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论文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0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

  一、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现象

  中国历来都以诗词之国著称,诗词在我国文学领域的地位自然不容分说。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以诗词开篇和收尾。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是抒情诗与田园牧歌出现的渊源。民族特质始终决定着该民族的艺术特质,田园牧歌的抒情方式即为华夏民族的民族特质决定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学艺术最基础的特质。悉数中国文学史,由先秦至宋元明清,不管作品还是作者,他们所彰显的文学艺术特质皆是代代流传、沿袭下来的。就文学形式而言不管是诗文小说、悲剧喜剧还是高歌颂德或者痛斥责骂,其文艺特质均以民族血脉为切入点并且多为创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堪称我国文学艺术的魂魄。如身遭小人谗害终被流放但以身报国的《屈原》有香草美人的始终相伴;苦命鸳鸯刘兰芝与焦仲卿无法白头终老,双双以身殉情,故事是凄凉的,但结局的“枝枝相覆盖”与“仰头相向鸣”却透着唯美的氛围;一身才气、满腹诗书的李白一生困于知己难逢、伯乐难寻,但却有美酒与神仙的日夜相随;《西游记》中四师徒虽一心向佛一路斩妖除魔节节都属打杀、搏斗的场面,但仍不乏“八戒娶妻”这样诙谐幽默与“趣经女儿国”这样柔情似水的桥段;《红楼梦》里林黛玉积怨成疾,惨死之后黄泉路上却有若隐若现的乐声与“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夜色追随,凄凉中带着田园诗歌的情调。由此可见,文学艺术的诗化美不单单拘泥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之中,中国文学的各种领域都有体现,这种诗情画意之美在蒲松龄的《聊斋》中也是无处不在。

  二、《聊斋》中的诗化美学

  (一)创作与情感中诗化美

  无论是小说写作还是咏诗作赋,蒲松龄都有着超高的造诣。现存蒲松龄的诗仍有一千多首,《聊斋》这部不是诗作却胜似诗作的小说作品是蒲松龄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聊斋》艺术价值的根本和其美学精神的精华。正所谓诗化的情感方能称为真正当之无愧的情感,直接借助诗词来抒发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聊斋》创作中情感和作品诗化美的集中体现。如描写《林四娘》一节,作为一个情感极为丰富之人,可以说作者塑造的女主角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凄凉的情诗。主人公林四娘心怀大明王朝被颠覆的惆怅伤感之情,是一个以“悲”为中心情感的亡国女形象。作品中间结尾部分共有三个大篇章,分别为:“度曲”“述旧”及“赠诗”。“度曲”创作过程,作者一面借助国家败亡、物是人非的音调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沉痛之情,同时又通过“歌己,泣下”表达四娘此时此刻悲悯至极的精神状态;一面又通过描写四娘的家人在听闻其歌后“无不流涕”的伤感画面进一步渲染了作品悲凉的创作气氛。描写“述旧”部分时,作者先是描述四娘在祸难中惨死的命运和她在自我介绍时经常泣不成声“哽咽无语”的伤悲;进而又在不经意间强调四娘满腹伤感、悲凉之情时仍不忘青灯佛光前为国诵经,从而以“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四娘内心的凄苦与哀怨。“度曲”和“述旧”两个篇章的情感描写显然已经将林四娘悲凉、凄婉、爱国的艺术形象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作品最后一部分“赠诗”中,凭借数十句精妙短小的诗句,将以上两个篇章的情感直接带入诗中,升华为诗的意境,倾述“泣望君王化杜鹃”的潺潺哀伤和“谁将故国问青天”歇斯底里的怒嚎,全文至此,林四娘的艺术形象已经被全然诗化。

  (二)《聊斋》中的诗情美

  蒲松龄在创作过程中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寻以及诗化创作和情感的抒发是《聊斋》中诗情美出现的源头。《聊斋》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性情至善至美之人,他们身上体现的美也正是作者向往的各种美好的集中表现,甚至文中阐释的人与自然相融的海纳百川的气魄皆为诗化的人性之美――诗情美的体现。《聊斋》的诗化美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其次是源于作者本身的诗人才子之气。蒲松龄笔下的抒情如写诗,例如,作者对婴宁这个人物颇为偏爱,因此,他将此人放在一个如田园诗般美妙的诗情画意的环境里生活,进而塑造一个有着诗般情怀的人物,正所谓情景相生。再如江上一别后的芸娘和王桂庵,饱受相思之苦的王桂庵“行思坐想,不能少置”,思考所有芸娘可能去的地方。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梦到自己身处一座充满诗情画意之美的小江村,那里灯火阑珊、衣架当门、红蕉掩窗……朦胧中一位温婉俊美的女子飘飘然地走近,王桂庵定睛一看,此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他日夜想念的芸娘啊!如此精致美丽的诗情画意如文学中的诗词仙境般奇妙。《聊斋》本身就有着抒情诗般的特质,其情感的表达往往以含蓄、婉约见长。《聊斋》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其作品的一唱三叹、情节的循环往复和人物泣涕惆怅的倾诉,这些为作品情感的升华添砖加瓦,是营造感人心脾的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尽管《聊斋》的创作形式与诗歌无关,但其如诗般的情节展示已经到了诗化美的最高境界。如《阿宝》一节,为向阿宝展现自己的一片痴心,文中首先描写孙子楚为阿宝砍掉自己手指的情节,紧接着安排其魂魄跟随阿宝回家,最后让其化作一只鹦鹉常伴阿宝左右,一系列相似的情节以“爱”为核心,循环往复不断地加强,进而把孙子楚对阿宝浓浓的爱意推入情节的最高峰。还有描述黄生三翻五次的以诗言志向香玉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的情节,连城因乔生而经受的几番生死等都无不在情节循环往复中透露着作品诗化下的抒情美。

