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15

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21-05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以及为人处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最终以提高受教育者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首先提出并致力于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代表人物当属杨叔子先生。

  杨叔子先生从1992年出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开始,就提出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知识、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1995年我国在52所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的20年研究与实践中,杨叔子先生对相关实践与思想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总结的。

  一、杨叔子先生积极推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

  1981年,杨叔子先生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作访问学者时,一些美籍华人的感慨引起了他的沉思。中国留学生英语水平很好,数学成绩很好,还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但却不大了解长城黄河(国家地理),不太了解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民族历史),对《史记》《四书五经》《老子》《资治通鉴》《国学五经》(民族文化)等等更一无所知,甚至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民族文学)的书名都不知道。这种没有文化底蕴、民族感情的人将来如何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这成为杨叔子先生积极倡导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创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

  1993年,杨叔子先生在思考我国社会与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理工科类大学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在华中理工大学开办了“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从而拉开了我国理工科类大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序幕。

  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每周1至2讲,内容涉及民族文化、哲学宗教、社会自然、政治经济等方面。许多名家登台主讲,使莘莘学子有机会目睹大师的风采,感受人文氛围,汲取丰富思想与文化精髓。1994年3月3日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已经开办了21年,组织讲座2 061期。一批批学子收获了知识,提升了人文素质修养。

  与此同时,杨叔子先生还用他炽热、执着的心奔走于全国各大高校,一次次重申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杨叔子用他生动有力的演讲震撼了无数求学的学子。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并且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开始自发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杨叔子先生同时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鼓与呼的著名学者还有张岂之、王义遒、顾明远、胡显章、刘献君、文辅相等。在他们的呼吁下,有更多的高等学府相继开始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并逐渐成为制度,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1996年,由周远清、季羡林为顾问,杨叔子为主任编写的丛书《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50篇精彩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演讲稿。目前该丛书已经发行了六卷,被众多学者誉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在各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中文水平达标测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1994年的毕业季,杨叔子先生收到了一封毕业生来信,对英语不过四级不能毕业,但中文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学生却可以顺利毕业的现象提出质疑。收到信件的杨叔子校长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在工作会议中进行了严肃的讨论。终于华中理工大学于1995年6月27日颁布了《华中理工大学关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国语文水平的决定》。《决定》强调从1995年起,每年秋季开学后一个月内,对学校所有新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毕业前尚未通过达标测试、未取得达标证书者,学校不发给其学位证书;专科生则不发给其毕业证书。华中理工大学在杨叔子校长的带领下,再次率先在大学生中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后来许多院校纷纷效仿,并将中国语文设置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三)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这充分肯定了该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做法。会上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并部署了52所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

  作为试点高校之一的华中理工大学以杨叔子为带头人,对学校的教师资质、教学机制、课程设置、设施建设以及作为理工科类学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劣势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各学院的授课教师、教授一起研讨改进实施方案。最终,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更具体的实施和开展,杨叔子校长同多方商谈研讨后决定筹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将其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常设机构。   1997 年 5 月11 日,学校发出《关于成立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的通知》,杨叔子院士亲自担任组长。1997 年 5 月 12 日华中理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在杨叔子校长的带领下,华中理工大学迅速从一个严重标有“理工科类大学”的标签下发展成为一所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兼具的综合性大学,“人文风暴”刮满整个校园。自此,华中理工大学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全国发挥了很大的辐射功能、示范效应和影响力。1999年教育部在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批准建立32个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理工大学当仁不让地成为首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为华中科技大学等32个国家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正式挂牌。

