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公平视野下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路径探析论文

公平视野下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路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11

公平视野下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15-03

  2010年7月29日,中国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的两大重点任务,即,“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目前,中国城乡教育在资源分配、软(件)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手段。

  一、教育公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起点和归宿

  自古以来,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共同体都十分注重对公平的追逐,这种始于分配领域的道德观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更迭中一直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霍曼斯(Homans)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逐渐建构起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公平理论,该理论把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等关于公平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公平理论认为,公平与不公平,都是人的主观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因素[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贵贱、智愚、贫富、善恶等原因而被排出在教育对象之外。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也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公平保障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平等,只有受到平等的教育,人们才可能维护个人权益和尊严。教育公平作为公平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责任。要真正实现中国教育公平,就必须重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换言之,中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那何谓教育公平呢?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公平的涵义和属性。综合近年来学界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本文认为,所谓教育公平,就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充分考虑和兼顾个体均衡、区域均衡、阶层均衡,为社会个体充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在新时期,中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就是要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和观念选择,其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教育公平既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出发点,又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归宿。首先,要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必须秉承教育公平的理念,如果没有教育公平,也就无从谈及城乡教育一体化,换言之,教育公平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其次,作为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模式,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受教育是人的合理、正当性要求,是人的基本权利。而公平在教育阶段就意味着人的基本权力,就在于凸显和保障这种权利[2]。所以,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有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最后的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现教育公平上来;再次,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公平是衡量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贯穿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全过程。

  二、转型期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差异(如城乡之间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阶层之间的差异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客观来看,目前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清晰

  客观地来讲,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封建身份等级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不断进步而消弭干净。哪怕是在“一大二公”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城市与乡村所存在的差别仍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城乡教育也是如此。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和思维定式中,城市与乡村教育存在差距似乎理所应当,城乡教育内在的距离与隔阂并没有因为改革开放物质方面的充裕而完全消除。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人口流动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参与城市建设成为常态,其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管理中一件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减少,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由于生源的减少而不断减少。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并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秀教师资源基本都在城市,而乡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发展形态,造成这种二元体制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建国初期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1958年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以正式文本的形式区分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自此,中国城乡居民就有了两种户籍和两种身份。户籍的区分和身份的疏离导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也不例外。二元分割制度在当初虽有合理的一面,但对农民来讲是不公平的。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也形成了二元结构[3]。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显然无法达到对等,同时也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不断扩大,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在硬件如校舍、设备、仪器、图书馆、运动场等,在软件如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形成了城乡两个不同的世界。长期以来,中国倾向于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学校的办学上,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学校的办学上,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投入流向了城市,长此以往,农村教育更加不能与城市教育同日而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反应出城乡居民在受教育上的不平等地位,这是由于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三)城乡教育资源单向度流动特征明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支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农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牺牲,教育上也不例外。理论上,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能够在人力、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双向互动交流。但是,事实上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中国农村教育资源单向度地往城市流动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这在师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基层教师往城市流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原本贫乏的农村教师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农村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学。尽管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甚至通过强制手段力图改变教师资源“向上”流动的状态,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但是这毕竟不是主流的现象,也不能改变农村教育资源向城市单向度流动的状况。此外,从生源上来看,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即使农村家长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子女送离农村,前往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去读书,这种流动几乎也是单向度的,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往教育资源充沛的城市学校就读,而极少有城市家长把孩子送往农村学校就读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状况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作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一体化尽管在新时期所表现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始终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其自身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转变教育发展观念,促进城乡区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发展制度,以实现城乡教育共同繁荣发展。

  (一)转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

  要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关键是要转变教育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切实改变以前那种只重视城市教育忽视乡村教育的思维定式,树立起城乡均衡发展、平等互利的价值理念,积极探索城乡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公办学校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是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个亮点。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等办学形式已经在部分地区实践,成为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4]。公办教育资源属于纯粹公共产品,因此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平等地享受国家所分配的公共教育资源。因此,要求城乡教育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思维,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发展规划,在城乡教育发展观念上形成双向互通,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偏见,在教学设施、教师队伍、生源等方面进行均衡配置,在教学方法、教育理论、课程模式、管理方法和培养理念等方面进行无差别对待,把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无任何歧视和偏向,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只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才能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

  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城乡之间不公平、不平等的体制根源,要实现城乡公平,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城乡一体是中国社会实现公平的必然选择[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之间差距愈来愈大,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城乡二元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阻力,因此,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予以规定,中国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城乡教育一体化难题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破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并没有完全打破。破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经济差别、摒弃城乡之间误解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想,发挥城市辐射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的关联优势,使城乡资源共享共赢共荣[3]。

  (三)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安排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所关涉的制度十分庞杂,不仅需要通过理论创新,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带动实践操作。要真正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制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作用。这就要求在制度安排上要更加重视,尤其在教育系统内部制度上,通过完善和提高制度安排的正向作用,从刚性的角度规制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无序流动。具体在教育管理制度、办学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学生培养制度、教育投入制度等方面要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而不能偏离其正确的发展轨道。此外,在一些外部制度上同样不可偏废。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确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学生培养目标,健全相应的教育质量督导、监测、评估机制[5]。只有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才能使中国的城乡均衡发展得到制度保障。同时,只有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才真正达到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

公平视野下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路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视野 城乡 教育 探析 路径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