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论文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21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相关部门在近几年不断增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一定的改进,为了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客观公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我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认定管理方案,诸多高校在对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且遭遇一定的困扰。某院作为一个超过本三分数线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样认定工作中也有诸多疑问。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 诚信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认定工作的关键资料。在整个工作实施中,难以有效利用调查表进行贫困生的确认。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填写申报信息时未提供真实的数据;②部分管理部门未能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开虚假的证明材料。近来高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基本原则的欠缺,也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1.2 认定程序不规范。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 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层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 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业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程序。通过专业的管理方案进行整个贫困生认定工作。该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作为此次认定工作的评价标准,进而全面有效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二是注重推荐。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基本的申请资料,很少采取他人推荐的方式。主要是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和自尊心,通常不愿意被他人知道自身的情况。因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三是,注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经济困难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正常来说,单亲比双亲家庭贫困,下岗职工比在岗职工家庭贫困,有疾病成员比无疾病家庭贫困。一个家庭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有高收入家庭成员患病需要大量医药费或家中有许多孩子等情况,会使他们的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成为贫困,这样的学生可以算是经济困难学生。

  2.2 规范贫困标准,建立中心数据库。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府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 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先学校与生源地未能全面交流,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开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导致产生虚假的贫困证明。基于这种情况,需由政府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相互配合,创建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管理方案。并由贫困生生源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进行此次认定工作的确认,避免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相关的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2.4 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 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府、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 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3.2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发布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发布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 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档案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因为父母下岗没法支付学费,一个城市里的孩子在刚进校时成为其所在学校的特困生。一年以后,孩子读大二了,父母有了新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那么孩子将不再是特困生。而有的学生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自然灾害等情况变成经济困难学生。因此,我们应及时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相应的调整助学的措施以及资助的等级。除此之外,对该项工作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掌握,进而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精神支柱。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将其初始阶段中不精准的信息从其档案中去除。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是无法真实的乔装贫困生其内在的根本品质,通过与该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接触与了解,从其言行举止中能够判断出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在发现上述情况后, 应及时调整已建的档案, 并且改变资助对象或资助力度。

  因此,科学有效的执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整个工作实施过程中是否客观公正、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可行。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贫困生相关的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创建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执行方案,针对贫困生的具体需要,还建立基金管理机构。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高校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出差的机会,组织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尤其要对存在异议的贫困生家庭条件进行精准的调查与分析。在整个工作执行过程中,若发现相关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需将其资格进行取消处理。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对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再次认定,避免虚假信息存在,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高效性。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困难 高校 家庭 经济 学生 工作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