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返与重构论文

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返与重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25

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返与重构

  从社会“常识”和改编机制来看,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脉络正在朝着以先锋派“作者”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和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方向发展。堪称英国小说界经典的《呼啸山庄》从1920年开始到2011年,共被不同国家的导演改编拍摄成8部电影,所以其几乎具备文学改编电影的所有特征,研究价值颇高。

  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学改编电影脉络

  1939年,好莱坞将英国经典小说《呼啸山庄》正式搬上了大银幕,这部文学改编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惊世骇俗的部分过滤掉,重构出一种世俗神话。首先在电影中,导演选择了劳伦斯?奥利弗作为男主人的扮演者,他高大帅气、英俊潇洒、气宇轩昂。无论从颜值还是从谈吐上看,电影中的希斯克利夫都堪称是位“王子”。但是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希斯克利夫的――“黑的像从魔鬼那里来的”。从这种鲜明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在进行改编时就自动将文学小说中那种惊世骇俗的灵魂给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神话。因为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爱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浪漫的。所以,只有像“王子”般的希斯克利夫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才能够吸引美丽的女主角凯瑟琳的青睐。当然,仅仅是在人物外形上的重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好莱坞电影传奇类的虚实构造,因为要想为现代人勾勒出一场足够美丽的白日梦,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做得有血有肉。比如,男女主人公相爱的场所。将原著中本来充满阴森并且恐怖的呼啸山庄,刻画成一座能够孕育美好爱情的“城堡”。电影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能够凸显这段爱情的美好,男女主人公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展现给观众的如同童话般的美好。这也是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脉络特色,就是充满了世俗神话的浓郁色彩。

  本来,希斯克利夫只是一个被肖恩先生收养的、被亲人遗弃的、普通的吉卜赛男孩儿,可在电影中,他的身份却被重构成一个不幸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中国高贵的皇帝,母亲是个美丽的印度女王。这种在正常逻辑下看似十分荒谬的身份置换,在故事发展中却显得如此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人公凯瑟琳对爱人身份的浪漫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令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产生得合情合理,并且浪漫美好。当人们看到帅气的希斯克利夫和漂亮的凯瑟琳手拉手在一起谈笑时,根本想不起这个俊朗的男子其实就是呼啸山庄的一个仆役,所以小说中那种因身份、阶级和社会而带来的压抑气氛根本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改编手法,完全继承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脉络,痕迹明显但却温馨美好,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正能量。

  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处,电影并没有跟随小说的设定,而是将所有的情节进行重构。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在离开呼啸山庄以后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他再次回到这个毁掉他美好爱情的地方时便展开了自己的报复行为,不但折磨情敌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妻子,还用尽手段谋夺了这个养育他成人的山庄。但电影却将这些都巧妙地回避掉了,只是让一位风度翩翩的俊朗“王子”胜利归来,目的就是为了找回自己深爱的“公主”,还有那个充满了美好回忆的“城堡”。面对自己深爱的凯瑟琳已经嫁作人妇,他表现得十分无奈。而凯瑟琳也因终日悲伤过度,最后香销玉殒了。在病床前希斯克利夫握着凯瑟琳的手,久久地凝望着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眼神中充满了悲伤与不舍。在凯瑟琳去世后,他心神错乱,在对凯瑟琳深深的哀悼中熬过了2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死亡。最终,在一个严冬的初雪深夜,凯瑟琳的幽灵将他呼唤到他们最爱的原野上,他们在死亡中重新相守,用爱情战胜了一切。

  城堡对阴森的山庄,丑陋的男仆对俊朗的王子,美丽神圣的爱情对无情疯狂的报复,以上种种都说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性文学改编电影,在对文学原著重构的时候会刻意回避小说原文中惊世骇俗的内容和思想,转用世俗神话而代替,所以令这类电影充满了商业性的味道。不过,从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霸主地位来分析,这种重构的脉络并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毕竟是为了迎合大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给人以更加积极并且正能量的引导。生活就是场没有导演无法预知结果的电影,我们都是里面的主角,所以在面对外界的不公平对待以及一些挫折时,就应该学会包容学会原谅。

