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应对基督教传播的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应对基督教传播的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24

高校应对基督教传播的对策研究

  教育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于现实的科学调查都显示如下事实――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基督教在我国青少年人群,尤其是高校中不断传播的一个诱因。有鉴于此,无论是从科学理论还是客观现实的层面分析研判,应对基督教传播的有效方式绝不是“堵”,而应该“疏”;不应对青年学生进行更多的限制和制约,而应给予其更多的引导和教育。对于高校来讲可以参考如下措施:

  一、进行科学宗教观教育

  首先,无论愿意与否都要承认的是,青年学生之所以能够接受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媒体掌握着宣传主动权这一客观现实决定的。这一主动权很自然的体现在青年学生喜爱的电脑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广义的媒体中,比如宗教建筑、言辞、画面等等,这种有意无意的标榜都必然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潜意识”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西方媒体关于基督教乃至自身发展史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存在“自矜”的嫌疑:讲述基督教“博爱”精神,却很少涉及“猎巫运动”和宗教裁判所的愚昧和野蛮;提倡“勇气”,却对当年“赦罪符”与十字军战争的贪婪和无知极力美化;强调“原罪”,却为血腥残忍的黑奴贸易和“西进运动”披上田园牧歌式的优雅。凡此种种,恰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崇拜源自盲目”,从近年来的大多数调研报告和相关论述中可知,多数青年学生的“基督教信仰”属盲目崇拜或者“赶时髦”式的崇拜,就信仰深浅来讲远未达到“信徒”的程度[1]。更有甚者,有些理工类学生连“上帝能否制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这一著名命题都未曾听闻。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

  采用“疏”的方式,在高校开设宗教史研究类的选修课,使青年学生对于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变宗教信仰为专业和科学的理论研究,那么受过多年现代科学教育的大学生就必然会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类宗教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会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而采用“堵”的方式,更多的约束和禁条只会增加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宗教的神秘感,反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会起到“为渊驱鱼”的反效果。

  二、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信仰属于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同样具有“遗传性”,都必然只适应某些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华夏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余年而不绝如缕的文明体系,必然有其存在和繁衍的理由。可以说“修、齐、治、平”的传统文化之种存在于每个华夏子民的灵魂深处,存在于父母亲人自襁褓即始的言传身教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即便我们从未学习或使用过繁体字但却能轻易的看懂繁体字写的文章或书籍。因此,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为已扎根的树木浇水培土,而基督教的传播却可以理解为树木移植,如要保证这个树木能够存活,其难易程度不可同日而语[2]。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很容易的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有数千年世界一流强国的历史,在我们的文明雄踞于世的同时,很多西方国家还不过是蕞尔小邦。一边是自秦以降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政教分离”模式下的持续强盛,另一边则是中世纪西方“政教合一”、“神在人上”的基督教所导致的混乱不堪、民生凋敝,通过这些史实,则无需赘言,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我们的文明虽然号称兼收并蓄,对于其他文化成果具有很明显的包容性,但排他性还是必然存在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会形成事实上的“先入为主”:即以明末著名天主教徒徐光启为例,他以儒家的“仁”来理解基督教的“博爱”,披上基督教外衣的儒家学者从本质上讲还是儒家子弟。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客观的讲,接受了多年无神论教育的大学生居然开始信仰某种宗教,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现今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眼球经济”,很多网站为“吸引眼球,牟取利润”而不择手段,这对于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3]。目前的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僵化,窠臼太深,不能或不敢回应青年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很多工作照本宣科更无法吸引注意力。

  二是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在西方媒体掌握大部分话语权的客观条件下,网络为基督教的传播给予了更大的便利。单就传播效果来衡量:网络的灌输从时间上要大于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时间,而方式上则更是花样翻新,因而其效果要远大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思想领域的入侵或称洗脑就在所难免了[4]。

  三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社会现实也让青年学生对只讲正面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疑问。

  在这几种情况交相作用下,青年学生转而它向,寻求精神慰藉,最终信仰宗教也就顺理成章了。有鉴于此,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重力点应有如下几条:1、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呼吁立法机构应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推行网络实名制,给虚拟的网络以更完善的限制和规则,净华和规范网络空间。2、要严格履行国家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关规定。信仰自由不是传教自由,高校不是合法的传教场所,应依法规范学生内部的传教活动。3、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多的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不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和干预,而要以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引导大学生对宗教进行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以更科学、更现实、更细致、更人文的关怀抵制基督教在校内的传播。

高校应对基督教传播的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基督教 基督 对策 传播 高校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