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校际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论文

校际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1

校际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06-02收稿日期:2016-04-27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广东高等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高校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有效模式的研究”(GDJY-2015-C-b009);广东省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31A031004)。

  作者简介:蔡帆(1980―),女,福建连城人,广东药科大学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高教;

  *通讯作者:张建华(1962―),女,河北保定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一、我国高校校际发展的现状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新增本科院校403所,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比1949年增长310倍,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换而言之,每10个适龄青年就有4个“上大学”。但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也持续攀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师生比偏高不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

  此外,据报告显示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长了49倍,高校生均拨款也普遍提高,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985工程”高校的生均拨款约为17519元,“221工程”高校约为13231元,但新建本科院校约为10706元,尚未达到财政部、教育部相关文件“不低于12000元”的标准。近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剧增,财政投入的增加则相对较慢,尤其是在现有的两级管理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生均拨款出现较大差距,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远远不及部属高校。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制约高校校际均衡发展的因素

  (1)教育政策与校际均衡。

  在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但是,不同学校的竞争导致学生受教育过程不公平,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向“985 工程”“211 工程”等少数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倾斜,例如“985 工程”大学仅一期投入就高达255 亿元,其中北京大学就获得18亿元的资金支持[2]。重点高校则凭借其一流的师资、教学设备以及充裕的经费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生源质量。

  (2)区域差异与校际均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一直采取城市优先的原则。由于城市的师资配备、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在高考的竞争中,城市的学生成绩总体高于农村学生,制约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分布严重不均。据统计,东部地区高校占全国高校的 478%,平均每996 万人拥有一所高校,西部高校仅占 189%,平均每14778 万人拥有一所高校。目前,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除少数部属院校以外,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省部共建或直接下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经办。高校为了得到地方的财政等资源的支持,积极采取“校府( 政府) 合作”办学方式,为此,将大量的招生录取名额给予当地考生,致使在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地区,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远比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考生多得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3)高等教育资源与校际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迅速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有所上升,特别是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适龄人口都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我国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面有了重大进步。然而,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教学投入等方面有绝对优势。这造成了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学生享有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致使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难以实现校际非均衡发展。

  (4)高校教育质量与校际均衡。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不断持续攀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生师比紧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不高于18%的要求,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的生师比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6%,与之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高等教育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由于增长速度太快,相关设备师资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生均教育经费下降,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严重影响了高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以质量保障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是高校校际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优化高等教育模式对策

  (1)合理配置高校资源。

  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质是高校之间的利益之争,是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占有之间的博弈。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不利于推进高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为实现高校校际均衡发展,首先需要淡化“重点高校”“部属院校”情结,重点高校只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部属院校也仅仅表示一种归属关系,要改变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向重点高校集中的局面,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需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对高校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数量;最后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从制度和资金上鼓励重点高校的教师互相交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以强带弱,逐步提高各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合理配置高校内部资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2)政府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进一步推进校际均衡发展。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有利于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校际均衡上,其实质是用小范围的不平等换取大范围的平等,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在全球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此外,应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到位。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既注重发挥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又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的原则,合理地分配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财政倾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校际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非均衡 校际 高等教育 高等 发展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