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论文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3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21世纪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因此,各国都实施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此背景下,我国香港地区也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背景与历程

  1997年以前,香港的课程设置与英国非常相似,学校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超过中文课程。香港回归后,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影响了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交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制中学科分化的缺点等逐渐显现。同时,为了增强香港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和终身学习人才,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香港21世纪的课程改革是20世纪课程改革的延续与深化。为应对学科内容和教育思潮的转变,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对个别学科进行了改革;20世纪80年代对德育与中学预科课程进行了改革;20世纪 90年代开展了以目标为本的课程改革。这些都成为新世纪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背景。

  二战后,香港基础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在香港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得到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民间力量和国际教育专家的推动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缩小学校间的差距;21世纪以来,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香港实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香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2000年9月,香港发表的《终身学习――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指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促进其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香港本世纪教育的目标。2000年11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提出,由知识、共通能力和价值观、态度组成互相关联的课程架构,倡导学校发展校本课程,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2001年6月,香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报告指出未来十年课程发展的目标。2002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指出,由教育局制定中央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2003年6月,《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提出,学校应评估学生的基本能力。2004年,教育统筹局发布的《资讯科技教育未来路向》分析了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要完成的目标提出建议,同时做出在学校实施第二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的决定。2014年6月,香港教育局颁布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总结了香港过去十年课改的成就,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二、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念: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香港把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作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理念。2000年,香港发表的《终身学习――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2]。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制定了学校课程宗旨,即为全体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需的重要经验,并依照个体的差异性,引导其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香港基础教育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校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法,教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习知识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内容,培养学生包括思考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在内的多种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二)课程内容:民族化、科技化

  香港回归祖国前,其教学语言以英语、粤语为主,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过普通话。回归后,为了加强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及爱国情感,香港开始重视汉语和国民教育。自1998年起,香港小学把普通话设置为一门核心课程,即学生需接受9年的普通话教育。2002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提到,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说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国民教育课程也受到重视,香港于2015年正式推行这门课程。此外,科技教育也受到重视。2002 年,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颁布了《初中科学科课程纲要》,提出“初中科学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适应迅速发展的科技。”该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科技应用及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科学更感兴趣且学习效率更高。

  (三)课程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基本能力

  学生的基本能力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指在不同学习领域课程中各主要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分析课程目标和标准,以及实际调查研究,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将语文、英语、数学(目前限于这三科)的课程目标具体细划分为上百种基本能力,并分别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估,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基本能力的评估内容既包括能力范畴,也涵盖了知识、心智技能等。评估目的在于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协助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和学校管理当局提供关于全港学生学习水平的数据。在实施“基本能力评估”项目过程中,同时引进PISA、PIRLS、TIMSS等国际性评估项目,这使得香港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估更具有国际视野。[3]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软、硬措施相结合,改革行政架构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香港2000年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关于问责的硬措施:由大众传播媒介制造课改的舆论压力;政府支持和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政府要求学校公开一些重要指标,使其在管理上更透明;政府强化对学校工作的检查,在外评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估表中加入了课改的要求。其次是软措施:加大对学校资源的投入;实行“种子计划”来培养未来教师;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推行多项“大学与学校合作”的伙伴计划。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学校和教师的变革能力。最后是行政架构的改变。2003年,香港教育统筹局接替教育署的工作,直接负责课程的具体运作及实施,加强了管理的效能,确保了课改的具体实施。[4]   三、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香港实行的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改革过于频繁

  香港教育部门制定了大量教育政策和文件,旨在丰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2000年以来,课程评估、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革,由课程发展议会召开的会议达42次,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包括2000年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咨询文件、2001年发布的《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3年发布的《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2004年发布的《资讯科技教育未来路向》、2005年发布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等[5]。总体而言,香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过于频繁,教育局每年几乎都会出台新政策报告,尽管涉及范围广,但课程现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且课程改革需要在搜集事实的基础上加以仔细研究,课改范围过大和步伐过急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师压力过重

  由于课程改革频繁,教师职业不再是社会最稳定的行业,教师既要承受来自上级部门的政策压力,又要考虑如何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很多教师难以承受压力而选择离职。此外,教师工作时间过长、任务过重,导致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除上课外,教师每周工作时数达30小时,工作压力过大已危及教师的健康。香港课程改革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没有考虑教师真实的感受,可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

  (三)学生负担过重

  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太多。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学习7~8门学科,多则达到9~10门学科;课后,很多学生需要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缺乏休息与娱乐。其次,课程内容太深奥。课程内容过于深奥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同时,为了落实课程改革政策,学生需要参加多次考试。香港实施了“呈分制度”,即在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和六年级时,学生需要参加三次校内考试,教育局依照学生三次考试的成绩将其分配到相应的中学。此外,小学三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参加全港性评估的考试。在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要求过高可能会降低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四、启示

  (一)课程体现时代变革,时代性强

  21世纪以来,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新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社会变化的信息。在课程建设方面,关于发展学生的五种基本经历与开放的课程架构反映了适应社会变化这一特点;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发展的需要,跨课程的学习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也被纳入其中;在课程架构方面,学习内容主要由各种学习要素组成,适时配合社会方面的新需求。基于多元化教育体系,学校会为高中生提供多种选修科目与各种应用学习科目,以确保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内地的课程改革也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需求

  香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学校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创造多种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注重发展个体内在潜能,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设计和评估等多个方面都要实施多样化的策略。首先,灵活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针对优秀生、有特别需求的学生、特殊学生等进行专门课程设计。其次,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习,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模式、教学法、教材、学习方法等支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第三,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有益于他们成长的各种情境。学校应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实践等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贯通校内外,而不局限于学校里。内地学校的课程也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把正规与非正规课程、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外的真实情景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和完整的学习经历。

  (三)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

  香港的课程以中央课程为主,但为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局鼓励学校发展适合本校的课程,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统筹作用。校长既要遵循政策的指引,又要参考本校教师的建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发和发展校本课程过程中,作为一名指挥者,校长需要权衡学校的多种因素,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来实施课程改革。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首先须考虑到学校的优势,再联系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课改目标,发展一项可操作的、可执行的整体课程规划[6]。可见,校长在课改中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内地学校的校长应该充分发挥在校本课程发展中的领导作用,促使校本课程顺利展开。

  (四)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香港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是注重校本评核,其主要评价学生的活动和表现。为了使教师了解评分标准,在对一门学科进行校本评核前,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就评分准则、详尽指引等相关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除这种评核外,香港中学文聘考试(与香港会考一样,但课程内容比会考多一年)以水平参照模式为主,学生的成绩被评为1~5个等级,学生的成绩等级和校本评核成为高校招生的主要参考[7]。另外,香港高中会以档案的形式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保存下来,成为评价学生的参考内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这种评价方法被称为“学生学习的概览制度”。可见,香港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空间内可以自主评价学生,同时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评估。内地也应该致力于构建具有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法的课程评价模式来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学生。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程改革 香港 基础教育 启示 及其 改革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