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待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论文

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待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6

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待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07-01

  一、引言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设计职业教育更是一个年轻的事物,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高专工业设计职业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落实,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一直在虚拟与想象中游移,理论较多,动手较少,脱离实践与真实,这种状况一直是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急需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与企业,以及办学者关注且头痛的问题。

  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服务社会与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一定要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因此,国内许多设计职业院校及工业设计教师和工业设计工作者开始着手进行这件工作,并取得不少成果。如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设备及场所;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练兵场。但这些有的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有的做表面文章,不愿去下功夫进行深入挖掘,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于拓展。

  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任课教师对工业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有机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增加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的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获取知识,又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加强了所学的知识以及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与完善。

  (二)引进高素质的“多元型”教师――企业代培

  目前工业设计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工业设计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实战经验,直接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2.工程知识不足,缺乏技术开发的拓展能力。

  引进高素质的多元型教师是比较困难的,但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培养。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提出一种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企业代培。将企业预计开发领域结合院校研究的开放学术空间,共同承担未来设计发展课题,建立一种科研创新的“中间地带”,借力、互补、竞争、发展,我们相信,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的“共生”、“整合”

  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形影不离的,它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市场――消费百姓。二者的最大差距是工业设计的理论于企业的理解是一样,于院校的理解又是另一样,始终走不到一起。

  工业设计教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没能从根本上确立自己的社会价值地位,没有摆正设计专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关系。限于智慧,限于人才,企业最关心的产品功能的变革能力,产品结构与工艺技术的革新能力,产品设计市场定位能力,发掘潜在生活需求的能力,产品整体形态的创造能力等等只是停留在课堂里。直至所谓“艺术价值”、“高附加值”、“创新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概念的讨论与说教。

  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付出实际行动,与企业共存,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认清工业设计与企业发展的依存关系。相反地,企业消除对院校师生能力的质疑,大胆接收,相互融入新的血液,共生共存共求发展!

  (四)扫工业设计盲区――公益产品设计

  设计是人的造物努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们,早已从使用工业时代的“生存权”的工业设计走向信息时代甚至是后工业时代的“娱乐权”的工业设计。而中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和地区仍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他们没有工业设计,他们的基本生存仍是一大难题,更没有所谓的良好生存。工业设计不应只单单为企业而设计,更应把目光转向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公益产品设计。

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待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实践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践教学 服务社会 高职高专 高专 工业设计 高职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