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碎片艺术的隐秘秩序??论文

碎片艺术的隐秘秩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03

碎片艺术的隐秘秩序??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79-04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曾于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潮和运动风起云涌,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反文化运动、反越战运动、学生运动等强烈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精神世界的虚无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而后现代主义文学亦流派众多,思潮杂陈。但在缺乏统一标准的表象下,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以及对所谓“终极价值”的摒弃。

  6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涌现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中,唐纳德?巴塞尔姆是“今天被模仿得最多的”的一位。《玻璃山》是他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几乎囊括所有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 。当下文学批评家们集中分析了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荒诞的社会现状、无意义的人生、大胆的语言实验、碎片的堆砌和拼贴。甚至许多评论家认为巴塞尔姆将碎片无序、随意地拼贴正暗示着现代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然而通过细读文本,读者会发现这些碎片并不是作者无意、无序地拼贴在一起,恰恰相反,每一个碎片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按照特殊的内在规律组合在一起,对荒诞的现实社会和美国梦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

  众所周知,《玻璃山》是对同名斯堪的纳维亚童话的戏仿。在童话原型中,玻璃山上有一座纯金的城堡和一位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勇士们想登上玻璃山解救这位美丽的公主,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后来有一位年轻人借助山猫的爪子和看守城堡的老鹰登上了山顶,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接受复活的人们的仰慕。而巴塞尔姆的《玻璃山》全篇由编号1-100的100个句子,或者说“碎片”构成。这100个碎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碎片80、88、89、91至96是童话原型的复述。第二类碎片中,56、66、71、87是与小说情节“风马牛不相及”的引文,

  碎片2,16,18,70,97与引文密切相关。其余部分是小说的“情节”。下面将从这三类碎片入手来分析巴塞尔姆藏在这些碎片后的隐秘秩序,以及高超的叙事策略。

  第一类碎片是对同名童话的戏仿,体现了该短篇小说与同名童话的互文性。

  80. The conventional means of attaining the castle are as follows:“The eagle dug its sharp claws into the tender flesh of the youth, but he bore the pain without a sound, and seized the bird’s two feet with his hands. The creature in terror lifted him high up into the air and began to circle the castle. The youth held on bravely. He saw the glittering palace, which by the pale rays of the moon looked like a dim lamp; and he saw the windows and balconies of the castle tower. Drawing a small knife from his belt, he cut off both the eagle’s feet. The bird rose up in the air with a yelp, and the youth dropped lightly onto a broad balcony. At the same moment a door opened, and he saw a courtyard filled with flowers and trees, and there, the beautiful enchanted princess.” (The Yellow Fairy Book)5

  本文中所有小说引文均来自Donald Barthelme. “The Glass Mountain” Sixty Stori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003:172-177

  88. The eagle dug its sharp claws into my tender flesh.

  89. But I bore the pain without a sound, and seized the bird’s two feet with my hands.

  91. The creature in terror lifted me high in the air and began to circle the castle.

  92. I held on bravely.

  93. I saw the glittering palace, which by the pale rays of the moon looked like a dim lamp; and I saw the windows and balconies of the castle tower.   94. Drawing a small knife from my belt, I cut off both the eagle’s feet.

  95. The bird rose up in the air with a yelp, and I dropped lightly onto a broad balcony.

  96. At the same moment a door opened, and I saw a courtyard filled with flowers and trees, and there, the beautiful enchanted symbol.

  仔细对比之后读者会发现,88、89、91-96既与童话原型相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童话有个完美的结局,年轻人迎娶了公主,幸福地生活在玻璃山上。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却将公主头朝下扔到山脚,“我”的一番艰辛努力徒劳无果。这与巴塞尔姆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存在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荒诞的,因此人的存在是荒诞的。在荒诞的现实面前,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局限,事与愿违,荒谬可笑。

  更重要的是,96把童话原文80中的标的物――一位美丽的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变成了“象征”。而“象征”一词在文中出现了6次,巴塞尔姆为什么要用抽象的“象征”来替代童话中具体的目标“公主”呢?这个词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有什么特殊意义吗?这一点将在第二类碎片中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类碎片56、66、71、87则是当下学界讨论得最少的部分了。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引言和小说本身一样荒诞可笑、没有意义,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引言构成了反讽的效果,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四句引文篇幅虽小,却充分体现了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观。

