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生存与突破论文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生存与突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11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生存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82-01

  方言类新闻节目就是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生活中的事,具有原生态、贴近生活的特点,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亲切感,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方言类节目的开展会影响普通话的发展和学习,影响青少年的用语,因此方言类新闻节目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在规模和形式上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

  一、方言类新闻节目生存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平衡原则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要遵循平衡原则,也就是方言节目和普通话节目二者之间的均衡,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目要统一其语言,结合不同地区的收视率来进行栏目的相应调整。

  (二)适量原则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不能跟风,要适量开展,对我国来讲,普通话是倡导的重点,方言也无需压制,如何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可以通过节目的收视率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适量开展方言类新闻节目。

  (三)信息平等原则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使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节目的播出必须要遵守信息平等的原则,一方面满足当地观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外地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在方言节目播出时添加滚动字幕。

  (四)精品化原则

  以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为例,本节目的收视率为其他新闻栏目的3倍以上,而相对于其他新闻节目的影响则比较低,由此可以看出,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成功之处并不在新闻上,所以节目的开展必须要遵循精品化的原则。

  二、方言类新闻节目创新策略

  (一)坚持与时俱进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在创作上扩大思维的空间,不能具有局限性。新闻节目的设计要紧紧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防止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二)扩大受众面

  要想提高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只凭借自身的先天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被广大观众熟知的,要想被更多人接受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提高主持队伍人员的个人素质,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把当地的特点生动地体现出来;其二,要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目前的方言节目大多数都为与民生贴近的内容,对于人们比较重视的内容却没有太多涉及,例如当地文化,所以方言类新闻节目要尽量提高艺术品位;其三,要设计易于理解的节目,可以在节目的后期加入字幕或简单的旁白,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节目的内容。

  (三)坚持品牌化道路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地方特色,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节目的不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为了使方言类新闻节目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品牌化的路线,可以从节目的类型、主题、主持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另外方言类新闻节目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必须要以提高文化品位为创新的基础,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防止相似的节目越做越多,在节目的设计上要抵制低俗,保障节目的健康发展。

  (四)节目形式的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提高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必须要把节目形式的创新工作重视起来,不断丰富节目的内容。例如探索类型的节目,常见的有动物世界、国宝档案等,由于节目定位明确而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当前方言类节目中类似这种形式的节目比较少。所以方言类新闻节目要使形式更加多元化,例如把当地具有地域特点的内容录制成节目展现出来,增强观众的亲切感,丰富节目内容的多样性,使节目的意义不断升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开展必须要把握好尺度,要结合当地观众的需求来开展新闻节目,可以采用方言和普通话节目交叉的方式进行,更好地满足不同人们的喜好,服务于社会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生存与突破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方言 突破 节目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