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产业创新的政策取向论文

产业创新的政策取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10

产业创新的政策取向

  一、 引言

  一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该国主导产业的升级。但是,主导产业的升级需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市场从需求方面引导了主导产业的升级;而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着主导产业的转变。而产业创新既改变了产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又改变了产业的市场需求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创新,对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文献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在1972年提出了产业创新理论,他在《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一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具体内容,并建立起了产业创新理论的初步基础。此后,马克?道格森(Mark Dodgson)和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合著的《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对产业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本质、创新的部门和创新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可以说,对产业创新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除此之外,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 von Hippel)在《The Source of Innovation》一书中,重点针对产业创新的主体,进行了相对具体的阐述和分析。目前国外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体系领域,包括波特(Porter)、布雷斯齐(Breschi)、马勒尔巴(Malerba)在内的各位学者等都对产业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的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在产业创新的基础理论方面,严潮斌(1999)从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技术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等方面探讨了产业创新的发生原因及其具体内涵,并初步根据产业创新主体不同,归纳为国家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俞海山(2002)从创新的内涵角度,分析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陆国庆(2004)对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在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柳御林(1999)比较分析了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两方面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吴贵生、李纪珍(1999)分析了“从产业层次上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而在较为前沿的产业创新体系方面,张治河、胡树华等(2006)首次提出构建产业创新系统,他们从产业创新系统的组织构成和创新流程角度,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具体包括了产业创新环境系统、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政策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王明明(2009)则从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出发,指出产业创新系统应该包括系统目标、三个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系统环境。我国的产业创新研究尽管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但相对而言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产业创新研究,都没有对产业创新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徐佳宾(2007)在分析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产业创新进行了相对具体的研究,并对产业间创新和产业内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并没有进行明确地区分。从产业创新运行机制角度,明确产业内创新和产业间创新的差异,对于更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了解和掌握制约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才能为主导产业升级提供长足的动力。

  三、 产业创新的内涵

  产业创新自从弗里曼首次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对产业创新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说,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主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将产业创新归为技术创新的过程,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和扩散,使得新的产业技术在产业内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以个体创新行为带动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更新,从而实现了产业的创新;(2)产业发现说,市场对于高技术产品或者新产品的需求,促使了产业的技术进步,随着新产品的开发而形成了新的产业,这种新产业的产生被称为产业创新;(3)产业升级说,这种观点来自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升级理论,该学说认为产业升级是产业组织创新、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的过程,其内容与产业创新具有相似性,因而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创新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4)企业创新说,企业是产业创新的微观主体,产业创新最终是由企业来实现的,该学说认为产业创新是企业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以企业利用自身判断,对产业未来发展的预见来构想未来的产业轮廓,进而培养企业自身的产业核心能力来促使构想的产业变为现实的过程。但是这四种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

  产业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两大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稀缺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等一系列的创造活动的过程。从产业创新的参与主体方面,可以分为国家、部门和企业;从产业创新的内容方面,又大致可以相应分为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从产业创新的动因方面,可以分为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供给推动。目前,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的内容和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忽略了产业创新的内部和产业间运行机制,也缺乏对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协同作用进行研究,具体比较产业内创新和产业间创新的差异。

  四、 产业内创新的运行机制

  产业内创新是指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单位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它主要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即产业内企业推进产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方面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目的是通过产业内企业的创新努力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在不依赖外部资源的前提下,其创新的过程一般如图1示。   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技术的创新,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模仿领先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但是领先企业必须扩大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投入,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独自承担研发风险。而对于原有产业的生产要素,一方面,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企业需要在采购更大规模或者更先进生产工艺的设备之前,必须进行资产设备更新,即上图所示的①和②环节;另一方面,对于劳动力而言,主要是技术工人,为了适应新的产业流程改造需要,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以熟悉新的生产过程,也就是③和④环节。所以,从产业内创新可以看到,即使企业遇见了未来的市场需求,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成本压力。产业内创新中的资产沉没成本和工人的学习成本,这些都是中小型企业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领先企业虽然也有这个资源转换的过程,还要时刻警惕跟随企业的追赶,承担率先创新成本,但是它们相比于中小型企业,往往更容易可以得到外部资源的支持,以缓解产业内资源流动的压力,首先,第三方研发机构的支持将会大大降低技术研发的风险,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消除了自主研发的不确定性,其次,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使得资产更新和转移更为迅速,最后,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可以在保证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生产线,改造原有的生产流程。所以,在领先企业主导的产业内创新,对于成长期产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产业而言,产业内创新已经无法满足行业领先企业的需求,缓慢增长的市场收益无法补偿高成本的产业内创新,其往往通过业务的延伸和多角化经营,向其他产业进行发展,进行产业间的创新。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市场是由大型领先企业所主导,虽然产业处于成熟阶段,产品利润率相对较低,不具备进行产业间创新的实力,然而进行产业内创新仍然是现实的出路。中小企业出于市场预期的考虑,尽管外部资源如资金、先进技术不太可能惠及这些弱势企业,但是仍然可以吸收领先企业所淘汰下来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的模仿和创新,从而逐渐缩短与领先企业之间差距。相对而言,有效利用产业内资源的流动,其创新成本会比较低,而且领先企业对于跟随企业的排挤也会随着其战略重心的转移而减弱,这个时候便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

