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论文

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7

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84-02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解奋斗的目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凝固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萌芽,逐渐形成,并在新的形势得以继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一、从党的十六大到2004年底,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萌芽时期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并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先后六次提到“和谐”二字,例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仟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这是“和谐”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和谐”二字由此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册,这不仅是我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全面论述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决定》还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外,《决定》从五个方面对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至此,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社会思想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标志正式提出。

  二、从2005初到2007年初,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时期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此次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首次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至此,党的和谐社会思想得到进一步丰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同时,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并把“促进社会和谐”确定为规划的重要任务。贯穿“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和谐社会思想逐渐形成。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进一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强调“我们要都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决定》还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主要任务以及确保完成这些任务的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它不仅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而且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这也标志着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三、从2007年以来,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形成后又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中得以继续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一起写入报告,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报告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同时,报告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报告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强调要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这也表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十七大之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鲜明主题。此外,报告还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些都是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阐释,表明党的和谐社会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行了论述,强调“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这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着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继党的十七大后,进一步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破口,表明了党的和谐社会思想扎扎实实地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提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一论述,是我们党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就“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报告还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报告强调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以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要求全力保障与改善民生,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些都是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阐释,表明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有了新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社会思想形成后又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中得以继续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党的和谐社会思想,使该思想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十六大以来,党的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在新的形势和实践下与时俱进继续发展,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借鉴;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论文搜索
关键字:谐社会 十六大 中国共产党 中国 共产党 以来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