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论文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6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社会工作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发展并逐渐成熟于西方的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其后开始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更是受到国家重视,开始在多个领域开展开来。然而,社会工作毕竟不是产生于中国,这一舶来品并不与中国社会完全融合。尤其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伦理观上有不少冲突,这限制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大力推广。因此,必须解决这些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中的伦理困境,才能大力推动这一制度的运行。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中就包含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伦理思想,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传统的伦理思想能够为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

  一、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概述

  在弄清楚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之前,我们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剖析,明白其真正的含义,这样才能更方便进一步探讨。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助人活动,十分注重专业伦理价值。学者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种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强烈的助人观念驱动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伦理价值相关的社会互动。

  那么什么事社会工作者呢?根据《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它用从事社会工作和专业两个特征来指认社会工作者。”王思斌在《社会工作概论》中初步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这一概念目前成为国内社会工作学术界较为通用的界定。

  王思斌将社会工作的伦理通过“应用伦理”和“职业伦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的社会科学,其实践包含特定的价值观和信念,他们成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原则和指南,这些就是专业的应用伦理……职业伦理就是一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关于伦理价值的内涵,王思斌提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在现实中就是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守则为标准。”进而,他通过对各国社会工作者守则的归纳发现伦理应包括以下十二项标准,即“尊重案主权利”、“验收案主秘密”、“公平服务大众”、“重视同事工作”、“恪守公私分明”、“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众福利”、“共同执行守则”。

  对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学者们的解释大多是援引自雷蒙(Reamer)所提出的定义,即“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当然,学者们并不是仅仅只有这一种看法,国内学者,王思斌教授就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指有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它也是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个体与群体、个别与一般、革新(或变迁)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具体体现。”

  但是不论怎样去界定这些概念,其本身实质的内涵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体现在社会工作者身上的伦理价值内涵也大同小异。依此,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困境也成为所有社会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一)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分类

  有些学者倾向于沿用雷蒙(Reamer)所提出的分类方法。“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会涉入不同层面的伦理困境。”具体的将困境分为直接实务中的伦理困境和间接实务中的伦理困境。直接伦理困境包含:(1)保密及隐私权,(2)案主的自决权与专业父权主义,(3)对不同对象的忠诚,(4)专业界限与双重、多重关系;间接伦理困境包含:(1)有限资源的分配,(2)专业伦理与法律、法规的两难冲突,(3)研究与评估所涉的伦理困境,(4)揭发机构或同事的不当伦理行为。

  也有学者在此观点上提出了不同见解。他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还有些过于繁琐,而且不能给人一个对于伦理困境种类的整体直观印象,故而尝试从整体上将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伦理困境依据其特点划分五大类,同时考虑到伦理困境起源于价值观的冲突,而一个“困境”本身也表现为一种冲突的情形,因而每一种困境都以“冲突”的形式来表述”,即划分为目标的冲突所造成的伦理困境;忠诚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责任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角色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利益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的工作,也是一项面向社会实践问题的工作,在其专业实践中必然会涉及诸多的伦理问题。弗兰克?M.洛温伯格(Frank M.Loewenbrg)和拉尔夫?多戈夫(Ralph Dolgoff)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一个包括社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个人(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价值观、社会工作机构价值观的复杂体系。在现实社会工作环境中,当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发挥作用时常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冲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认可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特点的一系列价值。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二者应当一致。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伦理相关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者不可避免的冲突。可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是受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价值观念。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行方式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内在之间存在冲突。由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涉及到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每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要求又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反映到社会工作价值观上就会导致社会工作价值观本身的矛盾和冲突。以社会工作中的尊重与保密原则为例,它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为案主保密,但是它同时又要求保护第三方不受伤害。可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生冲突从而使杜会工作者处于伦理困境之中。

  第三,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事业的催化剂,当他们被赋予专业责任时。他们就启动了可能实现专业计划和目标的过程”。所以,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必须要遵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从原则上说,社会工作者应当遵从、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使个人价值服从专业价值,并按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要求为案主提供服务。然而在实务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不仅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也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个人的文化教育程度等多维度影响。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可能会与专业价值观不一致。

  第四,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案主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需要契合。然而在现实环境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可避免地与他生长的环境和成长的经历有关。社会工作的对象大部分是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与社会主流文化不相容.特殊的心理、社会地位很容易使他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而使社会工作者处于两难境地。

