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儒家伦理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研究论文

儒家伦理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6

儒家伦理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研究

  一、儒家伦理观的内容

  儒家伦理是指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有序化的道德,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道理。儒家伦理观通过道德规范的形式表现出其基本内容。孔子把“仁”作为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其下放置“孝”、“悌”、“礼”、“信”等具体德行,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基于孔子思想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道德文明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这些道德规范渗透着。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在当代运用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看待这些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国马克思伦理观是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运用到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依托,不断吸收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精华而产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根本性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创造性发展和应用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三次理论飞跃,这三次理论飞跃使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成为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毛泽东伦理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观点。

  邓小平根据社会发展的各种状况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建设。邓小平伦理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中国社会的道德面貌焕然一新,新的优秀品质不断产生和强化,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江泽民伦理思想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的要求,并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

  在21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要求以人为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是继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之后又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与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时期两者的契合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契合

  1.“以人为本”的实践观与惠民思想的契合点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我国人口组成中农民占了很大部分比例,农民安居乐业与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是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惠民思想的思想家之一。《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面对社会动荡中民众生活的疾苦和无保障状况,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子路》“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以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注民生、施政惠民是儒家伦理观中“德治”政治道德的代表,也是“中国历代明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共识,更是历朝历代统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惠民则是人本主义的直观表现。“以人为本”的实践观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人本主义特征。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切实的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以上原则,就必须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现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落实、实现这些原则和目标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以惠民思想为代表的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观中的优秀成分,使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共同作用,无疑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2.两者契合的现实意义

  第一,使我们注意到,必须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古代到现在,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真正的达到稳定与和谐,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我们要从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才是关键。

  第二,我们在进行物质建设的时候也要关注精神建设,一个国家中国民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荣辱。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深度,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第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努力减少各种开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丰富。农业仍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在农业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制定各种利民惠民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二)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合

  1.大同思想和和谐社会的契合点

  “大同”一词,始见于《礼记?礼运》一书。书中假托孔子之口,描述了“大同”社会之种种。归结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是“天下为公”的;在人事制度上,是选举制的,“选贤与能”,传贤不传亲;在精神文明方面,人与自然是应该顺应“礼”的,“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大同”是物质极大丰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治安上,“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然《礼记》中关于“大同”的这段话并非孔子本人所说,但这段话与孔子的思想的确是有些联系的。作为一个提倡、推崇“仁”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中确实有一些大同的因素。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及“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三次会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发展、再创新的结果。“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仔细的进行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古代睿智的思想家们的大同理想与当前的和谐社会构想有许多契合之处。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个体的福祉始终是社会关心的焦点。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良好的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以期给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有利于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与当今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契合点。

  其次,大同社会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在孔子的大同社会理念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都不会因为自身的弱势而被社会所遗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每个对幸福生活有所诉求的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会造成一部分人丧失资源优势,成为在竞争中缺少竞争力的弱势群体。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现实社会生活中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两者契合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它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今天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与前人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古代的大同思想与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这一伟大事业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能够让我们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避免了盲目乐观,消除了消极意识。在传统大同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激励下,我们应该为我国早日建成繁荣稳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它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崛起的标志。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进行扬弃。这就要求我们明确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契合的,必须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创造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必须能开拓民族胸襟的。因此,应该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念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建构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富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息的新道德。

儒家伦理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伦理观 伦理 儒家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中国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