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08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野不断宽阔,出现多学科共同繁荣的局面

  最近几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开始兴起传播,成为多元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探寻解决办法。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同样涉及多个领域,其视野非常宽阔。进入新时期,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者都开始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在他们的努力研究下,收获了很多成果,使得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公共研究的繁荣现象。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在中国不断取得飞跃,与之相关的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研究范围在不断延伸,在多个领域都收获了可喜成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本身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形成了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分支学科组成的比较完整学科体系。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境

  (一)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发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却无突破性进展,数十年来都没有举世闻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出现,这种现象与中国极为壮观的专家学者数量大不相称。而在西方国家,最近数十年来却有大批的世界级哲学泰斗涌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二)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缺乏学术精品

  中国的高等院校并没有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教师每年都被要求有新的科研成果,否则就很难留职在校。而校园外真正能够放下心来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又少之又少。相对于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难直接产生经济利益,且财政经济拨款额度甚微,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上的结果就是,国语追求速度和效率,故难创作出学术精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路径上面临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分为原理修补工作、名著解读、对比研究和分支应用四种路径,而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四种路径也面临很大困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补工作困境来看,教材体系几乎没有变动,一些新编教材也只是注入了一些实例说明,教材内容大量重复。

  再看经典名著解读,经典名著只是德文直译的中文版本,难免与原著产生偏差,很多学者受学术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也很难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真谛。更严重的是,学术研究中还有很多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存在,他们忽视对世界的改造,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如与中国哲学的对比研究、与西方哲学的对比研究以及与其他学派的对比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全面掌握每个领域的学术知识,全方位打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我们倾尽一生也很难完全透彻研究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一些进行对比研究工作的专家通常会存在某一学派的信仰,他们用自己信仰学派的理论观点去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难免有失公正,甚至误解扭曲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分支应用上也面临很大困难,分支应用包括经济哲学、生存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分支交叉学科通常强调实际应用,并且要求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条件下进行,反之则无法称为应用。所以分支学科用的前提必需是学者拥有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海量的关联学科知识储备。由此可见跨学科知识背景对专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分支应用遭遇的最大问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应用需要开辟全新的领域

  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将马克思主义延续下去,积极探寻新的领域,将马克思主义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突破就没有未来,我们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顽强生命力。目前,中国在分支应用新领域的开拓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学者已经开启了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分支应用需要落实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心人、理解人,最终解放人性,实现自由发展。伟大的马克思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以人和人的日常生活为落脚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注重个性化研究

  现实生活中最基础的个体是人,由于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实践活动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但马克思哲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故应该尊重差异化,追求普遍共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个性化研究。近年来,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都与个性化研究有关。如高清海所说:“哲学经典通常由哲学家个人创作而成,或许每名哲学家都是依据自己的解读去前行,尽管足迹不够整齐,步伐不尽一致,但汇总起来,也许就走成了一条道路,也就有了哲学的发展与繁荣。”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出路 困境 时期 研究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