  三、传统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由于社会工作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一直在沿袭甚至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导致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伦理困境。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价值、思想等对这些伦理困境均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尤其是当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这些儒家思想对其有很大的帮助。

  儒学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和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据。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思想以儒学为主流。”“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儒家文化直接产生于中国历史社会,与其他各种学说比较最能反映和体现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和中国人具体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就社会工作而言,它是一种根植于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制度补充,是一种科学助人的行为和方法,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挥个人、家庭及组织潜能的重要的职业。基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本质,儒家文化的整个价值体系包含着很多可以与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相契合的基本特质。

  (一)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可以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偏离进行修正

  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出发点就是利他主义。而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利他主义理念的典型代表。孔子的伦理思想用一句话概括是:“志于道,据一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者,爱人”,孔子的“仁”要求人们不仅爱自己的家人也要去爱其他人。这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理念。《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仁”的论述,其中最为重要有两条: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有所利,也要让别人得到它。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欲望、要求、意愿出发,推己及人,实现融汇贯通的境界,就是“仁”。“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更是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的要求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和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所有的老人和孩子等。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是受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价值观念。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正义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为他人福利无私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行方式,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因此,将社会工作直接本土化必然会导致社会工作价值发生偏差。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博爱,爱一切人”的思想必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可以对社会工作内部价值之间以及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进行修正

  “以和为贵”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人际关系准则。“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儒家的出发点是个群关系、人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孟子则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在社会工作中涉及到多个相互关联的人,社会工作者应向涉及的各方明确自己的角色,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尽量减少任何利益冲突。

  而“和”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和而不同”,在主张和谐统一的同时,支持和主张在这种和谐共生的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他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趋向和助人意愿,不断寻找时机和努力采取各种办法耐心的做思想工作,而不是放弃努力,由对方去自行其事。

  (三)儒家思想中“礼”的思想可以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修正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治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礼治的另一个原则是“尊尊”,就是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对一国之君的服从。亲亲是宗法制原则,尊尊是等级制原则。在“亲亲”和“尊尊”两者之中又特别强调“亲亲”,这是因为“亲亲”中的子弟孝顺父兄,下级服从上级已包含了“尊尊”。后来儒家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孝”是“德之本”。在孔子“爱”的思想中,他认为爱人行动的首先应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将这种对亲人的爱推导出去,爱别人和众人。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家庭伦理关系中的“礼”出发,阐述儒家思想中的“礼”可以对整个社会家庭伦理价值的修正。   1. 夫妻关系

  《礼记》中讲夫妻关系主张“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一记?昏义》),这是说夫妻关系是其他家庭关系的基础。儒家对于夫妻关系的要求是,“夫为妻纲”。妻子是依附于丈夫存在的,这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的要求。现代的夫妻关系是有着很大变化的,越来越多的夫妻主张两人地位平等,所有的事情是两人通过商量来决定。夫妻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2.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儒家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描述是“兄友弟恭”,处理兄弟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友爱。“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长兄的地位是仅次于父亲的。儒家是比较注重长幼顺序的,主张长幼有序,不得超越长幼的界限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孟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孟子?万章上》)也就是主张,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儒家是十分看重血缘关系的,主张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关系是最牢固的最应该珍惜的关系。中国自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但是,儒家的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的理念是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的。这些传统家庭伦理的精髓是不能丢掉的。

  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父慈子孝”是儒家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界定。“孝”也成为人伦中最重要的环节。社会工作中“孝”伦理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和广泛的。孔子在对“孝”进行解释时讲过,“父在,观其行,父残,观其道,三年无改于父之志,此谓孝矣”,这是主张子女对家长的绝对尊崇。子女对家长的孝还有一个:“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家长地位在整个家庭中是绝对的权威。而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孩子的地位开始升高,家庭中是孩子处于主导地位,父母处于从属地位,加上计划生育使得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地位更是无形中被抬高了。孩子地位的提高和家长过度的溺爱给中国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很多人为了自己选择了不生孩子,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儒家文化中的“父慈子孝”,我们还是应该一定程度的遵守。

  四、结语

  建立与发展伦理守则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本目标和关键。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研究与制定一套系统、可操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是相当重要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国人道德约束与伦理规定的文化根源。它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困境的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参考价值。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论文搜索
关键字:儒家 社会工作 中国 伦理 困境 传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