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7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7-02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初犯平均年龄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岁变为目前的14岁。而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如何预防浅谈几点看法。

  1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的范畴是指年龄在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人;少年的范畴是指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人。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这个概念在我国还不是法律术语,只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对其内涵、外延有一些不同意见。我国刑法上所说的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类型

  (1)好奇。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违法犯罪。

  (2)盲从。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攀比虚荣。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好逸恶劳,导致他们不择手段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4)逆反。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报复。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

  (6)寻求刺激。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1 自身原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青少年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大,有一定的辩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我控制力非常脆弱,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若无积极引导,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险的心理极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

  3.2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3.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但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3.4 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可一些游戏厅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腐败现象对下一代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这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案件也越来越多。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4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4.1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自尊、自强的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4.2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3 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10条中写到:“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种种后果及预防犯罪的方式。”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否则,他就可能走上歧途。

  4.4 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

  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未来。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遏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艰巨的任务,这也需要我们每位公民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使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预防对策 青少 成因 对策 青少年 犯罪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