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让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并不难论文

让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并不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07

让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并不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81-02[ZW(N]

  [作者简介]马玉乐(1974―),男,河南安县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当代的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生活学习中,正确运用并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一线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马原课”)不仅是政治课,也是人生课。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不仅教给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认识自己,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然而从全国高校来,受到学生欢迎的马原课教师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教师在上面挥汗如雨口干舌燥地讲,除少数学生认真听课者外,大多部分学生却是在睡觉、聊天、玩手机、看其他书籍,或者干脆“失踪”。马原课的逃课率一直位居大学各课程之首也就“理所当然”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是全国“一片红”,而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线天”的尴尬境地,不得不引起广大马原课教师的深思。

  二、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马原课是理论性很强的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理论性十分强的课不好讲,但并不等于讲不好。学生排斥马原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内容重复

  大学阶段的马原课的内容与高中阶段重复,大部分已被学生以应试的形式学习过。尽管大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深度都比高中系统全面,但只为分数的应试教育的灌输方式,使富有哲理、充满激情、令人耳目聪明的教学内容完全被题海战术、机械记忆所替代。另外,马原课与其他思政课在内容结构性方面存在着重复。如:马原课中的唯物史观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重复,马原课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交叉。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反复的出现,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不愿意听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教条化下的“满堂灌”

  不少教师认为马原课的内容就等于“世界观+方法论”,没什么可讲。本身学生的兴趣就不高,加之认真准备教案困难,与原理相关的热点案例又不好找。在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头到尾地对要点、原理做简单的阐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为吸引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会播放一些视频片断,但播完后也不展开讨论,学生仅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其他一无所获。在网络上也能看到不少教学视频,遗憾的是,授课者有的整堂坐着讲,有的站着不动讲,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更是罕见。而且这些教师的共同点是:目光一直不离开教材或电脑、表情和神态一样古板严肃、讲课语调一直不紧不慢不高不低。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指导学习和生活的伟大使命在这种“传声筒”式的、教条化的、乏味的教学模式下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

  就大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学识,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探求解惑能力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不再轻易接受或者放弃某一事物,而是客观冷静的进行理性选择。以怀疑、讨论、争辩等的方式进行马哲教学,他们一定会乐意接受。实际恰恰相反,本该充满活力、激烈争辩、思维大碰撞的探求哲理课却变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一言堂”,即使举一些例子,也是完全圈定在对马原的绝对信任之下的,根本无法展开讨论,更不用说争论了。

  三、让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其实很容易

  对于马原课教师而言,不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进行互动式教学,放权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争辩,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怀疑。学生动起来了,课堂自然就活了。

  (一)对学生热情亲切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自教师的工作激情,每一位教师只有保持年轻的心态,并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才能让学生充分信任和接受教师的热情,也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一走上讲坛,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微笑满面的扫视教室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一股暖流射到了自己,顿时感到一种亲情般的温暖,这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瞬间增强。然后就用幽默的、热情洋溢的、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正道”,从而主动迎合教师。尤其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更要设计好开场白,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告诉学生自己的电话、QQ、信箱、博客号、微博号等,用亲切和蔼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完全感到讲坛上的不是教师,而是朋友――亲切的朋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给学生留下。

  (二)创新课堂模式,师生共“唱”

  马原课中的许多哲学观点和原理需要在过程探究中明白和生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在闹市等公共场合通过问答辩证法探索具有普遍性的善和美德等;柏拉图和他的学生经常在学园里自由平等地讨论哲学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内容的讲授时间不能太长,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的时间不可太短。简单的知识点就让学生自己看,重点难点或者认为值得商榷的,就展开讨论。无论是世界观的还是方法论的最好不要直接以结论的形式讲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学会追根求源。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探究,他们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同时还拥有了成功感。这样每一个原理才能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思想武器,为他们在成长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三)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

  一位合格的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要紧,但绝不能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讲马原课不难,但要讲的“有滋有味”确实不易。学生不想听自己的课,不要一味责怪学生,应多从自身找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面对心不在焉的学生,教师应像农夫学习――全面研读马列类专著、吃透并深挖教材、把握时代脉博、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教材与社会生活的完美对接……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的“青草”武装自己。当教师登上讲台并充满自信地用满腹经纶的知识讲给学生时,即使语言不幽默,没有微笑,与讲台下面的同学没有互动同样也会语惊四座,学生也一定会乐意听讲。“百家大讲堂”中的那些名嘴们虽然表情蛮严肃,但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引得粉丝一大群,就是这个原因。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因为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课堂上才能确保讲述内容的准确性、实用性、贴切性和趣味性。面对理论性很强的课,倘若我们脑中知识羞涩,课堂上全疲于应付,甚至难以招架,理论讲解常出错误,学生一下子就能洞察秋毫,那时无论怎么想方设法地讨好学生,学生也不会买账。

  实现中民族的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必须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其成为全民族的思想武器,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自发地参与到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之中。愿承担此重任的教育同仁们,一定要下大力气修炼“内功”,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用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热忱的爱与学生交流。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马原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让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并不难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概论 不难 原理 爱上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