  二、先锋派电影的文学改编脉络

  2011年,英国电影产业再次将目光盯在《呼啸山庄》上,这是时隔40年的一次重返与重构。

  与好莱坞的文学改编脉络不同的是,2011年英国版的电影《呼啸山庄》更加注重小说中最初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以,在这次改编时,导演特地选择了非洲裔黑人作为电影男主人公的扮演者。首先,黑色通常情况下就会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感觉,并且这种特殊的种族身份也完全符合小说原著中所映射出来的当时社会的种族和阶级文化。这就是改编电影的大胆之处,因为原著对男主人公的肤色本来就写得含糊其辞,给电影对其形象的重构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但不得不承认先锋派电影比较侧重文化中的“异化”现象,在一群白人中间生活着一个“黑人”,从视觉上就形成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这仿佛是在强调在当时社会,种族和阶级制度明显,肤色的不同决定着地位的高低。在电影中,刚刚懂事的希斯克利夫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所以强烈要求奈莉帮自己“清理”身体,更为讽刺的是,就在他拼命擦拭自己的身体时,镜头被切换成对一片雪白的鹅毛飘落的特写。这就说明,即便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更改世俗眼中的既定的符号秩序,身份的差异,阶级的悬殊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与苦难。这也是先锋派电影改编脉络的一个特点,即不考虑电影的票房收益,通过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制造出一种纯视觉影片。   先锋派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会体现出非常浓郁的纯粹性、抽象性和超现实主义,所以其所坚持的重构方式与好莱坞电影有着极大的不同。就像2011版的这部《呼啸山庄》,男主人公的各种欲望都非常明显地暴露在观众眼前,现实并且纯粹。在影片中,希斯克利夫回忆自己将美丽的凯瑟琳疯狂地压在自己身下黑湿的泥土中,镜头拉远时,就仿佛在和大地交媾。电影如此处理就是在用想象来丰满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当肖恩先生去世后,凯瑟琳到停尸间与父亲告别,并且亲扶父亲的遗体。此时,电影镜头两次从这个白种男人的身体摇向他女儿的眉眼侧影。目的就是通过男性主体欲望对象的欲望来彰显主体对自己“异化”身体的认同。简单地解释为,在那个殖民主义等级结构森严的维多利亚时期,非洲裔黑人根本就无法在英国白人的社会中成为主体,但希斯克利夫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他不想承认自己身份的低下,更不想输给自己的情敌。所以,影片用这种最直接也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出他对身份、地位和爱情的欲望,虽然与充满美好爱情的童话相比略显得俗套,但却非常真实。

  在这部《呼啸山庄》中,别希望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给你一个文学中典雅的英国。首先,他让影片的主线重返阶级、死亡与残酷的感情色彩,是对原著的一种深刻解读;其次,他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努力克服了内心深处的矛盾,即便荒野、山庄、天空和鸟群再美好,也不能将电影中痛苦的主题掩盖住;最后,严苛的殖民主义等级结构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和生活悲剧的源泉。所以,在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以后,这部改编电影《呼啸山庄》成功地重塑了英国现存社会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时的最早的冲突,对故事情节的重返和重构给观众带来了新一轮的创伤体验。但在结尾处,安德里亚?阿诺德考虑到影片对社会和新一代人的影响,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了进一步的重构。希斯克利夫重新回到山庄后的疯狂报复行为被大篇幅地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凯瑟琳婚后的乡间别墅的描写:里面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令人垂涎欲滴的瓜果,阳光通过院子中的树叶投影到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祥和与平静。面对这些,即便是带着复仇及各种欲望回归的希斯克利夫也没忍心去破坏。因此,焦躁的占有欲望和宁静的别墅生活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只能说,影片的创作已经彻底摆脱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俗套,将自己个性化的内容和思想完好地呈现给了观众,而这部新版《呼啸山庄》几乎处处闪烁着作者电影的独特光芒,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了一种脱俗的、独立的并且极具艺术性的先锋派电影。

  三、结语

  《呼啸山庄》迄今为止被西班牙、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导演以编导合一的方式改编、创造成同名电影,数量高达8部之多。这就说明,从这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某些问题和思想,更多的是对电影界文学改编作品历程的见证和沉淀。

  1939年由美国好莱坞出版的《呼啸山庄》,可以称得上是导演对原著的一次大胆并且夸张的重构。其将小说中原本要表现出来的阴暗的、悲痛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情绪通通规避掉,而是将一切都披上了童话般的色彩。本来自出生就惨遭遗弃的希斯克利夫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流落于民间的“王子”,虽然身处恶劣的环境,干着男仆一样卑微的事情,却还是邂逅了美丽的凯瑟琳――他生命中唯一的“公主”。即便他们没能在一起,但是电影的最后还是让爱情超越了生死。这一切看上去多么美好。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体会最多的是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这与原著中的情节发展和所要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可谓大相径庭。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观众依然称其为脱离原著的文学改编电影中的经典,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构。

  再看2011年英国上映的这部《呼啸山庄》,就完全不同。首先,其将原著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阴暗、残酷和死亡等元素都清晰地摆在了观众眼前,甚至还夸大了主人公人性中的欲望,从最真实的状态再现了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以,可以说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在思想和内容上都重返了原著,不过其并没有被改编电影框架束缚住,而是通过一些自己的方式,巧妙地重构了电影剧情。例如其将小说中含糊其辞的希斯克利夫的肤色变成了黑色,也就将男主人公的身份定格为非洲裔黑人,就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当时社会等级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也为展现人性欲望打下了基础。但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又大篇幅地删掉了希斯克利夫回到山庄后疯狂的报复行为,转用凯瑟琳婚后别墅的美好来反衬宁静的环境和焦躁的欲望间的强烈冲突。这就是电影在给观众带来创伤体验的同时又照顾着人们的感受,并以此传达用理性战胜欲望的重要。

  对于艾米莉?勃朗特来说,小说《呼啸山庄》是她的唯一。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考验后,其被称为是英国小说界的“文化经典”。所以,很多国家先后将其改编成电影,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者思想。1920年第一版改编电影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出自好莱坞的1939年版的《呼啸山庄》极具“世俗神话”色彩,并已经成为一个世纪的经典。英国在时隔近一个世纪以后,终于再次涉猎这部本土经典,并成功地将其以另外一个视角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这两部对比鲜明的电影中可以看出,文学改编电影正在随着历史的变迁进行不断的重返与重构,并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返与重构

论文搜索
关键字:重构 电影 文学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