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新闻图片如何还原历史论文

新闻图片如何还原历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5

新闻图片如何还原历史

  一、新闻图片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图片是信息的集中储存体。

  基于人们对图像的直接反应和记忆规律,人们对于图片传递的信息接受度最高,而且记忆时间最长。对受众来说,在传递信息中新闻图片比文字符号更具有直接性,新闻图片对人们的视觉产生的是直接的冲击力,在传递信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闻图片中,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新闻图片由于观察角度、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等原因获取的信息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张新闻图片,不同的人会获取不同程度的信息量,新闻图片中所储存的信息量总大于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量,所谓“一图胜千言”,也正如《图像证史》作者伯克所说:“图像往往可以表现出当时的人可能习以为常而在文本中不屑提及的细节。”从新闻图片中获取的细节信息指导专家学者来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因此,新闻图片所捕捉到的信息量是其他方式难以做到的。

  (二)新闻图片在新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图片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凸显,在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中,文字的权威性逐渐丧失,单单文字描述会让人觉得枯燥和乏味,缺乏佐证。而新闻图片本身简单直观、可深度挖掘的特点会更好地吸引人们的关注,直接调动读者的兴趣,激发大众群体对新闻的参与性,他们可以从新闻图片中发现和解读更多的东西。同时,新闻图片的纪实性能够增加新闻报道方面的真实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事件都能通过新闻照片进行传递信息,新闻图片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赢得了广泛的读者,也确立了自身在新媒体新闻形式中的地位。

  二、基于新闻图片真伪进行实例分析

  新闻图片在传递信息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片后期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随着1990年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第一版面世,图片处理技术已经家喻户晓,图片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假图片层出不穷,国内的“周老虎”、“藏羚羊”,国外的“伊朗导弹试射”、“萨科齐拆柏林墙”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我们如何对新闻图片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和研究方法。

  新闻图片造假的常见原因有四种:首先是利益驱动,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作品发表和获奖,并以此为途径再获取金钱、荣誉、职称的晋升等;其次是自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忘记或忽视了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再次是造假成本低,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和拼接等门槛很低;最后是他律氛围弱,行业中缺乏管理机制和处罚措施。不管是处于哪种原因,新闻图片都需要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以还原历史,以下将从新闻图片常存在的五种问题进行去伪存真分析,从而还原历史。

  (一)有关“修改新闻图片”问题的实例分析。

  1.改动细节。

  这是一种常见的“篡改”图片的手法。通过改动细节而导致图片内容的失真,素有俄国教皇之称的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在出席一次活动中的照片就明显存在改动痕迹,我们应该注意到他手上那块价值30000美元的Breguet牌手表竟然不翼而飞(图1)。

  教会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信徒的奉献,一个宗教领袖戴上这样一块价值不菲的手表,确实有损东正教的形象。作者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使得图片失真,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2.偷换内容。

  偷换图片内容从而造成信息失真,由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偷梁换柱已是信手拈来。2008年,伊朗进行导弹试射的图片后来就被人们发现,原来还有一枚导弹出现故障没有如期发射(图2)。

  伊朗因为发展核武器而受到西方国家的指责,最后在2010年受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史上最严厉”制裁。2008年正是伊朗核问题的发酵时期,这个节点试射导弹也是对西方国家指责的一个正面回应。但伊朗的其中一枚导弹没有发射成功,为了家丑不可外扬,偷天换日的本领一施展,却严重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

  (二)有关新闻图片的“摆拍”问题的实例分析。

  摆拍属于比较早期的图片造假技术,摆拍中人和现场都是真的,但整个场景却是被摄影者导演出来的,人在镜头中的动作和表情,物体出现在镜头里的时间、顺序、数量,都按照摄影记者的意图出现。另外,有摄影记者因为错过新闻发生的时间,为还原现场而摆拍,但这同样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同步的,如果时间改变了,新闻也已失真。

  大跃进时期,为了迎合时政,安徽省枞阳县虚报亩产8000公斤,粮食都移植在一起,人都可以在上面行走。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知晓亩产8000公斤是没有根据的,不过又一张摆拍而已(图3)。

  (三)有关新闻图片的“拼接”问题的实例分析。

  假图像拼接技术是将数张不存在重叠部分的图像拼成一幅大型的无缝高分辨率图像的技术,从而随作者的意图去传达错误的信息,歪曲事实。例如:2006年全国闻名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图,在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网友普遍质疑,该图所标①处有红色拼接纹,②处在火车经过的情况下,藏羚羊依然直线前进与习性不符,③处两张应该摄于不同月份的照片却呈现相同的角度和纹路。后经记者本人证实,确实为拼接图片(图4)。

