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论文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04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后人的不断整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教育财富,可谓是我国的教育先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积极的价值。

  一、孔子学生观主要内容

  (一)有教无类的平等观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产生的差别都是后天教育与环境造成的①。“性相近,习相远”便足以说明这一切。他认为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论年龄、国籍、贫贱、贵富。在孔子的弟子中既有比他小六岁的颜渊,又有比他小47岁的公孙龙,有出生富贵的自贡,又有穿衣都成问题的曾参,还有坐过牢的公冶长。在《荀子?发行篇》中有描写孔子弟子的言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因为孔子认为,只要有心学习,“自行束侑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雍也》)。这里便有人认为要孔子收自己为弟子,必须有东西奉上才可。其实不然,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也成了孔子最引以为傲的弟子。南京工程学院汪秀丽博士认为这里的“束侑”应该指的是拜师的礼节,并不是一定要收取学费。正是因为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才能出现“孔门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这样的盛况,为后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亦师亦友的民主教育观

  孔子在生活中对待弟子就像朋友一般。“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敞开心扉,毫无隐瞒。孔子不仅在生活上如此,在学业上也鼓励弟子提出看法,那一句“当仁不让于师”就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学生观。孔子认为,在真理面前,学生就应该勇于坚持,敢于超越权威。就像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也没有必要谦虚忍让。孔子还曾经批评过颜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认为颜回从不抵抗老师,没有提出过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对他没有帮助。

  (三)因材施教观

  孔子认为要教育好一个人,必须对他有充分的认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从各个角度了解学生的道德风貌、个性、才能、兴趣等,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内,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细致观察,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每个弟子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铩は冉?》),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因此,他主张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教化。“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职业道德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会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如教师职业道德是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从师德调整的关系上看有师生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同行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②。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那么其他方面例如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都会出现问题以致误人子弟,长此以往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有以下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

  (一)深切关怀学生

  孔子“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不因外界条件鄙视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的和谐环境。在《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一共有23处,但表扬的评价都达17处之多。表扬是为了鼓励学生,批评也是为了激励学生,采取鼓励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这种“师爱”便是师德的灵魂。

  简单来讲,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所有学生并对他们一视同仁,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随意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签。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有不同的偏爱好成绩学生的方式。例如,按座位分,好成绩坐前排,后进生自然坐后排或者教室两边;按回答问题的频率分,老师留给好成绩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认为给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无疑是浪费时间;按参加活动类型分,老师会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参加一些比较有学习或竞赛意义的活动,而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参加打扫卫生之类无须动脑的活动;更有甚者,老师因为学生家庭背景或送礼的贵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论语?季氏》有一句话“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说明圣人孔子都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儿子,所以多教给他学问,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视同仁。因此,我们应该杜绝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坚持关爱学生这样的原则从事教学。

  (二)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自古以来,人们就受到“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影响,使教师的地位处于绝对权威性的位置。教师与学生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学生惧怕教师已成为常态。虽然现在兴起了民主的教育方式,宣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言,考试方式由许多主观题代替了八股文一样的考试方式。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取得的学习效果我们有目共睹。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凭借渊博的学识与阅历,形成了一套认知与评判标准。但孔子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学生的发现与见解未必不如老师。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欣赏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标准要求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书育人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正常健康发展③。我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行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怎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呢?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的基础是“以身作则”,学生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说的就是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教导作用。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种很抽象的人生态度,但我们可以通过他外在的行为表现推测他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例如,在仪表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否穿着整洁,在天津南开中学有对教师仪容仪表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④。若一个教师对仪表形象都不在意,则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他对教育的敬重之意呢?在语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教学用语是否规范有逻辑,发音是否清晰准确,音量音色音调是否具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在行为举止方面,我们可以看他在紧急情下是否临危不乱,坐站姿是否端庄精神,教学手势是否运用得当,表情是否丰富自然等。总之,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并反省检讨自己所作所为是否都达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⑤。有人把“因材施教”等同于“因财施教”,体现了某些老师的功利眼光,这是必须严令禁止的。“过度的平等只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一刀切”显然不适合用在教育层面,需看到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才是每个老师最应该的追求。正如孔子因材施教才教育出了各行各业的弟子。另外,教师应对反应慢和成绩差的学生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精力,不因学生曾经犯过的错或者缺陷而看不起他们,坚持学生是动态发展的,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观,从横向与纵向方面看到学生取得的进步,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个性发展方案,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本条件

  作为后人敬仰的一代大教育家孔子,他的学生观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与学习。作为教师,桃李满天下是我们的梦想。教师形成学生观对他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彻他的整个教育生活。其中,教师良好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保障因素。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各方面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努力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局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洽师生关系,适时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孔子 职业道德 启示 道德 教师 职业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