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73 -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3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璀璨悠久的传统文化,其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和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深陷封建专制主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寻求现代化转型。但基本以失败告终,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远远没有完成。

  十月革命开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了中国有志之士的视野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大大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基点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往深层次发展。

  从宏观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涵盖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它回答的是以何种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它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民族特色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互促进。它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与时俱进。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党能够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要确实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先进性转变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力量,必须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基点,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土壤与我国文化有着巨大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一直生活于西方文化环境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西方文化精神的烙印;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精神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三大思想来源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所以,要将西方情境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才能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再次,任何一种文化都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随着现代性不断向全球拓展,民族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靠近。在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稍落后于西方现代文化。但是,这种落后只是一时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为中国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旧的传统文化内部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难以产生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开放、自由、平等、创新、民主和科学等先进理念。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发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时代特点,获得新的生命,实现现代化转型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先进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必须有坚实的思想后盾,这个后盾非马克思主义不可,而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西方,所以其自身首先要实现中国化,这样才能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传承和创新中创造出新的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平台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华民族一直在遭受西方强势文明的挑战与冲击,各个方面都面临严重威胁。面对这一形势,我国无数有志之士纷纷探索国家发展之路,勾勒出无数解决危机的方案,却大多落于失败。直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先进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才开始走出生存窘境,焕发出新的生机。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启动现代化进程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由此导致一种两难文化窘境:中国要发展,必须学习西方,但如何在汲取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又不沦为西方的附庸,这一矛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长期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中,但是它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所以它成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近代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精神层面,解除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窘境。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夯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显得举步维艰。中国有志之士不断在“中”、“西”、“马”三者的思辨中思考着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文化发展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其具体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由此一来,要想顺利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有符合中国现实情况,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指导思想来指引其前进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动态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有理论创新的要求,也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落实,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自行摸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正好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涵盖了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对时代精神的弘扬。一方面传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催人奋进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培育了全新的民族精神。在现代中国文化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创造了无数个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国在世界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了文化土壤。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必须融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由此一来,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的思想,比如中国的“天下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指引,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了群众基础。目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也较低,这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先进传统文化教育人民、感染人民,可以从整体角度提升国民素质,促使人民用全新的眼光、新鲜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生根发芽,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传统文化 视野 现代化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