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7-19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金融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金融的运行与经济运行相互交融,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金融保险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支持服务促进作用。2011年江苏省委文件《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文件)的出台对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为了金融市场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文章以下将对淮安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江苏省淮安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

  1、淮安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淮安市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2011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以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就像是一座灯塔,指引淮安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表1是淮安市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从表1中能明显看出近10年间淮安市经济总量翻了近5倍,无论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都翻了3倍,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2、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

  随着淮安市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淮安市场。2009年交通银行淮安分行的开业揭开了多家银行进驻淮安市场的序幕,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和广发银行以及苏南多家的农商行相继进入淮安金融市场。截止2013年末,淮安的银行市场共有各类型银行31家。在各类银行机构不断进驻淮安市场的同时,淮安金融市场上保险类和证券类金融机构数量也是不断增加。目前淮安金融市场共有37家保险公司和7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竞争主体的增加在加剧行业内部竞争的同时也使得淮安的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繁荣。

  表2是淮安市近10年来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业务情况,其中证券行业因为业务量较小且数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忽略。从中能明显看出,近10年来,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扩大很快。从2004年到2013年,存贷款总额增长了5倍多,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近4倍;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也不慢,保费收入从11.6亿元增加到42.8亿元,保险密度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211.1元增加到2013年的774.0元,说明淮安市居民平均每个人花在保险上的钱是越来越多,这不仅说明老百姓的经济条件变好,更说明大家的保险意识变强,金融市场发展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的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淮安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淮安市1995―2013年来的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文中采用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y)作为衡量淮安市经济增长的指标;金融市场发展一般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银行方面的主要指标是存款和贷款,因为存贷款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只选取了贷款(X1)指标;保险市场方面选取了保费收入(X2)作为主要的市场发展衡量指标,因为淮安的证券市场规模较小,至今没有上市公司,所以对证券市场的分析此处暂时忽略不计。实证分析中所有的数据来自于淮安市历年的统计年鉴。

  2、回归模型的建立

  鉴于上述分析,为了研究淮安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用Eviews6.0软件以淮安市GDP(y)作为被解释变量,贷款总额(x1)、保费收入(x2)、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

  数据输入软件得分析结果如下,得回归方程:

  GDP = 36.79896 + 0.85247x1 + 0.23025x2

  其中x1贷款总额,x2保费收入。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可决系数R2 =0.992486,经过修正的R2 =0.991484,均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F检验值990.5762,相伴概率近似为0,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形,对应的t值分别为5.27、5.15,p值分别为0.0001、0.0001,说明作为金融行业的典型代表,银行贷款总额和保费收入的有效增长会对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3、检验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淮安市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是否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文章对经济增长GDP、贷款总额(RL)和保费收入(BS)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在贷款总额与GDP、保费收入与GDP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我们发现他们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它们是非平稳数据,所以要进行差分处理,进行一阶差分后发现它们都通过了检验。在做协整检验时,贷款总额与GDP、保费收入与GDP两组都通过了检验,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它们的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贷款总额与GDP都拒绝了原假设,而且它们都在95%水平下通过了F检验,说明贷款总额与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银行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符合银行业贷款业务刺激实体投资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的格兰杰原因则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使得金融行业获得发展。而从GDP与保费收入的因果检验来看,GDP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保险行业的发展,拒绝了原假设,但对BS是否是GDP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却无法拒绝。   4、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统计和检验结果,回归方程的所有检验全部通过,说明贷款总额和保费收入能够较好地解释淮安市经济增长的情况。回归模型中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5247和0.23025,表明,淮安市贷款余额和保费收入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的效应,贷款余额每增加1亿元,淮安市的GDP会增加0.85亿元;保费收入每增长1亿元会带来GDP0.23亿元的增长,相对来说,保险市场的发展对淮安市的经济增长影响小一点。另外,各种检验也得出淮安市的银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经济增长可以带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而对保费收入是否是GDP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却无法拒绝,这可能与保险行业的资金投资流向的特殊性有关系,保险行业的资金主要是流向宏观经济市场,而且淮安市的保险公司都是分公司子公司,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权利基本上掌握在总公司。

  四、对策和建议

  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为了淮安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能更好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也为了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金融支持平台

  淮安市政府在当地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不同金融机构各自的特点,正确协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政府应该研究确定一系列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可以考虑一定时期内免征印花税等等。

  2、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系统性风险

  一是要优化信用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和信用村镇评定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信用宣传活动,竭力打造“诚信淮安”新形象。二是要优化执法环境,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努力维护金融债权。三是进一步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信力,优化市场中介服务环境。

  3、培育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工具

  政府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优化重组、收购兼并的方式达到上市条件;引导优秀的中小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通过改制上市,进入国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淮安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建设的特殊时期争取市政债券发行机会,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4、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完善保险市场

  淮安的保险市场发展规模相对江苏省其它城市要小得多,保险行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但是发展空间特别是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潜力应该很大。虽然保险市场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增长没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可忽视。要加大保险宣传,增加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引进更多的保险专业机构,促进保险与其他金融市场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优化淮安的金融市场结构,充分发挥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淮安市科技支撑项目(HAS201307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证 增长 金融 分析 发展 经济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