  通过对这两类产业的具体分析,也充分体现了产业内创新的特点。产业内创新是建立在自身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在领先企业的创新主导下,技术、设备、人员逐渐向产业内其他企业转移扩散的过程。虽然领先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创新风险,但是相对于中小型企业,其往往能获得较多的外部资源。随着产业本身的不断发展,这种外部资源会出于市场利益的考虑而慢慢减少,成熟产业内的领先企业往往会面临创新成本居高不下和业务延伸困难的窘境。国家有必要依托产业调控力量,对这类企业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产业内创新是其必然的路径,而且对其而言,创新环境相对宽松,可以依托产业创新活动中领先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由于其不具备市场势力,在产业内往往会受到领先企业的排挤,领先企业通过技术封锁、人才储备机制等手段限制资源的有效流动,直接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创新资源的流动,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

  五、 产业间创新的运行机制

  产业间创新是指企业从原有产业向新产业领域进行业务延伸和拓展的过程。这种业务的延伸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企业在原有产业链基础上进行纵向垂直一体化,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内部化,实现企业交易成本的节约,减轻原材料采购和市场销售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是指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业务,进入一个与原有产业相关程度不高的产业,实现产业内资源的多角化经营。

  对于前者而言,就是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创新,具有相对明确的创新收益预期,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自身的渠道优势,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可以通过模仿和战略合作获得,最主要的创新障碍是专用资产的转换和相关技术人才的限制。这种产业间的创新减弱了资产更替的可能性,企业往往不会因为进行纵向延伸而缩减自身的生产线,关键在于外部资金的获取。而对于技术型劳动力而言,企业也需要吸收外部人力资源,因为企业规模随着产业链一体化而不断扩张,必将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现有劳动力技能的增长,无法满足产业创新资源的需求,因此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创新必须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和人员技能的积累,或者通过外部资源的获取来进行,而无法通过现有产业内资产和人员等资源实现创新过程。

  而对于产业内企业通过自身创新,则不同于向产业链之外的产业拓展。这意味着,企业考虑到产业即将处于衰落期,将以牺牲一部分市场份额,来实现在新产业领域内的市场开拓。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企业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如上图所示,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一部分A产业的实物流必须转化为资金流,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产业内的其他中小企业对此存在较大的需求,关键是②环节,能否顺利地进行,取决于新产业内企业的竞争行为。同理,在技术和人才引进方面也会受到限制,为了避免外来企业的进入,产业内企业往往会提高行业进入壁垒。这就迫使产业内的企业首先整合内部资源,通过自身的人员培训(③、④环节)和技术研发来推动产业间的创新,从而进入新产业。所以,这种产业创新无法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依靠内部资源来实现。

  综合以上两种产业间创新情况,则充分反映了产业间创新受到外部资源的约束较大。由于自身所处的产业位置不同,两类主要的产业间创新呈现出巨大差别。当领先企业依托产业链,进行纵向的产业间创新时,由于自身的渠道地位,往往受到外部新产业的限制较小,主要的障碍在于产业内资源流动的滞性,所以,必须依托外部相对容易获得的资源;而当企业进行横向的产业间创新时,尽管其加快了自身产业资源的流动,也可以从外部第三方机构获得相关的技术和资金,但是往往在最终进入环节会受到新产业内企业的阻挠,而不得不依托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进行艰难的多角化过程。所以,为了推进产业间创新的进行,企业需要必须依托完善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共同作用,来降低进入产业的准入条件,以实现产业间资源的充分流动。   六、 产业创新的政策推进

  相对于产业间创新,产业内创新更加容易推进,尽管存在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但是产业内资产通用性相对较高,并且在行业中介组织的调控下,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内创新的进行。而产业间创新所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由于产业资产无法投入新产业内使用,原有产业内部自身的资源流动受到了限制,因而,很难构建中介组织来推进产业间的创新。

  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产业内创新和产业间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两种重要形式,既要提高产业内的创新能力,又要提高产业间的扩散能力。产业内创新资源的积聚,有利于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而产业间创新资源的扩散,则有利于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目前我国的产业创新管理缺乏高效互动的机制,在这方面国家有责任推进产业创新进程,为企业进行创新指明方向。首先,应该明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的方向,针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鼓励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创新;其次,推进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创新要素的流动,完善技术引进和转化机制,加强第三方技术科研机构与产业生产部门的联系;再次,减少政府的行政垄断,降低产业准入条件,为产业创新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创新关联主体的合法权益;最后,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在产业内资源流动和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为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研发合作、人员交流搭建平台,推动设备、技术人才的资源流动,规范行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七、 结论

  根据产业创新方向和创新机制的差异,可以将产业创新区分为产业内创新和产业间创新两大类。无论是产业内创新或是产业间创新,都会影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并且资源的流动总是会遇到诸多的障碍。产业创新遇到的障碍可能是由企业本身的属性造成,也可能是产业内部和产业外部的竞争者的行为所导致。政府部门和行业中介有责任为产业创新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竞争基础之上,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产业创新资源的供给,加快产业创新资源的流动。因此,产业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具体行为,还包括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它们之间只不过是分工的不同,所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不同。在国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业创新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优势。

产业创新的政策取向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取向 政策 产业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