  引文56是格式塔艺术理学家艾仁兹维格的名言。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这个观点很好地印证了巴塞尔姆的创作,碎片按照特殊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所构成的整体包含了碎片表面无法传达的意义。而这部短篇小说正如文中所描写的玻璃山一样:16. Touching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one feels coolness. 17. Peering into the mountain, one sees sparkling blue-white depths. 按照常识玻璃是透明的,那么玻璃山里面蓝白色的火焰是什么呢?正是巴塞尔姆拼贴碎片的特殊的内在规律,是他隐藏在碎片之下,又大于碎片之和的深层含义。

  引文66宣称是来自20世纪70年代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Calm reigns in the country, thanks to the confident wisdom of everyone.”(M. Pompidou)3 这句引文也是被广泛地误认为是“无厘头”。不管这句话巴塞尔姆杜撰的,还是确实出自蓬皮杜之口,细心地读者会发现这句话与第70句“藕虽断丝还连”。In the streets were people concealing their calm behind a facade of vague dread. 一般说来,人们是用平静来掩饰畏惧,怎么用畏惧来掩饰平静呢?这句话本身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赤裸裸的颠覆,也毫无保留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之荒诞冷漠。再观其上下文,我的相识们正在撬还未断气的骑士口中的金牙。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回头品味66,是不是别有一般滋味上心头呢?66句对平静的赞美以及其正式端庄的文体和70构成了极为戏剧化的反讽效果。这种荒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黑色幽默正是对现代人麻木、冷漠、拜金的迎头痛击。

  引文71是《文学术语词典》中对”惯例的象征”所作的名词解释。

  “The conventional symbol (such as the nightingale, often associated with melancholy), even though it is recognized only through agreement, is not a sign (like the traffic light) because, again, it presumably arouses deep feelings and is regarded as possessing properties beyond what the eye alone sees.”(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如前所述,“象征”一词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巴塞尔姆甚至用它替换了童话原型中的“公主”,“象征”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这篇小说中,“象征”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45. No one has ever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behalf of science, or in search of celebrity, or because the mountain was a challenge.那么主人公是为了什么理由登山呢?

  58. Does one climb a glass mountain, at considerable personal discomfort, simply to disenchant a symbol?

  59. Do today’s stronger egos still need symbols?

  60. I decided that th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was “yes.”   61. Otherwise what was I doing there, 206 feet above the power-sawed elms, whose white meat I could see from my height? 可见,“我”当然不是为了这个象征本身,我追求的是这个“象征”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美国梦”。

  作为美国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神话,美国人对于“美国梦”有着近乎痴迷的情愫,当然足以“引起深层的情感”,在必然具有“肉眼所看不到的属性”。最初的美国梦描绘的是一个向往平等、正义和自由的梦想国度。最常见的美国梦的概念是“一直都有这样一个美国梦: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好,更富足,每个人都能以他得努力和成就找到自己的机会”[2]88。

  然而,在小说的97句,巴塞尔姆又将“象征”和“公主”进行了替换。 I approached the symbol, with its layers of meaning, but when I touched it, it changed into only a beautiful princess. 从字面上,并结合词典对“象征”的定义来看,山顶上令众生为之痴迷的,闪烁着层层意义的“象征”所具有的“肉眼看不[2]87到的属性”竟然只是“一位美丽的公主”,也就是说:象征=公主。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象征=美国梦=公主。这个公式成立吗?当然成立!“从赤贫到暴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瓦解了美国梦的实质。奥尼尔深刻批判了美国梦的演变,指出:“我们大谈特谈美国梦,并向全世界宣扬我们的美国梦,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这场梦想不就是一场追求物质财富的梦吗?”[3]童话中的公主美貌倾城、财富盖世,纯金的城堡,纯银的屋子,到处都是珍珠珠宝,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迎娶她而成为成功、富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主是物欲的化身。而童话中“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也正是美国梦的代言人:一个不名一文的普通人,通过辛勤的努力爬上山顶,迎娶美貌的公主,变成富有而强大的统治者,接受山脚下人们的仰慕。这和美国梦所宣扬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思想不谋而合。