  (四)新闻图片“只现局部”问题的实例分析。

  图片剪裁技术是只展示图片的局部而未展示图片的全部,从而表达了和原作者不同的信息,违背了新闻写实的要求。2009年9月14日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幅资深摄影师David Hame Kennerly 拍摄美国前总统切尼的照片,画面中,切尼正在用餐刀切砧板上带血的牛肉。该页上,杂志编辑还仿切尼的语气写到:“我是切尼,周日在福克斯电视台回答提问。那么关于那些(CIA用酷刑虐待伊拉克人)事件,超出了法律的范畴,你都对此不反对,是吧?”后来原图作者肯纳利声称这是他在切尼女儿家厨房拍摄全家用餐的情景。原图片记录的事实却被扭曲,读者被严重误导,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图5)。   (五)新闻图片“被误读”问题的实例分析。

  刘易斯?海恩有言,“虽然照片不会撒谎,但撒谎者却可能去拍照。”照片原本不假,可是如果文字说明不对应或不准确,也会生成假图片。有些编辑会把一张年月已久的照片配上新近的文字发表,以虚假的面目再生。或者对一张不知根底的图片进行所谓的合理想象,刻意渲染或随意诠释。例如:2009年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发布一张旧照片,显示他正在凿柏林墙,声称自己于1989年11月9日用铁镐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结果后来人们发现,这张“珍贵照片”竟然是在柏林墙被推倒后拍摄的,而法新社1989年的报道甚至显示萨科齐到达柏林的日期不是11月9日,而是一周后的11月16日(图6)。

  《挟尸要价》一图反映的同样是新闻图片被误解的案例。2009年10月24日,湖北三位大学生救人溺亡,《华商报》记者张轶现场拍下照片:画面上,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交谈,表情木然。《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穿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图7)。

  三、如何从新闻图片中还原历史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采用新闻图片研究历史存在的一些陷阱,即图片处理技术让图片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其真实性,甚至传达完全错误的信息从而沦为假图片。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辨别图片真伪的能力和方法。而从新闻图片还原历史的方法笔者认为包含了这些基本要素,下面我们将从这些基本要素来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

  新闻图片创作的历史背景关系到它出世的前因后果,是我们确认该图片是否为研究历史的可采信证据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新闻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都是某一历史时刻的情景,该历史时刻的重大事件、国家政策、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各种信息都会或多或少的融入图中,从而能够和该图形成某种程度的互证,如上文所说摆拍中,亩产万斤的图片是在当时中国自上而下的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面世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这种图片更让我们看清当时的浮夸风的盛行情景,七年超英,十五年超美的口号却没有一点科学决策的依据,只会催生这样的“神图”。

  (二)文化习俗。

  新闻图片的拍摄时所在地的文化习俗也和该图息息相关,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所在,如东亚地区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影响,欧洲则是信则得救不信则下地狱的基督教宗教文化,中东地区属于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的范围。

  (三)政治环境。

  当前政治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孰优孰劣历史自有公论,但新闻图片在拍摄角度和后期加工处理上或多或少会有政的烙印。上文提到的伊朗在2008年试射导弹时有一枚并未成功,但最后来了个移花接木,成功补漏。但我们也不难找出其中的政治原因,伊朗已经身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声讨中,导弹能否成功发射一定程度关系到伊朗国民和军队的士气。伊朗为了提升国民士气,也让这张图片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四)作者。

  任何作品都是出生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但是作者并不能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完成拍摄。当我们采用某张新闻图片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时,也不得不考虑作者的主观因素。作者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尤其是拍摄目的我们都应该一一核实,以便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目睹真实的风采。

  (五)推理逻辑。

  佛家有语,因果不虚。任何事物都有其来龙去脉,我们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更有助于我们能够去伪存真,还历史一个清白。前文中的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声称自己亲眼目睹了柏林墙的倒塌,但是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正确推断出该照片其实拍摄于1989年11月16日,而不是柏林墙倒塌的11月9日。这张图片后来成为笑谈,但也在新闻写实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六)现代技术鉴定。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图片造假技术的兴起必然也会带动图片鉴定技术的崛起。笔者在下面总结了四点:第一,图片的透视是否合理,因拍摄角度不同,图片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形,我们可以观察图片中是否有事物不符合该图片的变形程度;第二,图片比例,合成照片中,各张照片中人事物的原缩放比例是不同的,调整后的比例也可能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第三,光影关系,合成照片中,把一个逆光拍摄的人或事物拖到一个侧光拍摄的场景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其明暗关系不正确。地上的投影可以伪造,但是其上的光影关系很难处理;第四,假如我们能够获取电子图片的情况,采用文本格式将其打开,可以看到其中的软件处理痕迹。上文我们提到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图的漏洞就被网友轻松从技术鉴定角度挖掘出来。

新闻图片如何还原历史

论文搜索
关键字:如何 历史 图片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