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全纳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与定位??论文

“全纳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09

“全纳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中图分类号: G 812.5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31304文献标志码: A

  历经百年,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由无到有,由冷到热呈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特殊人群受到国人关注,特殊教育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进入国人视野。“无差别上学”“学校零拒绝”“随班就读”等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已久。近年来,“全纳教育”在中国的特定教育体制下发展迅猛,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1]。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使命和责任。本文在全纳教育这一视域下,试图探析武术教育在残疾人体育课中的功能与定位,对我国武术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有所裨益。

  1全纳教育的内涵解读

  “全纳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思潮,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全纳教育”一词首次在国内出现是由陈云英教授在1993年哈尔滨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上从英文“inclusive education”翻译而来。“inclusive education”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被意译为“和谐教育”和“融合教育”;然而“全纳教育”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则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上。它规定:“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要给予残疾人实现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独特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等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必须有机会入读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使他们参与到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2]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认同的未来教育发展模式之一。可以说,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学者对是否需要开展全纳教育,也已形成共识,均认为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对如何理解全纳教育仍有争议,对“全纳教育”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定,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3]。

  对于适龄儿童而言,“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全纳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参与到就近学校,并了解其文化、课程及社区的活动,以减少被排斥。全纳教育研究要探讨的不是“一体化”与“隔离”的问题,而是探讨“全纳”与“排斥”的问题。从此解释中可以看出,全纳教育的实质是“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而将全纳教育仅仅理解为将特殊儿童全部纳入到普通学校中来是远远不够的,全纳教育最终体现的是人权平等、教育平等和人本关怀。

  残疾人能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对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性关爱在各个国家都受到重视。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而且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残疾人在学校就读“被接纳”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人将会越来越多。武术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担负着重要的教化育人的任务。武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体育的一个分支,具有一般体育教育及特殊体育教育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以言传身教(身体教育)为基本手段而开展的身心教育的总和[4]。

  2“全纳教育”视域下对武术教育的认识

  武术是中华文明持久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特的身体活动方式,沉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武术具有文化、体育属性,从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发展至今,体育教育的功能日益突出,而在武术作为体育竞赛项目之后,又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的体育化功能更加突出;然而,从广义上讲,武术并不是体育所能够涵盖的,从它的功能来说,也不限于体育。在审视武术时,绝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或技能,应该认识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外兼修”言简意赅地反映了武术的文化功能,使武术超越一般的运动形态:技能技术层次。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也把“武德”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一种体现。“习武先习德”已成为武术教育的第一节课[5]。由图1可以看出:在武术的文化体系中,武术的技术体系属于表层,是武术运动的形态;而武术的文化内涵属于内层,是武术运动的文化形态;通过教育传承这个桥梁联系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武术。特殊武术教学是特殊体育教学的分支,同时是一个新课题,包含着师资、场地和政策法规等很多内容,都需以后逐一研究。武术教育的价值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已经显露头角,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武术教育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特殊武术教育却相对滞后。只有对其深入研究,才能发挥武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各项功能。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武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自武术诞生之日即影响着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深入到拳论、拳理的文化表层及内涵。武术的“道法自然”“人本位”思想与全纳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谋而合。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之一,应追随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以调节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己任。在武术教学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人权、价值等。

  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协调发展。“人本位”是习武之人对“理性、和平、和谐”理念的追求,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习武中尊重武术、尊重自己的“本位”回归会促进他们形成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道德观念。纯粹的武术教学,只能使人获得纯技术,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教育,就会使其成为完整的人。武术将自然万物视为“大宇宙”,将人体视为“小宇宙”,人的身与心是统一、调和于“小宇宙”之内。认为“形”是外在的、表现的运动形式,“神”是内在的、精神的气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制约、统一的整体。武术教育能将人的身、心和精神等方面的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6]。

  3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我国优秀国粹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但是通过对中国当代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武术教育只是作为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教育模式还基本停留在体育教育的层面上,武术教育未能充分发掘武术除了体育以外的艺术与文化等属性,这与国粹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武术教育内容单薄

  我国的武术教育只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教材内容单薄、陈旧、单一,并且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不强,武术教育内容的空乏已成为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一大瓶颈。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流派复杂,拳种众多,这就导致不同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编写差异较大,教材内容的重点不明确,造成学习者对武术教学内容难以统一[7]。由于武术教育的教材内容差异较大,致使武术教学内容的操作难度偏高,内容缺乏吸引力,使得学校武术教育不能深入开展。现行的武术教育内容主要以太极拳、初级长拳及初级刀剑等为主,这些内容传统而老套,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想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调查部分学校发现: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一些竞争性与对抗性激烈并且富有青春活力与现代气息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相比之下,学校设置的武术教学套路陈旧、复杂繁冗,缺乏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实用性,以致学生对武术教育的态度十分冷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

  3.2武术教学组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武术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单一,多数学校的武术套路教学形式基本还是局限在“填鸭式”“灌入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把武术教学当成一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单一形式,只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接受武术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教学中始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丧失,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再加上武术教学内容繁冗老套,缺乏现代社会气息,使得学生认为武术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对武术教学课程的反感与排斥,出现了学期结束后学完、考完、忘完的结果。武术作为国粹,担负着传承体育文化的大任,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所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武术教育教学改革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思想,加强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健全发展[7]。

