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论文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15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发展过程中,阶层分化明显,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显露,群体性、暴力性事件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也破坏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社会稳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稳定不仅是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正确的分析群体性事件,防控群体性事件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

  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社会转型期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的,部分群众聚集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性行为。目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爆发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到2011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由0.87万起上升到18.25万起,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稳定,破坏人民团结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损害政府形象,影响政治稳定。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别官员以权谋私,伤害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导致部分群众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目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快速传播,一些国外反动势力借此歪曲事实,丑化我国政府的形象,影响政治稳定。其次,破坏人们的心理和谐,传播负性情绪。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社会带来心理恐慌,使人们原本和谐的心理状态受到冲击,陷入担忧和不安之中。很多群体性事件都由原来的静坐抗议演变为打砸抢等暴力事件,给当事人造成心理创伤,影响社会凝聚力。最后,扰乱社会秩序,引发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爆发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上访群众采用封桥堵路的方式,严重影响当地交通,部分抗议活动伴随暴力行为,破坏公共财物,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引起其他群体的模仿,破坏法律的权威和社会和谐。

  (二)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

  我们要辩证的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一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由于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无处释放,在参与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损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把敌对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冲突双方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最终达成一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避免大规模的社会动荡,降低社会风险。另一方面,群体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不完善,提醒相关部门审视改革措施,正视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意见。群体冲突也带来了群体内的暂时联合,使不同的社会成分相互整合,把发生更大规模事件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二、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一)被剥夺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人们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对比,现实的生活与他们所期望的生活不一致时或是与其他群体的生活存在差距时,就会产生被剥夺感。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多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个体,他们会产生比一般个体更为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强烈的被剥夺感会带来悲伤、愤怒、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解与疏导,会持续激发不稳定因素,诱发群体性事件。

  (二)从众心理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从众对群体性事件的扩大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当一个客观事件出现时,很多个体都会持观望态度,外界的某种观点介入,个体或出于对该观点的赞同,或出于寻找群体归属感的需要,表现出赞同、顺从这一外来观点。而持相同观点的个体规模越来越大,对其他人会造成压力,更多个体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之中。

  (三)流言诱导心理

  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事情非常关心时,或者人们缺少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时就会产生流言,流言传播过程中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流言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流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当个体收到外来流言信息,本来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受到冲击,激起人们愤怒的情绪,使成员凝结在一起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之中。二是流言是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具有鼓动性,能够加强群体的力量。人们的情绪被鼓舞,更多的人受流言影响,加入到群体之中。

  (四)无责任心理

  正如勒庞所说“在群体中,个体的才智被弱化,他们的个性也相应地弱化了。”个体在独处时,思想比较理智、行为有所节制,而当他以群体成员出现时,原来的责任感就会逐渐消退,无意识因素产生作用,产生法不责众思想。个体站在群体中,处于群体的保护之下,需要承担的责任被其他成员分散,自我约束感减弱,采取行动更为冒险。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认为他们以一个整体形式出现,个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由群体承担。

  三、群体性事件的引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渠道,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性事件的背后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群众发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解决,合理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缺少理性沟通交流的渠道,问题积攒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心理,产生群体性事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平等的群众利益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扩大与民众的沟通渠道,认真听取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建立健全信访机制,定期进行民意测验和民众调查,做好民众心理工作。在工作中保持真诚、亲切的态度,认真的倾听群众的需求,依法执政,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二)及时化解流言,完善信息传播渠道

  流言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催化剂,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小道消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扩散,群众的情绪被流言调动,政府发布官方的信息未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因此,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和流言产生的开始阶段,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正确信息、澄清事实。政府部门建立正规信息传播通道,完善信息发布机制的建设,及时发布事件动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及了解真相的权利。

  (三)淡化情绪感染,消除从众心理、无责任心理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重视引导社会心理。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原因,根据政策、法规给出解决方案,对参与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疏导,引导他们通过正常途径解决问题。针对部分参与者的无责任心理,加强执法力度,让群众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面对群众的不理性行为,虽然不主张随便采取强制措施,但必要时也要强制封锁现场、制止不当行为,防止发生更大的人身伤害。对于事件的组织者发起者,要进行依法打击,必要时进行控制,以震慑其他参与人员。对于起哄者围观者的从众行为进行心理疏导与调试,通过思想教育说服他们不再参与不合理的群体行动,从而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展。

  (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做好群体性事件结束的安抚工作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宣传正确的心理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平稳度过这段时期。同时,对于侵害他人利益者严加惩罚,对于利益受损群体,建立公平的补偿机制,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同时,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建立普法专栏,利用学校和媒体宣传法制规范,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理智的看待问题,树立理性的行为观念。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复杂化矛盾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社会心理相关知识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群体心理,科学认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几率,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群体性 社会心理 群体 因素 事件 心理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