  (三)《聊斋》的诗境美

  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感情的刻画,借助人物性格彰显作品内涵,通过人物情感诠释作品核心是《聊斋》创作中的又一特色。也正因如此,《聊斋》又被赋予了新的美学特质。除上文涉及到的林四娘,还有阿秀、香玉、白秋练、公孙九娘、乐仲等。这些人如珍馐佳酿般体现着作品的诗情画意之美。例如,作品《香玉》中描写主人公香玉遭难后重生的情节: “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折;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才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这种花美如人,人美似花的境界是作品特有的一种重生形式。这种精巧唯美,奇妙而又独特的构思让世人对蒲松龄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又多了一份惊叹。然而作者以黄生的视角来描写香玉重生的全部经过,进而黄生激动不已的欣喜之情又无处不在,这种巧妙独特的安排是情境交融的最佳展现。再如,作品《小梅》在描写主人公小梅第一次出现在众人视线中接受家人朝参时的“庄容坐受”,满座众人无不“共视座上,如悬观音图像”;作品《宦娘》中描写道士抚琴的“百鸟群集”;以及《晚霞》中叙述晚霞同阿端相约时的“莲花若盖”等,均借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创造美妙和谐的诗境之美。这般将具体事物描绘的如诗如画,以环境为中心突出作品诗意美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但作为小说体裁,能创造出这等丰富诗意的作品却是屈指可数,《聊斋》堪称这方面的鼻祖。抛开《聊斋》中我们能够感知的意境,不难发现其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镜花水月无处不在,这也正是该作品诗化美的另一境界――诗境美。同时这种美也是《聊斋》中最为典型的意境创作。   三、中国文学的诗化价值分析

  (一)文学领域诗化美随处可见,深入人心

  中国文学的诗化并非单独而存在,它是同中国艺术甚至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诗化美学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像音乐中充满唯美诗意的动人旋律;舞蹈与诗词的相互配合与阐发;国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作品中的典范《二十四诗品》都无一不与文学中的诗化艺术交相辉映。甚至我国的对联、格言、谚语、历史常识、哲学思想等均以诗词的形式呈现。由此可见,充满诗化的生活环境已经浸染了国人的心灵,而文学领域的诗化仅仅是其中之一。

  (二)文学诗化美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就我国文学领域而言,中国文学的诗化是加深中国文学抒情性并使之发展为我国文学艺术代表性特色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对世界文学界而言,诗化美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一大亮点,为世界文学增添了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光彩,奉献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形态美,为世界文学宝库添光增彩使其更具活力,内涵更为丰富。所以说中国文学的诗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在促进和提升我国诗歌的抒情美与音乐美方面,我国文学的诗化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文学的诗化美是其文学领域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通常来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诗词文化底蕴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学特质的综合反映。诗化的音乐性特色使得诗词作品本身具有了语言上的依赖,但是各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文化都各不相同,因此品读诗歌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品读原作。就像翻译后的作品往往少了一份原滋原味的感觉一样,中国文学作品的诗化美、抒情性和其中的音乐美是根本无法用翻译的语言表露出来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学作品最为出色的地方。中国文学的诗化将文学作品的抒情高度和音乐纯度重新定位,这点是其他国家文学作品所无法超越的。

  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的诗化其实是利弊皆有的,本文主要侧重于诗化了的美学价值泛泛而谈,主要讲述的是其优势和价值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浪潮的方向如何推进,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仍旧会代代沿袭下去的,因此新的文学佳作也会绵延不绝。就《聊斋》而言,该作品的诗化美有着超高的艺术美学追求,无论是作品情感的诗化、创作的诗化还是作品中人物诗化的一生和生存环境都贯穿整部作品的始末。这种朦胧含蓄的诗意美为后人进行诗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语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聊斋 美学 中国 文学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