  巴塞尔姆对玻璃山的地理位置的描述也印证了这一点。

  2. The glass mountain stands at the corner of Thirteenth Street and Eighth Avenue.

  18. The mountain towers over that part of Eighth Avenue like some splendid, immense office building. 巴塞尔姆笔下的玻璃山位于在繁华的城市中,而不是等待开拓的边缘地带。这也暗指倡导开拓精神的美国梦的破灭。由此可见,对“象征”一词的定义的引用,并不是无意为之,更不是了无意义的文字堆砌,而是巴塞尔姆批判“美国梦”的演变和破灭的神来之笔。也正是人们对这场纸醉金迷的美国梦的狂热追求,疏远了原本亲密的社会关系,扭曲了曾经美好的人性和现实世界。而小说的最后一句:Nor are eagles plausible, not at all, not for a moment.看似突兀,却一语道破了巴塞尔姆对当前美国社会的失望透顶。因为白头鹰一直是美国的国家象征。

  引文87来自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In some centuries, his [man’sl imagination has made life an intense practice of all the lovelier energies.”这一句话暗示着巴塞尔姆对主人公“我”爬山行为的讽刺。在“我”的“想象”中,美国梦有着崇高而美好的寓意,为了追求它“我”历经艰辛登上巅峰,却发现它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化身,于是我将象征美国梦的“公主”从山顶扔了下去,给山脚下那些正在不择手段追求物欲的现代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批判――在过去的某些时刻,人们对美好梦想的不懈追求能够激发无限的潜能。而如今,对物质财富的一味追求只能使人性堕落,犹如我的那些“熟人”们。

  目前批评家们讨论得最多的当属第三类碎片了,而且在某些方面,学界也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4]。这一类碎片数量较大,可以把它们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对主人公“我”登山过程的描写。巴塞尔姆用了9句话的笔墨来描写“我”动作的笨拙,又用了5句话替“我”“说”出内心的胆怯和恐惧。“我”不再是童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现实社会的小丑。

  其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勾勒出了现代社会令人厌恶的芸芸乱象:冷漠、拜金、暴力、犯罪、肮脏、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 I was new in the neighborhood. 6. Nevertheless I had acquaintances. 类似5、6两句的意思,作者重复了三次。意在强调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之冷漠,“我”在这个城市里虽然不是孤家寡人,但是一个朋友也没有,有的只是“熟人”。不仅如此,这些所谓的“熟人”们并没有给“我”鼓励,我听到的尽是粗鄙的谩骂和风凉话。更有甚者,这些“熟人”们还从死去的骑士们身上搜罗值钱的物件,从没断气的骑士嘴里拔金牙。除此以外,这个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年轻人充满暴力,没有理想和追求,老年人空虚无聊,没有朋友可言。街道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狗屎”。但是狗屎怎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巴塞尔姆是用狗屎来暗喻街上那些低俗、拜金、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的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树遭到砍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从小说的形式上看,《玻璃山》无疑是完美的。巴塞尔姆用完美无暇的形式讽刺了现代社会的极不完美,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时的良苦用心。而作者又用其高超的叙事策略极力地掩饰着自己的精心设计,让它看起来是一部无意为之的“率性”形式的艺术作品。乍看起来,小说中的100个句子碎片是随意、无序地拼凑在一起,甚至有些句子与小说情节完全没有关联,因此,很多读者只能用荒诞、虚妄、无意义来解释这部作品。而实际上,每个碎片就像建筑物上的一砖一瓦,紧扣主题,不可或缺。它们按照特殊的内在规律拼贴在一起,构建了一栋巴塞尔姆巧妙设计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建筑。在荒诞的现实面前,“我”想要追求传说中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历经千辛万苦,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成功地登上人生的巅峰,但却发现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在“我”荒谬可笑的行为背后,是物欲纵横、千疮百孔的现代社会的悲剧,是冷漠、麻木、金钱至上的现代人的悲哀,是被消费主义观扭曲了的“美国梦”的叹息。借“我”看似荒谬可笑的登山行为,巴塞尔姆辛辣地讽刺了乱象丛生、荒诞无序的后工业化社会,无情地批判了美国梦的演变和破灭。

碎片艺术的隐秘秩序??

论文搜索
关键字:隐秘 碎片 秩序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