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论文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18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

  《乐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美学思想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世界音乐美学史上都占有独特、不可取代的地位。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之一。《美学》是他探索人类的艺术行为的精妙经典,其讲述字字重锤,句句如刀锋,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精确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可感性、弥散性,历经一百余年考验,几乎没有第二本书可以超过,几近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本文重点对《乐记》和黑格尔《美学》“音乐篇”这两部著作的共性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看到中西学术不同的研究角度,能够加深我们对它们的理解,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窥见音乐美学发展的若干规律。

  一、“心”“物”关系是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他们都论及“心”、“物”,都认为音乐的本源是“心”、“内心生活”

  (一)关于“心”的论述

  《乐记》之《乐本篇》,全文900多字,主要论述的问题是音乐的起源,故名“乐本”。其中多次提到了“心”,如:“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等等。

  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是很多次谈及“心”,认为“音乐的本源就是内心生活”“出自心灵的作品就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一切心灵性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产品。”等等。

  翻阅经典文献,我们见到最多的词就是“心”,还有一个“性”字。“心性之学”几乎是可以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主体的儒、道、佛三教的义理心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西方讲究思辨的理性精神,而中国讲“心上”的感觉。

  (二)关于“物”的论述

  《乐记》中多次提到了“物”的概念,既重视艺术的主体“心”又重视艺术的客体“物”,但客体的“物”作为作为感心的基础。把“物”放在第一位,激发人的内心,使主体产生心理的波动,从而产生音乐。战国儒家的“人化物也”的思想,在二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研究中都得到映现。黑格尔说:“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界”“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化物也”指外界的事物是“善”的,则人受其影响变得善良。如果外界的事物是“恶”的,则人受其影响也变得“恶”了。尽管他们的思想不一定直接源于儒家《乐记》,但却说明:只要是立足点相同,人类的认识是有其共同点的。

  二、都认为声音是外物刺激的结果,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情感

  《乐记》中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者,乐之象也”。声即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音乐最基本的手段和材料

  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三卷中也认为:“音乐却只能通过使一种占空间的物体的震动和往复运动来产生声音。”。他认为,声音作为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为标志的“这一个”现象而存在时,既不受意识的作用,也不受意识的制约,是独立却又和内心世界相关联而存在的。

  《乐记》与黑格尔讲述的声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声音都是外物刺激、作用的结果”,但客观的讲,黑格尔对“声音”的表述要比《乐记》科学、准确得多。他对“时间之于音乐”、节奏、拍子、旋律等概念具体而详细的论述,是《乐记》不曾涉及的。

  三、都论述了音乐的表情性,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感情,可以跟人的情感产生互动、并引起共鸣

  《乐记》把声的产生归因于“情”,“由人心生”这就肯定了音乐的感情性。不一样的情感产生不同效果的音乐,认为“哀、乐、喜、怒、爱、敬”这六种声音,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因为人心感于物,心才有所动,感情再由声音表达出来,按一定的节奏、韵律和形式来表现,这就是音乐。这说明了人们在不同的情感的支配下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由不同的声音所产生的音乐情感自然也大不相同。

  在《美学》第三节音乐的效果中,黑格尔首先分析了音乐的构成要素声音和内心情感生活必然能够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产生同情共鸣。接着,他还看到了音乐丰富的表情;“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

  黑格尔多从美学角度论述音乐的情感,但是,黑格尔只提及感情的类型,而没有涉及音乐表现在声上的不同特点。只要肯定了音乐的特殊领域及其程度深浅不同的表现,其在声上的表现特点就是不言而喻的,与《乐记》的上述说法异曲同工。

  四、都论及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认为“内容”(即“精神”)在“形式”之上

  《乐记》认为音乐的内容是礼、是“德”,而音乐的形式是“艺”(指的是“诗、歌、蹈、乐”),包括技术、技巧(节奏、文采等)。认为思想内容是主要的,而艺术形式是次要的。德行修养是主要的,掌握技艺、技能是次要的。而黑格尔也认为“音乐是形式,绝对精神是内容。”并以物质与精神的适合程度,以精神战胜物质的程度为依据来区分艺术类型的高下,这和《乐记》的理念非常相似。

  但是黑格尔在“音乐的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中对音乐的题材进行了划分:时间的尺度,拍子和节奏、和声、旋律,他对音乐的概述较之《乐记》更加详细、准确、科学。

  古代中国与古典德国,相差、相隔遥远,然而我们却在《乐记》与《美学》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意识形态、民俗等方面,看到了很多相似之处。

《乐记》与黑格尔《美学》“音乐篇”共同之比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黑格尔 黑格 美学 共同 音乐 乐记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