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论文

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0

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改以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通过详细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的原因,为之后的内容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打下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出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了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本部分研究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主要调查样本,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第一,课程目标方面。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都是单方面的强制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正确对待事情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都放在社会政治本位上,忽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这些都无法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发挥出来,更严重者,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所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目标设定存在着社会政治本位、忽略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些不足,新课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结构方面。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结构都过多地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众多繁杂,严重缺少整合性、均衡性和长远性。课程的开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主,不同的地区对于学生发展的要求不同,要实事求是、综合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而我国开课情况相对来讲较为单一、没有对综合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提起相应的重视。虽然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视了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对此又有强调,希望高校能够合理的安排、均衡性的把握课程的开设。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我国学校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方面过于繁重和陈旧,而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新课程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从课堂的学习转向社会发展的实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更应该倾向于和现实生活相近,这样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所需知识,从而学习到真正在社会中实用的技能。

  第四,对于高校开设课程的评价。我国课程的开设过多地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死读书、硬读书,片面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教师也只是要强制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培养,而且教学评价的主体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无法作为评价主体,长此以往,评价结果未必能够真实全面地进行评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影响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课程评价这一环节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课程评价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第五,从高校开设课程管理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总体上是全国统一的,地方上并不能自主地选择开设课程。各地由于文化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地区侧重点不同等原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各地实行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单一的课程不能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因材施教成了空谈。新课改对此作出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当地需求,在选择开设课程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新课改强调,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地方、学校可根据当地特点,灵活开发或选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

  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

  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特别要求了教师不仅需要置身于教学,并且需要研发课程,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前文可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非常重要。这不会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要求。由此可见,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随课程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

  (三)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依照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不断地改进。要结合学生与社会的基本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架构进行系统地处理,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不但要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改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增强。这是由于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已经将课程实施方案完美地赋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才能为将来适应和引领汉语言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以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学习最终为了服务社会、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等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培养、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教授热情、有力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本质优势,综合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着力点,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难、旧、杂”等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对于课改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所做工作仍旧不够,将每一个措施当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还可以划分成若干的子系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细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针对问题的成因,该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有: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扬弃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正能量;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加大教育投入,拓展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课程理论,破解课改复杂性等。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子系统的整合。本研究只是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大致的改革对策,在每一个子系统内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下一阶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语

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言文学 选修课 高职 语言 建设 文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