  二、杨叔子先生的主要教育思想

  1995年,杨叔子先生发表了题为《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这是杨叔子先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开篇之作。文章强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刻不容缓的战略要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前提。笔者研究了杨叔子先生发表的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文章、演讲稿和组织编纂的书籍等,梳理出杨叔子先生三个经典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观点。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最初开始全面推进各项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杨叔子先生认为素质教育不应该仅限于中小学、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素质教育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各大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行之策。1995年,召开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其中以优先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因为文化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教育。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如何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可以认真踏实地对待学习并掌握高层次的科学知识?如何心无旁骛认真思考、开拓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一个没有接受过人文教育的人,他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懂得感恩,更不会去回报培养他的国家、社会,甚至家庭。这样的人,当他去使用他手中的高端技术时,产生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为此,杨叔子先生规定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在答辩前必须会背诵《老子》,否则不能够进行答辩,之后又规定必须背诵《老子》和《论语》前七篇。当时,对杨叔子这种做法表示疑惑的人有很多,机械工程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为什么还要学习文学知识?在杨叔子先生来看,基督教的民族读《圣经》,伊斯兰教的民族读《古兰经》,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民族两部历史巨著《老子》和《论语》不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一个精神文明落后的社会是野蛮粗暴的;一个科技很发达但精神文明很落后的社会是灾难性的。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比之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更为关键,它负责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让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但最终走出校园的是一名一名没有文化底蕴、民族感情以及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而一个由他们所推进的社会将会给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现今的高等教育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视国家发展为己任,具有崇高理想的学生,培养出可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传承人文精神的学生。在《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一文中,杨叔子先生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跨;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所以这个“自”很重要,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崇高的精神和信仰,这便需要在各个层次和领域大力地普及民族文化精神和知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二)“育人”而非“制器”――大学教育的功能核心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片面性,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杨叔子先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自己的哪一种工作可以为祖国带来更大的发展,他必须有所取舍。自此,杨叔子先生将全身心投入到全面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并在进一步强调高校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总结出大学教育的功能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

  中国的高等学府应该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主见、会思考、能动手的大学生,是有朝气、有骨气、有志气的人才,此谓“育人”。而“制器”则是在错误的教育引导下制造出的一批批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情感、生气,仅仅接收科学知识的“器物”。杨叔子先生深入分析了全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科类大学所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高校“五重五轻”的弊端,分别是“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所谓“轻重”,杨叔子先生认为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上面,各高校不应该过于急功近利,忽略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但是,杨叔子先生认为,我们同样不应该忽略教育具有双重功能这个特征,只看到高等学校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而忽略高等学校目的性的功能――这是非常片面的。在杨叔子先生看来,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和精神上的完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者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对中国教育自身的良好传统决不能轻视,更不能丢失。   丢失了灵魂的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关乎民族危亡,关乎国家兴衰,关乎社会进退,关乎人格的高低,关乎思维智慧,关乎言行的文野以及关乎事业的成败。”科学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人文精神却是第一生产力的动力。没有动力的生产力,是培养不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的。因此,科学教育同人文教育需要互相交融,相互交融则“育人”,相互分离则“制器”。这是因为,人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思维与智慧,这是“育人”的重中之重,是区分于“制器”的关键。随后,杨叔子先生在本着高校育人的总目标下,大力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他认为,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主要讲天理、天道;人文是研究主观世界的,主要讲人情、人道;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要合一。他强调,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这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辨证统一在一起的趋势已经成为必然。至此,杨叔子先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点开始成熟。

  (三)“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升华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其方针具体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也提出要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近几年来,杨叔子先生的思想渐趋成熟,在他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开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论证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杨叔子先生看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中以“文化”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成为讨论的重点。杨叔子先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人的身上携带有两种基因,二者功能各异。其中一个是“自然基因”,是人先天就携带在身上的;另一个是“文化基因”,是人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自然基因”赋予了人先天的“性相近”,而“文化基因”则是“习相远”的成因。所以,防止高校教育生产出“制器”学生的措施就是要加强“文化基因”的培养。为此“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成为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新的发展。其中文化育人的理论探讨的是以马克思关于“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论述为指导,以中国古代所流传下来的精髓“文明以止”“化民成俗”为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行为处事,如何提升自己内在素养的工作,其意义就在于“化民成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就是这个意思。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就必须让全体公民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文化水平,就必须让整个民族都在努力加强国民人文素质的氛围下。这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教育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杨叔子先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成熟。

  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同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样成为热点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加大对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有些学校一味地盲目攀高,过多地强调学科性,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根本不能输出优秀的、受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更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更没有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热情,根本不能推进社会与经济进步。所以,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该更加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国家、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现如今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没有思维的低级机械操作工,也不需要那些只有技术却没有素质和道德的技术人员。国家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情操,可以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拥有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优秀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杨叔子先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努力提高高级技术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为此,要加大对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做到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的交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文理交融、提升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加强精神境界的熏陶,给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解决好作为新型职业人的问题。

  至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叔子先生仍然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领域贡献着他最大的力量。今年正值全国素质教育工作迈入第20个年头,以此文章对依旧奋斗在素质教育工作前线的杨叔子院士表示最崇高的致敬,同时也向其他为素质教育工作付出辛苦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致敬。

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素质教育 人文 素质 思想 研究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