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当代美学阐释论文

中国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当代美学阐释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26

中国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当代美学阐释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13-01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哲学文化的审美对应物,是与自然最直接、容易亲近的艺术,其产生和构成离不开中国思想文化的特定土壤。历代山水画大师们通过山水画空间的营造,建构着诗意地栖居之境,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生命审美空间,指证着人们遗忘的家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与接受,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反省、反思的过程中,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归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绘画的主流的山水画,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稀释尘世间过于喧嚣的沉重――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淡泊”、“天真”的东方精神,抚慰心灵,带给人们轻松和恬静,在医治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上仍具有一种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山水画艺术的人生方式恰为儒家与道家精神的“中和”:山水画不仅是老庄学说在人生艺术上的落实,同时也是儒家经典在人生中、在艺术上的落点――正因为始终有醒觉的儒家精神,醉意的老庄精神才不至于“寂灭意志”(叔本华)或“狂肆意志”(尼采)所偏执,山水画才具备了“兀然而醉,恍尔而醒”的东方诗性品格。在中国当代美学的立场上,山水画作为人生关怀的一种文化调节形式,既超越现实又贴近现实。凭借其超越性,困顿于劳作的人们可以“乘云气、御飞龙”,任性灵解粘去缚,然而,艺术的逍遥游不过是诉诸审美方式和审美经验的暂时歇息,而非摈弃责任、不顾一切的永久出走。艺术超越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归返人生,让人们以健康的心灵更好地担待现实使命。中国山水画空间的自由、审美的超越,从来都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意义,亦承担着高尚的道德责任。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空间是儒道思想合塑共铸的文化结果,其间洋溢着亦“入”亦“出”的辩证精神。

  那么,中国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到底具备怎样的当代美学意义呢?

  一、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整体意识,以和为美

  在中国古人眼里,天、地、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所谓山水之美,在于不孤、不什、不薄、不泻,山与水相互贯通,相互滋润,达成完美的和谐。“山质有而趣灵”(宗炳《画山水序》)画家与观者要把握、要表现的正是山水的内在和谐与内在的生命的律动。如果说西方绘画看重的是细节表现,那么,中国山水画看重的则是对象的整体认知――画山水是借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追求一种异常广阔的整体境界。

  受此整体意识到制约,古人在山水审美上很少就事论事,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对象,而总是要仰观俯察,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局部到全体。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所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而旷落。……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眠……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移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如此穷观极照之下,人们对山水空间获得了无穷的发现和表现的快乐。在山水画家眼里,画山水就是反映、展现、参悟自然与人生,反映这一整体的艺术就是美的,否则就不美。这就是郭熙所说:“专于坡陀失之粗,专于悠闲失之薄、专于人物失之俗,专于楼观失之冗,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因此,中国山水画所注重的是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是对其整体性的一种观点,也是对人类私欲偏见的一种超脱,对精神悠然自得的一种提升。

  二、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生态意识,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所谓“生态意识”,其核心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那里,纵情于自然山水是永远的时尚,人们“性好山水”,“经日忘归”,从来不是被动地遭遇自然,而多是主动地追求自然,热烈地相邀自然:垒石、种花、引水、栽松、筑台、植柳……邀请自然山水进入他们的生活与生命之中。这种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的态度,宋代的郭熙如是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先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如你不尊重大自然,它将给你颜色看”――与西方生态学所传递的消极性信息不同,中国山水画诗意空间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山水自然不仅不会使人有压迫感,而且会对人的精神“发生”一种“安抚、释放”的作用,历代山水画家大都能尽享天年,也是得力于山水画中烟云的供养。在山水画的诗意空间里,优美的山野田园令人心旷神怡,赋予人们勇气和希望;林泉飞瀑诱发出对万象之源――生命的神秘感谢唤起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三、“山水有清音”――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尚清意识”有助于调整心态,医治“现代病”

  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特别是由庄学而来的魏晋玄学,可以说是“清的人生”、“清的哲学”。清既是宇宙的理想境界,更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因为相对于人为、雕琢而言,“清”就是自然、天然,是对“浊”的一种否定。它是一种超越意识,更是审美境界,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亲近关系。正如日本学者合山究所揭示的那样:“当人们对无聊乏味的世态人性感到厌倦时,必定会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眷念之情。此时此刻,如果静静地玩味这些中国的清言,它们如同摇篮曲一般温柔亲切地讴歌投身于自然怀抱中的山居生活的闲情乐趣,我们定能进入东方世界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幽深境界。”或许在当今习惯于高效率工作的现代人看来,中国山水画空间里表现的“尚清”生活无疑是过时了,但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否定精神、自由精神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捍卫,永不会过时。

  寄蕴于山水画空间的中国文化精神,其终归落实于人生,落实与人生的关怀,既让生活中有一点实在,也让生活中有一点空灵,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予中国人以出入生活、出入自然的变通智慧。现实世界亦因人的这种出入活动,由晦暗疏远变得澄明亲近,成为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山水画诗意空间的当代美学阐释

论文搜索
关键字:山水画 美学 诗意 中国 山水 当代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