  3.3武术教育忽视了武术文化教育功能

  国粹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千年传承而不衰,身兼文化性、艺术性及体育性等多重属性;但在实际的学校武术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武术的抗击性、对抗性、表演性及健身性,忽视了武术文化教育功能。一些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把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而没有把武术以一种文化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于对武术技术性教学,而对武术文化内涵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武术文化在大多数青少年意识中逐步变得陌生。我国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猛烈的冲击,这种危机开始逐步渗透到文化与生活领域;所以,必须加强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陶冶情操、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3.4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课程作为目前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多数以体育达标、球类、田径、舞蹈等项目为主,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多数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武术的教学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些学校把武术作为考察内容,而极少数学生只学习武术中的一些简单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不重视武术动作的学习;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对武术教学的重视,如把武术列入考试必考科目,加大对武术教学的考核比重,在教学中传授贴近实战的武术内容,加强武术基本攻防技术与健身养性等方面的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武术教学的开展。

  4“全纳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发展定位

  在我国,全纳教育的主要实施模式是以特殊教育形式为主,到目前为止,武术教育在全纳教育中的发展与定位也是以其在特殊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为导向的。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武术教育暂行规程》对特殊武术教育在体育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要求是,使残疾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6]。由教育部的此规定也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实施全纳教育模式还是以特殊学校为主的,针对特别对象的教育活动。   4.1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设置教学内容

  武术教育对象即全纳教育的对象,其身心特征是指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些儿童多是在视觉、肢体、语言、听觉、智力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特殊武术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特别是肺活量、力量、协调性和灵活性等指标,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特别对待。例如,听力障碍的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不能建立连接,限制了感知活动的范围和深度,武术教师就要多做规范动作,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掌握运动技能;而视觉障碍的学生,空间能力受损,缺乏感性认识和视觉表象,导致其语言和实际动作不能对应,武术教师就要通过学生的本体感受来完成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由于特教武术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特教武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器材设备场地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8]。对此,可以结合现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且武术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编写,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材内容的种类和难度要顾及到授课对象的年龄、性别、情趣及身体上的缺陷,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层次性和衔接性,从而满足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知识需求。此外,要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编写适合他们的武术段位套路动作,让学生与正常儿童一样,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能拿到段位证,从而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另外,要注意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功力对抗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塑造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残障儿童身心健康的提升大有帮助。

  4.2采取分层次,“一带多、多帮一”的武术教育模式

  按照我国教育体制,义务教育包含特殊教育,因此,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与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受体育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影响,特教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又不同于普通教育[9]。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0]。武术在身体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武术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改善学生“第二性缺陷”(例如盲、聋、哑、智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合作和团结的精神品质上,往往效果显著。对此,应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分层次,“一带多、多帮一”的武术教育模式。第一,根据残障学生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及对体育的需求,采取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对学生武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对学生武术理论、技能和武德的全面培养,从而增强学生个体存在感,培养对武术的兴趣。第二,要根据残障学生的身体条件,采取分项目、分层次教学,把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机结合,形成一带一、一帮一、一带多、多帮一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武术技能,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4.3武术教育的课程选择要考虑地域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多样化

  特殊武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要符合残疾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满足学生对武术理论、技能的需求,还要提供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对自身缺陷的补偿和康复的理论知识,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得以统一。特殊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干预和补偿。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针对性。视觉、听觉和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不尽相同,突出“因材施教”[11]。例如盲生,应加强其空间定向、判断的运动能力。主观上可以一视同仁,不把学生类别化;但在客观上,在武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保留多种教育形式,以便于存在生理或心理适应差异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武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残疾儿童的实际,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对此,第一,要深入研究特殊学生武术教育的特征,既要把握住残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又要把握时代需要和武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创编全纳教育中的武术教学课程。第二,特殊学生的武术教学课程是学校武术教材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特殊学生武术教学课程的编写要考虑学校武术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能脱离中小学的学生武术教育,否则特殊学生的武术课程便会与学校武术教材出现断层,长远来看,会影响和阻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整体发展。第三,可以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教材体系,要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的地域优势,各个地区要挖掘本土武术教育课程,在参考国家武术教材的基础上,各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民族武术拳种流派的特点,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特色融入特色群体的武术教材,丰富其内容。

  4.4创新武术教育的组织与教法,加强武术课堂的情趣性

  体育教育的组织模式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像普通教学的“统一规格教育”一样,而是更突出其“差异性”的组织模式。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特殊学生比普通学生的差异性教育更为突出,比如智力障碍的学生中,既有智力障碍程度和性质的差异,又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差异,即便是智力在同一水平上,也可能由于学生的不同个性而对武术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听觉和视觉存在缺陷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组织实施教学之前,就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组、分类和编号,分别进行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补偿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获取更多武术信息。我们可以创新武术教育的组织与教法,加强武术课堂的情趣性。第一,沿袭口授身传,强调练教结合。“身传”是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直观地看动作的形象,从而可以按形模仿。针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口授与身传结合,能使学生借助听觉、视觉的共同作用,加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动作技术的条件反射。第二,注重对象个性,选择因材施法。在对特殊学生实施武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看该教学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智力、能力、学习方法习惯、学习态度等因素对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宜,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最适应学生条件并能促进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教法。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音乐的配合,利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与比赛法等综合运用,并且在组织形式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动力,为武术课堂教学增加情境性与趣味性。   5结束语

  2008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残疾人体育科研和体育教育。”[12]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怀。随着特殊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特殊教育模式必将向全纳教育模式转变,而武术教育要普及大众,就要关注每一个,特别是特殊群体,使武术教育融入到全纳教育体系中。因为学练武术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而且是育人的途径;因此,对武术教育在全纳教育模式下的定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3]。全纳教育的理念必将引起各国的重视与研究。

“全纳教育”视域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教育 武术 定位 发展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