,连片开发可以使得城镇的资源与要素得到共享与充分利用,例如共用城镇基础设施,共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共同创新企业发展机制,共同开拓市场,这些都能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与效益。通过调查、测算得知,乡镇企业集中到小城镇,土地、交通这两项的运输费用可以节俭20%,政府对相关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可以节省30%,同时区域内的就业能力可以提高50%以上,这样的集中、连片发展模式带来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分散的乡镇企业效益。乡镇企业连片发展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将带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首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需要城镇周边地区尽可能的生产商品、加大工业以满足小城镇建设对源源不断的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品的需要,这也意味着作为增长极的小城镇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需求越多,带动作用也就越大;其次,小城镇自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规模经济的发展相比于农村具有显著优势,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技术会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最后,一般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会均衡布局,为避免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政府会强化扩散效应,小城镇相比于一般农村,具有交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较强,在政府强化扩散效应的措施下,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村工业发展,形成工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这说明城市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一般来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低下水平,究其原因,农村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导致其市场的活跃性较低,相当部分的产品不需要在市场流通、交换,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量,依托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只有当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时,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才能开始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居民的“蓄水池”,推进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带动了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由此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表现在:一是拉动了房地产市场;二是带动了餐饮、服务业、流通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小城镇甚至小城市对城乡人口流动户籍制度限制的逐步开放,农民进城落户对住房的需求增大,这在衣食住行等各大消费中成为最大的一次性消费,因此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建设刺激了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建房或购房成为农民富裕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农民长期储蓄和消费的动力之一。另外,相对于城市,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中间过渡带,进入门槛较低、进城成本小,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小城镇人口和企业的聚集意味着规模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聚集,这种集聚效应将极大促进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小城镇位于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兼有城市与乡村的特征,是社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过渡地带,不仅可以利用城市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畅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利用农村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提升了农民收入,整体提高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时,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农村的合理分配,为农村提供了发展空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拉动效应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农村 建设 需求 效应 探析 小城镇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