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的逻辑探析论文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的逻辑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06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的逻辑探析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65-02

  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有过一段“哲学信仰”阶段。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总是以某种哲学原则为基础,从哲学原则出发来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在1845年下半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他俩提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526正是从这里开始,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研究[2]48-51。探析马克思转变的内在逻辑,有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一

  马克思之所以有此转变,是自身世界观思想逻辑演变的结果。在“从前的哲学信仰”阶段,马克思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主要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基础来观察和分析现实。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曾经依据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来建构法哲学体系。后来发现“现有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产生“严重的障碍”而宣告失败。马克思在总结失败经验时已经意识到“理想主义”的不足,所以“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3]14-15。这一转变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已经转向黑格尔主义,站在黑格尔哲学这一“世界哲学”的基地上所以能看清自己以前的一些错误思想。

  大学毕业后直至1843年,马克思都是依据黑格尔的理念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篇文章。在文中,马克思就从黑格尔的理念论出发去批判普鲁士国家和法。在德国,农民自古就常在树林里砍柴、拣枯枝。林木所有者却依仗自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说农民的行为是盗窃。审判时,省议会却站在林木所有者的立场上。马克思极力批判,指出按照国家的原则,大小公民一律平等,都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可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庭却“脱离常规”,只为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服务,“国家的权威变成了林木所有者的奴仆。”[4]261现在,国家“受到了最大的屈辱”[4]261,所以马克思认为,符合理念的国家应当驳斥现行的法庭:“你(指现存的国家――引者注)的道路不是我的道路,你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4]262马克思还批判莱茵省的议会在处理私人利益和法的原则的矛盾时做法不当,“从法律上说,省等级会议不仅受权代表私人利益,而且也受权代表全省的利益,同时,不管这两项任务是多么矛盾,在发生冲突时却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代表全省而牺牲代表特殊利益的任务。”[4]288可是,“结果利益所得票数超过了法的票数”[4]288,这让马克思很困惑。所以,当马克思站在黑格尔哲学基地上分析现实问题时就遇到“第一次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5]31。

  费尔巴哈的“颠倒”原则解决了马克思的苦恼:把黑格尔哲学颠倒过来!“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问题,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5]32。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白:“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5]32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要正确理解法和国家关系必须以现实的物质生活为出发点。

  1843年至1844年底,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派”[6]275后,则依据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来分析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设想人具有“人的类特性”[1]162,即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们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1]159所以,工人们丧失了自己的类生活,劳动异化了。为什么劳动异化了?马克思认为这与私有制有密切的关系,即“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166既然私有制与异化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私有制会随着异化劳动的克服而消亡。而共产主义就是扬弃异化,复归人性的体现,因而共产主义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从1845年下半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决定“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7]59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俩首先揭示青年黑格尔运动“哲学骗局”[1]512的实质:“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1]514因为青年黑格尔运动的成员们仅仅为反对“词句”而斗争。“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1]516在这里,他俩已经流露出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其次,他俩更进一步指出,“德国哲学”的特性就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1]525。他俩明确指出,要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525出发,基于对“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研究去解释世界,以获得对现存世界的“真正的知识”。

  马克思在“从前的哲学信仰”阶段,总是依据某种哲学原则来研究现实的问题,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是,随着马克思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物质利益问题进行研究后,他反思和批判“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决定离开“哲学的基地”,转向“实证科学”研究。

  二

  虽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实证科学”,可实证的思想却不是在那时才产生。研究马克思“实证”思想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其同样受到“从前的哲学信仰”的影响。分析马克思演变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革命。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曾经批判“实证哲学”流派。该流派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德国哲学中的一种宗教神秘主义流派。此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安?君特、弗?巴德尔、伊?海?小费希特、后期的谢林和克?海?魏瑟等人。这些人都试图把哲学从属于宗教,认为神的启示是“实证”知识的唯一源泉[3]924。对于这种“实证哲学”所说的“实证”,马克思持否定态度。马克思当时信仰黑格尔的理念论,必然否定散布神秘主义的实证哲学。因而他批判“实证哲学只能产生一些这样的要求和倾向,这些要求和倾向的形式同它们的意义是互相矛盾的。”[3]260

  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中马克思又提到“实证”。马克思此时期由于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肯定理性的意义,认为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都合乎理性。因而他批判胡果的实证的事物不合理性的观点。“他(指胡果――引者注)根本不想证明,实证的事物是合乎理性的;相反,他力图证明,实证的事物是不合理性的”[9]230-231。对此,马克思提出批评:“他不认为实证的事物是合乎理性的事物,但这只是为了不把合乎理性的事物看作实证的事物。”[8]232在此阶段,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强调实际存在的事物就是“实证”的、合乎理性的。

  转向“费尔巴哈派”之后,马克思就经常以费尔巴哈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从实际出发去研究的方法,因而他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非实证性是“虚假的实证主义”[9]109。他赞扬费尔巴哈对国民经济学作了“实证的批判”[9]4,肯定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实在的科学”[9]96。他之所以肯定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是“实证的人道主义”,是因为他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是以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相分离这一“实际”出发来研究的理论。在此阶段,他还不知道,此“实际”并非客观现实,而是假设单个人具有“类本质”为前提分析才得出的虚假事实。

  对经济学的研究使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有了变化。因为经济学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不能采用虚构的假设去研究现实,而必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因而,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他不再从虚构的事实出发去研究,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去研究。他明确指出,“实证科学”立足于对“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里的“实证”相对“思辨”而提出,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基础,立足于对“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进行实证的研究。居于这种实证方法来研究历史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实证科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们实践活动”“人们的存在”出发去解释社会意识的理论。其“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规律,还强调要从人们的存在出发去解释人们的观念。正是这种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基础,从而最终实现哲学革命。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贯穿着一条内在逻辑:自身世界观未成型之前,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前提来研究现实问题;随着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他逐渐转向实证研究。这种转变意味着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其“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其哲学革命。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的逻辑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 实证 马克 逻辑 哲学 科学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